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浅谈
明燧
现代社会,各种附佛外道蜂起,这些外道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佛教的旗号。我们都知道大陆主要是一个法/轮/功,而在港台和海外,情况还更严重,什么一贯道、清海无上师、真佛宗等等,多的很。他们要么标榜自己是最正的佛教,要么吹嘘自己是最高的佛,而且,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颇有淆人视听之处,有主张禅定打坐的,有讲究持诵真言的,甚至有持斋念佛的,也讲一些轮回、业力等类似佛教的理论,宣传的目标也是成佛。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佛教之所以为佛教,与附法外道最大不共之处是什么?这不仅是每一个佛教徒应该首要明确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杜绝邪教、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必然要求。
早在佛陀时代,就立下了佛教的“防伪标记”——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谓“法印”,就是印证佛法的一个标志,这三法印中最主要是“无我”,被称为“印中之印”,所以,检验某某学说是不是佛教,关键就看他能否讲明白“无我”的道理。
平常我们形容一个人勤奋专注,说他有着忘我的精神,这个意思的前提,是人人都有一个我存在,他把这个我给忘了,所以很高尚,值得敬佩。而佛教讲的“无我”,不是明明有“我”却让你忘掉它,而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能够称之为“我”的实体存在!这道理很难理解,整天吃饭穿衣都离不开我,要没有“我”,谁在说话呢?
先把这个“我”在佛教中的意义界定一下,这个“我”与平常所说的第一人称还不完全一样,“我”在佛教中又分为“人我”和“法我”。所谓“人我”,比如我们从生下来一尺来长一直到老得满脸皱纹,我们的形体外貌,我们的思想认识,都变得和原来大不一样了,可是人们总是认为这期间有个东西没有变,能贯穿始终,长高了是“我”长高了,变老了是“我”变老了,即使相信有轮回,也是“我”死后投生,“我”升天入地,始终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作为主人公,干什么事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这就是“人我”。所谓“法我”,“法”指存在的万事万物,我们总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实有的,这张桌子是物质的,即使劈成了木头,烂成了泥土,物质是不灭的,有一个最小的单位——基本粒子,它组合各种物体,聚散离合形成事物的生灭变化,而这粒子本身不能灭。即使不认为有一个最基本的粒子,还是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主观的客观世界存在,归根结底是一个实在性的问题,这就是“法我”,也叫做“自性”。无我就包括“人无我”与“法无我”两方面,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主观的实体和客观的实体。
大乘佛教认为,不论是主观的“人我”,还是客观的“法我”,都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明明不存在的东西,你一厢情愿地认为它有,这种颠倒就是执着,即“人我执”与“法我执”。注意,这才是执着的真正含义,即无中生有。“执着”这个词源于佛教,可是在中国用滥了,以至于变成了一个褒义词,比如说“某某人有执着的追求”,这是夸你,等到我们真的想要去除执着了,又找不到什么是执着了,以至于很多人说佛教既然讲不执着,那就应该什么都放下,学佛法也不能执着,听闻、思维这都是执着,还有些人干脆依文解义把“法执”解释成执着佛法,这种观点其实是打着什么都不执着的旗号,而掩饰其什么都不想放下的真正目的,因为他倒是不“执着”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生活得不到任何改观。包括现在*轮功也讲去除执着心,可到底什么是执着,只有佛讲了——是人我执和法我执,其它没有讲到这份儿上的。找到病根儿,才能对症下药。
大乘佛教有有很多宗派,各宗之间对教理的理解和阐述、修行实践的途径和方法都有很大差异,他们与附佛外道最大的不同的是,都是为了适应某个时代的发展和某一类受众的根机而从各个角度阐发“无我”,从各个途径体证“无我”。下面所要介绍的是释迦佛所创,弥勒菩萨所说,无着、世亲菩萨所传,于公元四、五世纪流布于印度,对佛教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和修证体系,这个体系,也叫做“唯识”。
唯识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认为实实在在的“我”偏偏佛教说没有呢?这不是与我们的常识唱反调吗?要认清这点,就要理解“唯识”的含义。
刚才咱们说,本不存在人、法我而只是你主观臆造,所谓唯识就是说我们的世界——一切的一切唯是主观臆造,只有认识作用,没有实体。注意,这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不一样,不管唯物还是唯心,都是把其中一方面推到一个与其它不平等的高度上,认为它就是本体,就是真理所在。唯识虽然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只有心识的认识作用,听起来好像类似于唯心主义,而唯识并没有把“识”推到一个恒常实有的位置上,实际上,不论心还是物在佛教来看都是平等的,都不实在,都没有人法二我。所以,若说佛教是唯心主义可就大错特错了,唯心主义往往以心识来证实“我”的存在,这还是我执;而唯识恰恰是以心识来证明“我”不存在,只有识存在,没有人我、法我。
为什么说这五彩缤纷,差异万千的世界只是一个认识的作用呢?以我面前的这张桌子为例。大家看到它后可能都会不加思索的认为这里确确实实摆着一张物质的桌子,佛却说并没有一个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物质的实体——桌子存在!为什么呢?我们感觉到桌子的存在,是由于我看到了一个桌子的图象,能听到敲桌子的声音,能闻到这个木头和油漆的气味,有了一个桌子样儿的触觉……都只是认识上生起的一些感受,无论怎么分析,都不能找出一个超出我这些感受之外的实体来,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的这个物质实有的桌子,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在五种感觉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西方有位哲学家曾说过,“物质是感觉的组合”。有点唯识道理的意思。普通我们认为,要产生一个认识,首先要有所认识的对象,以此为前提引发我们的认识作用,而唯识学与我们的经验相反,正是由于有了认识作用,才产生了外在对象的感觉,也就是说,只有能认识,没有所认识!
“能”和“所”是唯识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 “能”是指动作的施动者,是事物能动性的一面,“所”指动作的对象。以眼睛看色为例,我们的能动的认识作用——眼识,是“能认识”,注意,不是眼球这个器官,器官只是认识作用的一个助缘,佛教中叫做“根”;所看到的色,是“所认识”,佛教中叫做“境”。我们一般认为,认识活动产生的前提:一个是具有功能的器官——根,一个是认识的对象——境,根和境接触,才能发生认识作用,而佛教认为,恰恰是由于这个认识作用,才产生了有外在根和境的感觉,根和境都只是心理作用。只有能认识,没有所认识,这点很难理解,只有施动者没有受动者,这个动作能完成吗?能!佛经上常以做梦为例,在梦中是铁定了没有所认识的对象,只有能认识的意识,梦到发财,其实还是一分钱没得着,但是这是醒来以后才知道,没醒的时候可高兴着呢!佛说我们现在就像一场生死大梦,只是由认识作用产生了实体的感觉,而没有真正所认识的实体存在。再比如前段时间美国有一个科幻电影叫做《黑客帝国》,讲的就是用电脑虚拟现实世界,用电脑模拟的信息发送给人的神经,只要把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给骗过去了,人就真的以为是生活在现实里了,实际上呢,只是一套一套的程序而已,这从某个方面也能说明唯识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真实不虚、坚固实有的物质世界,其实很脆弱,只要把人的五种感觉骗过去,人们就死心塌地地认为是物质实有了,而事实上是我们在种种种感受之上用意识虚构出来一个大千世界,而沉迷其中。
唯识的道理,就是“唯能无所”,也就等于说这世界并没有能、所,主、客,内、外的分别,因为没有了“所”,“能”也无所谓能了,现代科学的一些结论也在向这一点靠拢,如“测不准原理”,指出了主、客之间是无法划清界限的。
阿赖耶识的缘起理论
既然唯有识,就有了一个问题。刚才说到用电脑模拟五种识使我们产生物质实有的幻觉,那我们的当前的现实是谁给虚拟出来的呢?如果真是唯识,为什么偏偏觉得有个实体,眼、耳、鼻、舌、身配合的的如此一致,好像故意要骗我们似的,是谁在坑我们呢?这儿是一个找原因的问题,要涉及到唯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赖耶识 。
谁在坑你呢?自己坑自己!为什么呢?我们一般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这世界的全部,可是佛说这世界除了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显现的部分,还有另一部分是隐藏的不显现的,就是阿赖耶识。所谓的世界,咱们刚才说了,不外乎是识,如果把它比作一个时刻川流不息的流变体的话,那就是有一个明流和一个暗流。这阿赖耶识,可以说是一个潜层的心理活动,我们认为事情办完了就完了,可是它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痕迹——习气,又叫“种子”,这“种子”也是佛教的一个概念,就是事物的一个缩影,等到条件成熟了,像植物的种子一样,它还会生发,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这种子是含藏的,我们很难认识到,可是它的作用却很巨大。种子与现行是刹那交替的,我们过去每一刹那的活动,都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种子,这种子再显现,就形成了我们的未来。
那么,我们的现行世界是怎样地存储在阿赖耶识里呢,是不是桌子有桌子的种子,椅子有椅子的种子呢,不是这样,我们阿赖耶识里的种子都是执着的种子,这执着种子现行的时候,就是以我执、法执为圆心辐射开来,形成我们的各种感觉,感觉好象有个人我、法我,继而我们又对这些感觉加以错误的执着,认为确有人我、法我,这种心理活动便又熏回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这样,种子识与现行识交替互生,一遍又一遍反复加强,假话说上一百遍就成“真话”了…
《唯识浅谈(明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