..续本文上一页<庄严经论> 等论典二年。
奘师於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天竺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归国後广译经论,先後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於法相唯识一系的,有下列各种:
一、 <解深密经> : 五卷。
二、 <瑜伽师地论> : 弥勒菩萨造,一百卷。
三、 <辩中边论> : 弥勒菩萨造,三卷。
四、 <摄大乘论> : 无著菩萨造,三卷。
五、 <显扬圣教论> : 无著菩萨造,二十卷。
六、 <大乘五蕴论> : 世亲菩萨造,一卷。
七、 <大乘百法明门论> : 世亲菩萨造,一卷。
八、 <瑜伽师地论释> : 世亲菩萨造,一卷。
九、 <观所缘缘论> : 陈那论师造,一卷。
十、 <唯识二十论> : 世亲菩萨造,一卷。
十一、 <唯识三十论> : 世亲菩萨造,一卷。
十二、 <成唯识论> : 以十大论师之释论百卷,揉集为识论十卷。
由於玄奘广译法相唯识一系经论,窥基复弘扬之,开创了我国的唯识宗。除上述经论外,他也译出了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如 <阿毗达磨发智论> 及六足论, <大毗婆娑论> 、 <俱舍论> 等。玄奘於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岁。
玄奘大师的入室弟子窥基,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後裔,为唐初勳臣尉迟恭犹子,唐代京兆长安人。出生於唐太宗贞观六年,禀性聪慧,体貌魁伟,年十七岁奉敕出家,为玄奘弟子,依玄奘学佛教经论及天竺语文。二十五岁参与译经,唐高宗显庆四年,玄奘译 <成唯识论> ,原拟将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并命窥基与神[日+方]、嘉尚、普光四人,分别担任检文、笔受、纂义工作,数日之後,窥基请求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言:[群圣制作,各驰誉於五天,虽文具传於贝叶,而义不备於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 。
奘师乃礼遣三贤,窥基独任笔受,译出 <成唯识论> 十卷。其後奘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 <因明正理门论> ,及 <瑜伽师地论> 等,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窥基著述丰富,有[百部疏主] 之称,其主要且与唯识有关者如有 <瑜伽师地论略纂> 十六卷, <瑜伽论劫章颂> , <成唯识论述记> 二十卷,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四卷, <唯识二十论述记> 三卷,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一卷, <成唯识论别钞> 四卷, <辩中边论述记> 三卷, <杂集论述记> 十卷, <因明入正理论疏> 六卷, <大乘法苑义林章> 十四卷。
由玄奘、窥基两代的弘扬,建立了我国大乘八宗之一的 [唯识宗] 。唯识宗亦名法相宗、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
窥基的弟子慧沼,淄州淄川 (今山东淄川) 人,生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十五岁出家,曾亲炙玄奘法席,後转依窥基学唯识,深入堂奥。因为他住在淄川大云寺,故人称淄川大师。窥基示寂後,圆测著 <成唯识识疏> ,与窥基见解不同,慧沼撰 <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之说,以显法相正义。他曾先後参加过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担任正义,多所刊正。他的著作除 <成唯识论了义灯> 外,尚著有 <能显中边慧日论> 四卷、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 <金刚般若经疏>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 <劝发菩提心集> 等。
智周是慧沼的弟子,濮阳人,唐高宗总章元年生。出家後初学天台,後师慧沼,著有<成唯识论演秘> 、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 三卷、 <因明入正理论後记> 三卷,及 <大乘入道次第章> 等十种。他的 <成唯识论演秘> ,与窥基的 <枢要> 及慧沼的 <了义灯>,合称为 <唯识三疏> 。智周的弟子如理,著有 <成唯识论义演> 及 <成唯识论演秘释>二书,唯内容则流於琐细。
唯识宗建立後,宗风颇盛,百余年後,唐武宗 [会昌法难] 兴起,此宗经疏大部焚毁,以後就日益式微了。
三、 唯识宗所依经论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所谓 [六经十一论] ,及 [一本十支] 之说。六经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 、 <解深密经> 、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此经 中土未译。 <阿毗达磨经> : 此经中土未译。 <楞伽经> 、 <厚严经> : 此经中土未译。
十一论是: <瑜伽师地论> 、 <显扬圣教论> 、 <大乘庄严经论> 、 <集量论> 、 <摄大乘论> 、 <十地经论> 、 <分别瑜伽论> 、 <辨中边论> 、 <二十唯识论> 、 <观所缘缘论> 、 <阿毗达磨杂集论> 。
以上六经十一论,在六经中,以 <解深密经> 为本经; 在十一论中,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
一本十支,又称 [十支论] ,是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以百法、五蕴等十种论典为支论的名称,这是研究唯识学必读的论典,十支论的名称如下:
一、 略陈名数支: <百法明门论> ,这是略录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中名数,以一切法无我为宗。
二、 粗释体义支: <大乘五蕴论> ,这是摄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
三、 总苞众义支: <显扬圣教论> ,这是错综 <瑜伽师地论> 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
四、 广苞大义支: <摄大乘论> ,这是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释 <阿毗达磨集论>、 <摄大乘论> 宗要,以简小入地为宗。
五、 分别名数支: <阿毗达磨杂集论> ,这是总括 <瑜伽师地论> 一切法门,集 <阿毗达磨经> 所有宗要,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六、 离僻彰中支: <辨中边论> ,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以中道为宗。
七、 摧破邪山支: <二十唯识论> ,这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以唯识无境为宗。
八、 高建法幢支: <三十唯识论>, 这是广诠瑜伽境体,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
九、 庄严体义支: <大乘庄严论> ,这是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以庄严大乘为宗。
十、 摄散归观支: <分别瑜伽论> ,此论中土未译。
第二讲 三十颂科判大纲
<唯识三十颂> ,是建立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古今注释三十颂的书不胜计数。在我国、以 <成唯识论> 最为重要。但 <识论> 十卷雄文,一方面是字字珠几,是发掘唯识要义的宝藏;另一方面它行文有如枝上岔枝,叶旁长叶。所谓 [文如钩锁,义若连环。] 使人初读之下,如随入五里雾中,不知所来,亦不知所往。如何读通 ,成唯识论。 呢?唯有熟读本颂,以颂文对照识论,便有脉络可寻了。现在科分三十颂如下。
一、 三十颂科分
三十颂,乃世亲菩萨所造,以五言四句为一颂,全文三十颂,计六百字。在一般经论中,多以三科分判,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颂全文皆是正宗分,并无序分和流通分。在讲解三十颂之前,先要熟读三十颂全文,全文即是: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烦恼为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为忿 恨覆恼嫉懂
诳谄与害娇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如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辗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现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三十颂颂文,如上所录。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 有三种判别方法:
一、 以相、性、位三分科判: 即一者明唯识相; 二者明唯识性; 三者明唯位。这在三十首颂文中,由第一至第二十四颂是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是明唯识性; 第二十六至第三十是明唯识位。
二、 以初、中、後三分科判: 在三十首颂文中,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後五颂为後分。
三、 以境、行、果三分科判: 初二十五颂是明 [唯识境] ,次四颂是明 […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