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 讲述
总目录:
第一讲 解释颂题
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五讲 种子、四分
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七讲 三境、三量
第八讲 修行五位
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十讲 第六识颂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第一讲 解释经题
一 识者心之别名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於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後,对於唯识学中的 [八识] ,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 [八识] 二字,尤其是这个 [识] 字,要特别加以诠释。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因此、识就是 [心] 。在唯识学上称识而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大乘广五蕴论> 上说: [云何识蕴,谓於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 这样看来,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那麽,或有人问: [心又是什麽呢
] 依照佛经上说, [心] 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原来依照佛教的教义,所谓 [宇宙] (物质世间,我人赖以生存的环) 和人生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不是神 (大梵天或上帝)
所创造,不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 [因缘和合] 而生起存在的。
照佛经上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这在佛经上叫做 [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 [因缘和合] ,而有 [有情世间] ----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 [器世间] ----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兹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 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著我们物质性的身体在内,此即所谓 [色身] 。
二. 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 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於 [知] ,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 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 [思心所] 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 [造作] ,行为的後果就是 [业] ----身、语、意三种业。
五. 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 [於所缘境了别为性] 。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 [六识]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就是在六识之後,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在唯识学上称为 [八识心王] ,也就是 [八识规矩颂] 中八识二字的来源。
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 [五蕴假合之身] 。五蕴又称 [名色] ,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 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 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识蕴是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 ,色、受、想、行四蕴是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 ,如下表所示:
识----------------------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行--------------------|
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
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於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释颂题: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於此先解释颂题如下:
一. 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 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 [自我意识] 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 [万法种子] ,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
二. 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三. 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於记忆。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四. 唐: 朝代名,公元六一八年建国,传十九帝,公元九零六年为後梁所灭。 [盛唐] 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国威伸张於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 [唐人街] 的存在,是以 [唐人] 代表中国人的意思。
五. 三藏: 佛经结集,有经、律、论三藏,合称大藏经。即佛陀所说的法称之为经,佛陀为僧团所订的戒律称之为律,後世佛弟子注释佛经、或依据佛经而发挥其义者,称之为论。
七. 法师: 法者轨则,师者教人以道,所谓 [传道、授业、解惑] 也。指通达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若仅通经或律,称为经师、律师。造论阐扬经义者,称论师。法师是一个很尊贵的名词,经律中广载,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以下十种条件,称为法师。这十种条件是:一者五官端正,二者六根圆备,三者出身望族,四者品德善良,五者守持戒律,六者通研三藏,七者威仪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瑜伽师地论> 卷八十一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变成泛称出家众的名称了。
八. 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
九. 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
三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
玄奘三藏,河南偃师人,生於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公元六零零) ,俗家姓陈名纬,有兄长捷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师於十三岁时亦随兄出家,就慧景听 <涅槃经> ,就严法师受 <摄大乘论> 。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未几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 <摄论>、 <毗昙>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长安,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俱讲 <摄论> ,师又就听之,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诲,不知适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乃就止蕃人学西域书语,於贞观三年私发长安,西行求法。
师经兰州出玉门关,涉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师誓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一步而…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