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菩萨,修忍辱行,忍受怨敌,曰无恚行。
4. 无尽行: 此位菩萨,修精尽行,受诸剧苦,精进不懈,曰无尽行。
5. 离痴乱行: 此位菩萨,常住禅定,於世出世法,无有痴乱,曰无痴乱行。
6.善现行: 此位菩萨,修智慧行,悟入诸法皆无自性,不受系缚,不受染著,随机教化众生,曰善现行。
7. 无著行: 此位菩萨,修方便行,对於空有两端,通达无碍,一无所著。
8. 尊重行: 此位菩萨,修愿力行,尊重善根智慧,增益自利利他,曰尊重行。
9. 善法行: 此位菩萨,修力行,成就诸善慧法,除众生烦恼,曰善法行。
10. 真实行: 此位菩萨,修智行,成就诚实了悟,言行相应,日真实行。
三. 十回向: 菩萨修至此位,上为求菩提,下为度众生,以所修之善根,回向法界,故立十回向之名。十回向名称如下:
1.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 此位菩萨修六度四摄,救济一切有情,而怨亲平等。
2. 不坏回向: 此位菩萨,於三宝发不坏信,以己善根,回向有情。
3. 等诸佛回向: 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悲智,与诸佛等,回向有情。
4. 至一切处回向: 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供养三世诸佛,利益一切众生。
5. 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位菩萨於诸佛及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悉皆随喜,而回向之.
6.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此位菩萨,施舍一切,以身代众生苦,而回向之。
7.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8. 如相回向: 此位菩萨,以正智正念,随顺真如平等之相,而回向之。
9. 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 此位菩萨,以无缚无著解脱之心,而回向之。
10. 法界无量回回: 此位菩萨,说法利生,庄严世界,此善根回向,量同法界。
四. 十地: 由初地入心,至十地满心,要修两大阿僧祗劫之久,如下节所述。
三 菩萨十地
菩萨修行,进入见道位,已算是登地菩萨,唯还是在十地的初地入心修行。到了修习位,则是由初地住心,修至十地满心,。十地满心,已经是妙觉菩萨的地位,在此位中,以金刚心、无间道,便证得转依----转八识成四智,就是究竟佛果了。
十地,是修唯识行最後十个阶位,十地的名称是:
一. 欢喜地: 始入见道位,见证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曰欢喜地。
二. 离垢地: 修行菩萨,在此地时,一切戒垢,无论粗细,尽皆远离,名离垢地。
三. 发光地: 此地菩萨,成就胜定,能发无边妙慧,曰发光地。
四. 炎慧地: 此地菩萨,得最胜定,以智慧火,烧灭烦恼薪,曰炎慧地。
五. 极难胜地: 此地菩萨,其根本智与後得智,互相违返----即根本智无分别,而後得智辨析世俗诸法则有分别,在此地使之融摄,此事甚难,故曰极难胜地。
六. 现前地: 此地菩萨,观诸法缘起,以胜智力,引发最胜般若现前,故曰现前地。
七. 远行地: 此地菩萨,修迥向方便及济拔方便,以已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广大菩提,此即大智; 以种种方便九济拔众生,此即大悲。有此士悲智二种方便,故能远行,曰远行地。
八. 不动地: 此地菩萨,其根本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力,亦能现前,不为一切烦恼、及一切境界所动,称不动地。
九. 善慧地: 此地菩萨,成就微妙四无碍智,此智慧微妙殊胜,故曰善慧地。
十. 法云地: 此地菩萨,总缘一切法智,具足自在,能藏众定慧功德,能隐覆无边惑障,犹如云荫作大法雨,称法云地。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菩萨修行五位: 大乘因位菩萨,修唯识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断得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二空,才获致大菩提与大涅槃二胜果,这其间,其经过五位、四十一阶,如下表所示:
│----资粮位-------------------------│
│----加行位-------------------------│ 方便道
菩萨修行五位│----通达位----又名见道位-----------│
│----修习位----又名修道位-----------│ 无漏圣道
│----究竟位----即证得佛果之位--------- 佛果
│----十住 (摄十信) ------------------│
│----十行----------------------------│ 三贤位----凡
四十一阶---│----十回向--------------------------│
│----十地-------------因 ------------├
│----妙觉-------------果 ------------│---------- 圣
二. 四加行位: 修行菩萨,进入加行位,修四寻思观,生四如实智,这其间,要经过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四位,於前二位修四寻思观,於後二位,修四如实智,如下表所示:
│----暖位------- │
四加行位--│----顶位------- │四寻思观----------有漏
│----忍位------- │ ---- 所取之境空
│----世第一位--- │四如实智 ---- 所取之境与能取之智空----无漏
第九讲 前五识颂
一 首颂诠释
<八识规矩颂> 讲记,为了解释颂文中许多专用名词,占用了八次的时间。但是以往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如果我们已经了解讲过的名词,现在来读颂文,大半的涵义都能读得懂了。由这一讲开始,进入十二首颂文的讲解,现在先讲前五识颂。
八识规矩颂颂文的组织,十二首颂文分为四章,分别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後四句颂圣贤位。现在来分析前五识颂,在凡夫位的八句颂文中,前四句分为缘境、识量、性别、界地、相应五个主题,後四句分为依缘、业用两个主题; 在圣贤位的四句颂文中,包括智力、转依、果德三个主题。现在先看前四句颂文: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在首颂四句颂文中,包括缘境、识量、性别、界地、相应五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 缘境: 性境,是三境之一。经云: [法不孤起] ,又说: [心因境有] 。心识生起,要因缘具足,而境,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境有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前五识所缘的,只是性境,不缘独影境和带质境。因为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只缘 [色法] ,不缘 [心法] 。色法,是第八识中实种所生,有实体之相,且得境之自相者。此如镜之鉴物,故为性境。
二. 识量: 量指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五识缘境,是根、境对照而生识 (即五遍行心所的触,触者三和。) 这是直接感觉,初一刹那,无筹度心,不带名言,所以是现量而非比量; 到堕入第二念,种种分别生起 (即第六识五俱意识生起),这时就有比量和非量了。
三. 性别: 性别是指善、恶、无记三性,心王生起,与善心所相应者,就是善; 与烦恼心所相应者,就是恶; 与善或烦恼心所均不相应者,就是无记。五识是感觉器,本来没有善恶,但以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之俱起,五俱意识随著前五识缘境而了解分别,因而善或烦恼心所与之相应,或善、烦恼不起一而是无记,这时前五识随著第六识的行动,亦就通於三性了。以上三项,就是首句 [性境现量通三性] 的解释。
四. 界地: 界地,指的是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九地,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我们所依托、生存的世界,是欲界、五趣杂居地。欲界的范围,上有六欲天----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大梵天,中有人界四洲,下至无间地狱。生活在欲界的众生,即所谓五趣----天趣、人趣、畜生趣、饿鬼趣,地狱趣。五趣即是五道,如果再加上阿修罗道,就成为六道了。
颂文第二句 [眼耳鼻三二地居] ,所谓二地,是指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及色界的杂生喜乐地。杂生喜乐地的范围,初禅三天皆属之。欲界有段食,除眼、耳、身三识外,尚须以鼻识嗅香,以舌识尝味,所以五识俱全; 若至色界初禅天的离生喜乐地,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食段食,故鼻舌两识无用,故只有眼、耳、身三识,所以称眼、耳、身三识 [二地居] ,居是止的意思,眼、耳、身三识,亦只以初禅天为止,若到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地,其静虑之心,专注於第六识间,前五识都不现起(此界众生化生,有微妙色身,为庄严身相,五根完整,唯不起用。)所以欲界众生,八识具备; 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前五识的鼻、舌二识不起作用,只有八识中的六识; 到二禅天,眼、耳、身三识亦不起用....
五. 相应: 心王生起,必有心所与之下相应,而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共有三十四个,它们的名称是: 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十一个善心所,两个中随烦恼心所,八个大随烦恼心所,还有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个心所。
遍行心所,是遍及於一切心、一切时、一切性、一切地,所以是必然生起的,前五识与五俱意识同起,而与意识相应的五别境心所,亦导引前五识对所缘之境、发起希望、决定、明记、专注、和抉择的作用。前五识既然通於三性,所以有时与善性相应,故十一个善心所全俱; 有时与不善相应,所以根本烦恼中贪、嗔、痴,中随烦恼的无惭无愧,大随烦…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