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P10

  ..续本文上一页定,故称无色界,这只是一个精神存在的世界。

  照佛经上说,三界有九地、二十八天,兹列表说明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

  │ │--离生喜乐地

  │----色界│--定生喜乐地

  │ │--离喜妙乐地

  三界│ --舍念清净地

  │ │--空无边处地

  │--无色界│--识无边处地

  │ │--无所有处地

  │ --非想非非想处地

  三界二十八天,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名称为: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仞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天三天,为梵众天. 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三天,为少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三禅天三天,为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四禅天九天,为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无想天。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物质实境。

  三境--│----独影境: 这是没有本质的影像,是第六识虚妄分别想像出来的影子。

  │----带质境: 这是有本质的相分,而为见分所错误认知者。

  二. 三量: 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心识缘境,缘当下性境,没有分别,不带名言,此称现量。

  三量--│----比量: 心识缘境,以知识、经验推测比度所获的量果。

  │----非量: 心识缘境,对所缘境认知谬误所获的量果。

  三. 三性: 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

  │----善性: 於现在世未来世、於自他顺益者。

  三性--│----不善性: 於现在世未来世、於自他违损者。

  │----无记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亦不能记为恶者。

  四. 三受: 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

  │----一苦受: 领纳违损境之谓。

  三受--│----乐受: 领纳顺益境之谓。

  │----舍受: 领纳顺违俱非境之谓。

  第八讲 修行五位

  一 修行五位

  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讲到八识规矩颂的颂文

   原因是这样,譬如建房子,我们先要把砖瓦木石准备齐全,材料不齐全不能动工,不然,中途势将因材料不齐而停顿。我们前八次讲的材料,都是准备後四次使用的,下一次起,即将次第讲到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的颂文。现在我们开始讲五位修行。

  学唯识,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识,而是学得唯识後,依法修行。也许,我们的修持不够,尚不能修止修观,但在我们在了解得八识、五十一心所之後,我们於起心动意之时,常常省察我们的心识,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个心王、心所的作用

   我们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个心王、心所发生的作用

   所谓 [究几於心意初动之时] ,把唯识用在日常生活上,这就是修行。我人的前六识,一向是攀缘外境,与五欲六尘打交道,我们从来不曾想到过省察内心,观照内心。修行无非是修正身、语、意三者的行为,但三者以心识为主导,正本清源,我们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与观照我们的心识,就是修行的基础。现在我们开始讲修行五位。

  照唯识学的修行理论来说,修唯识行,要经过五个阶段,称为 [唯识五位] ,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分述如下:

  一. 资粮位: 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识行的初位。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要先准备下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 修唯识行,也要先积聚下相当的智慧和福德,作为修行的资粮。智慧福德的资粮如何积聚呢

   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波罗密、四摄法、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

  修此位的菩萨,是以四种 [胜因缘力] 而开始修行的。即一者因力,就是具备有大乘种性。二者善友力,就是受善知识朋友的影响。三者作意力,即有修唯识行的决心。四者资粮力,是发心行菩萨道积聚下的智慧福德。

  二. 加行位: 修行菩萨在资粮位所修的,如行菩萨道、六度四摄等,是福德重於智慧。而进入加行位要修的,是智慧重於福德。所以在此位的菩萨,要修四寻思观、四如实观,以伏断分别起和俱生起的所知、烦恼二障。四寻思观,是名寻思观,事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名是能诠的名言,事是所诠的事相、自性是事相的体性,差别是名事上的分齐。其内容是:

  1.名寻思观: 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称,名是 [假名施设] ,假为安立的,它虽代表一种事物,但并不是事物的本身。僧肇法师曰 : [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又月: [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我人不了此理,执名求实,生出种种烦恼。寻思此义,以伏断执障。

  2.事寻思观: 事者事物,是见闻觉知的对象。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至於山河大地,人牛马羊。但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的组合,并没有事物的本体。我人妄执一切为实有,以名推求,对事执著,也就成为种种执著与烦恼。

  3.自性寻思观: 世间万有,皆是仗因托缘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没有实在的体性。自唯识学上说,万法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此可知名、事、自性皆空,此即自性寻思观。由此寻思,以伏断执著和烦恼。

  4.差别寻思观: 名称与事物,各有种种差别,名如名身句身,事如长短方圆,一一法上,各有差别相,唯此差别,皆是一时现象,假有实无,由此寻思,伏断执障和烦恼。

  以上四观,是唯识止观的最初入门观法,由此观察,可生四如实智。即是:

  1.由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2.由事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3.由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4.由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如实智,是如实的了知诸法实相之智。由前述四观而引生四智,以此进入唯识实性。而修四观,引生四智,要经过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四位。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之境空,後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取之境与所取之智空。

  三. 通达位: 修唯识行,历经资粮、加行二位,执障伏断,智慧发出,已能体会出真如实相的境界,这时进入通达位,已算是 [见道] 。所见之道,即是由二空所显的真如。此处又有真见道和相见道之分。真见道,是在此位起无漏的根本智,证见二空真如,断二种障。然後更起後得智,以了知一切差别相上的如幻俗事。见道菩萨,就是以此二智----根本智和後得智,缘真俗二境。

  四. 修道位: 在资粮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 在加行位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在通达位已 [见道] ,体会得唯识实相----二空真如。在见道位,已入十地中初地入心。十地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三心,故在此修道位,则是由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十地出心又称满心。在此阶段,数数修习无分别智,舍断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到十地满心,已是妙觉菩萨了。

  五. 究竟位: 究竟位就是佛位,诸漏永尽,清净圆明,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这时所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二种胜果,便是圆满的佛果了。

  二 四十一阶

  大乘因位菩萨,修唯识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断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法二空,而後才能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二胜果----就是佛果。唯在修行过程中,要经过五位、四十一阶,才到达佛的果位。五位已如前述,四十一阶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兹分述如下

  一. 十住: 十住位,是修菩萨行者,在此位安立其心,唯於六度万行等,尚未殊胜,故曰住。在 <华严经> ,把修行阶位分为五十二阶,在十住之前,尚有 [十信]十个阶位,在妙觉菩萨之前,尚有等觉菩萨一个阶位。唐代慈恩大师窥基,把十信摄入十住的发心住,把等觉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了四十一阶了。十住的名称是:

  1.发心住: 此位菩萨,发菩提心,修十信行,於六度等,尚未殊胜,曰发心住。

  2.治地住: 此位菩萨,净修身口意三业,大悲一切有情,有如大地能生万物。

  3.修行住: 此位菩萨,修胜理观,起六度妙行,称修行住。

  4.生贵住: 此位菩萨,依佛法教化,如圣贤生正法中,种性高贵,曰生贵住。

  5.方便住: 此位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济有情,利益众生,曰方便住。

  6.正心住: 此位菩萨,於一切毁誉,心定不动,曰正心住。

  7.不退住: 此位菩萨,於所闻之法,心坚定而不退转,曰不退住。

  8.童真住: 此位菩萨,三业清净,不受世间法之染著,曰童真住。

  9.法王子住: 此位菩萨,解悟法王之法,有如将袭法王的王子,曰法王子住。

  10.灌顶住: 此位菩萨,如法修行,有如王子之堪受王位,曰灌顶住。

  二. 十行: 修行菩萨,於此位修六度万行,逐渐殊胜,故称曰行。十行是:

  1. 欢喜行: 此位菩萨,修布施行,施舍一切,令见者欢喜,曰欢喜行。

  2. 饶益行: 此位菩萨,持三聚净戒,不染五欲,饶益有情,曰饶益行。

  3. 无恚行: 此…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