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故稱無色界,這只是一個精神存在的世界。
照佛經上說,叁界有九地、二十八天,茲列表說明如下:
│----欲界----五趣雜居地
│ │--離生喜樂地
│----色界│--定生喜樂地
│ │--離喜妙樂地
叁界│ --舍念清淨地
│ │--空無邊處地
│--無色界│--識無邊處地
│ │--無所有處地
│ --非想非非想處地
叁界二十八天,爲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其名稱爲: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仞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天叁天,爲梵衆天. 梵輔天.大梵天。
二禅天叁天,爲少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叁禅天叁天,爲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四禅天九天,爲無雲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 無想天。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叁境: 八識緣境,能緣的是見分,所緣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質、分爲叁種,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性境: 性境就是實境,是實種所生,事實上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物質實境。
叁境--│----獨影境: 這是沒有本質的影像,是第六識虛妄分別想像出來的影子。
│----帶質境: 這是有本質的相分,而爲見分所錯誤認知者。
二. 叁量: 量是測量的標准,引伸爲認識、知識,唯識學上立爲心識緣境的量度准則。心識緣境,有叁種量度,即現量、比量、非量。
│----現量: 心識緣境,緣當下性境,沒有分別,不帶名言,此稱現量。
叁量--│----比量: 心識緣境,以知識、經驗推測比度所獲的量果。
│----非量: 心識緣境,對所緣境認知謬誤所獲的量果。
叁. 叁性: 分爲善、不善、無記叁種。
│----善性: 於現在世未來世、於自他順益者。
叁性--│----不善性: 於現在世未來世、於自他違損者。
│----無記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亦不能記爲惡者。
四. 叁受: 受是領納作用,有苦、樂、舍叁受,如加憂喜二受,就成爲五受了。
│----一苦受: 領納違損境之謂。
叁受--│----樂受: 領納順益境之謂。
│----舍受: 領納順違俱非境之謂。
第八講 修行五位
一 修行五位
八識規矩頌講座,已講過七次,今天是第八講。八周以來,我們講過八識、心所、種子、四分、四緣五果,叁境叁量等等,今天要講修行五位。諸位或問,十二次講座已過了叁分之二,何以還沒有講到八識規矩頌的頌文
原因是這樣,譬如建房子,我們先要把磚瓦木石准備齊全,材料不齊全不能動工,不然,中途勢將因材料不齊而停頓。我們前八次講的材料,都是准備後四次使用的,下一次起,即將次第講到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的頌文。現在我們開始講五位修行。
學唯識,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識,而是學得唯識後,依法修行。也許,我們的修持不夠,尚不能修止修觀,但在我們在了解得八識、五十一心所之後,我們於起心動意之時,常常省察我們的心識,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個心王、心所的作用
我們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個心王、心所發生的作用
所謂 [究幾於心意初動之時] ,把唯識用在日常生活上,這就是修行。我人的前六識,一向是攀緣外境,與五欲六塵打交道,我們從來不曾想到過省察內心,觀照內心。修行無非是修正身、語、意叁者的行爲,但叁者以心識爲主導,正本清源,我們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與觀照我們的心識,就是修行的基礎。現在我們開始講修行五位。
照唯識學的修行理論來說,修唯識行,要經過五個階段,稱爲 [唯識五位] ,五位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分述如下:
一. 資糧位: 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識行的初位。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要先准備下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 修唯識行,也要先積聚下相當的智慧和福德,作爲修行的資糧。智慧福德的資糧如何積聚呢
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六波羅密、四攝法、四無量心、叁十七道品。
修此位的菩薩,是以四種 [勝因緣力] 而開始修行的。即一者因力,就是具備有大乘種性。二者善友力,就是受善知識朋友的影響。叁者作意力,即有修唯識行的決心。四者資糧力,是發心行菩薩道積聚下的智慧福德。
二. 加行位: 修行菩薩在資糧位所修的,如行菩薩道、六度四攝等,是福德重於智慧。而進入加行位要修的,是智慧重於福德。所以在此位的菩薩,要修四尋思觀、四如實觀,以伏斷分別起和俱生起的所知、煩惱二障。四尋思觀,是名尋思觀,事尋思觀,自性尋思觀,差別尋思觀。名是能诠的名言,事是所诠的事相、自性是事相的體性,差別是名事上的分齊。其內容是:
1.名尋思觀: 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稱,名是 [假名施設] ,假爲安立的,它雖代表一種事物,但並不是事物的本身。僧肇法師曰 : [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當物之功。] 又月: [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我人不了此理,執名求實,生出種種煩惱。尋思此義,以伏斷執障。
2.事尋思觀: 事者事物,是見聞覺知的對象。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至於山河大地,人牛馬羊。但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的組合,並沒有事物的本體。我人妄執一切爲實有,以名推求,對事執著,也就成爲種種執著與煩惱。
3.自性尋思觀: 世間萬有,皆是仗因托緣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沒有實在的體性。自唯識學上說,萬法唯識所現,離識非有,由此可知名、事、自性皆空,此即自性尋思觀。由此尋思,以伏斷執著和煩惱。
4.差別尋思觀: 名稱與事物,各有種種差別,名如名身句身,事如長短方圓,一一法上,各有差別相,唯此差別,皆是一時現象,假有實無,由此尋思,伏斷執障和煩惱。
以上四觀,是唯識止觀的最初入門觀法,由此觀察,可生四如實智。即是:
1.由名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2.由事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3.由自性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4.由差別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如實智,是如實的了知諸法實相之智。由前述四觀而引生四智,以此進入唯識實性。而修四觀,引生四智,要經過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四位。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之境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取之境與所取之智空。
叁. 通達位: 修唯識行,曆經資糧、加行二位,執障伏斷,智慧發出,已能體會出真如實相的境界,這時進入通達位,已算是 [見道] 。所見之道,即是由二空所顯的真如。此處又有真見道和相見道之分。真見道,是在此位起無漏的根本智,證見二空真如,斷二種障。然後更起後得智,以了知一切差別相上的如幻俗事。見道菩薩,就是以此二智----根本智和後得智,緣真俗二境。
四. 修道位: 在資糧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心; 在加行位修四尋思觀,得四如實智,在通達位已 [見道] ,體會得唯識實相----二空真如。在見道位,已入十地中初地入心。十地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叁心,故在此修道位,則是由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十地出心又稱滿心。在此階段,數數修習無分別智,舍斷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到十地滿心,已是妙覺菩薩了。
五. 究竟位: 究竟位就是佛位,諸漏永盡,清淨圓明,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這時所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二種勝果,便是圓滿的佛果了。
二 四十一階
大乘因位菩薩,修唯識行,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長時,斷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證得我法二空,而後才能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二勝果----就是佛果。唯在修行過程中,要經過五位、四十一階,才到達佛的果位。五位已如前述,四十一階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茲分述如下
一. 十住: 十住位,是修菩薩行者,在此位安立其心,唯於六度萬行等,尚未殊勝,故曰住。在 <華嚴經> ,把修行階位分爲五十二階,在十住之前,尚有 [十信]十個階位,在妙覺菩薩之前,尚有等覺菩薩一個階位。唐代慈恩大師窺基,把十信攝入十住的發心住,把等覺攝入十地的法雲地,這樣就成了四十一階了。十住的名稱是:
1.發心住: 此位菩薩,發菩提心,修十信行,於六度等,尚未殊勝,曰發心住。
2.治地住: 此位菩薩,淨修身口意叁業,大悲一切有情,有如大地能生萬物。
3.修行住: 此位菩薩,修勝理觀,起六度妙行,稱修行住。
4.生貴住: 此位菩薩,依佛法教化,如聖賢生正法中,種性高貴,曰生貴住。
5.方便住: 此位菩薩,所修善根,皆爲救濟有情,利益衆生,曰方便住。
6.正心住: 此位菩薩,於一切毀譽,心定不動,曰正心住。
7.不退住: 此位菩薩,於所聞之法,心堅定而不退轉,曰不退住。
8.童真住: 此位菩薩,叁業清淨,不受世間法之染著,曰童真住。
9.法王子住: 此位菩薩,解悟法王之法,有如將襲法王的王子,曰法王子住。
10.灌頂住: 此位菩薩,如法修行,有如王子之堪受王位,曰灌頂住。
二. 十行: 修行菩薩,於此位修六度萬行,逐漸殊勝,故稱曰行。十行是:
1. 歡喜行: 此位菩薩,修布施行,施舍一切,令見者歡喜,曰歡喜行。
2. 饒益行: 此位菩薩,持叁聚淨戒,不染五欲,饒益有情,曰饒益行。
3. 無恚行: 此…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