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菩薩,修忍辱行,忍受怨敵,曰無恚行。
4. 無盡行: 此位菩薩,修精盡行,受諸劇苦,精進不懈,曰無盡行。
5. 離癡亂行: 此位菩薩,常住禅定,於世出世法,無有癡亂,曰無癡亂行。
6.善現行: 此位菩薩,修智慧行,悟入諸法皆無自性,不受系縛,不受染著,隨機教化衆生,曰善現行。
7. 無著行: 此位菩薩,修方便行,對於空有兩端,通達無礙,一無所著。
8. 尊重行: 此位菩薩,修願力行,尊重善根智慧,增益自利利他,曰尊重行。
9. 善法行: 此位菩薩,修力行,成就諸善慧法,除衆生煩惱,曰善法行。
10. 真實行: 此位菩薩,修智行,成就誠實了悟,言行相應,日真實行。
叁. 十回向: 菩薩修至此位,上爲求菩提,下爲度衆生,以所修之善根,回向法界,故立十回向之名。十回向名稱如下:
1. 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 此位菩薩修六度四攝,救濟一切有情,而怨親平等。
2. 不壞回向: 此位菩薩,於叁寶發不壞信,以己善根,回向有情。
3. 等諸佛回向: 此位菩薩,學叁世諸佛悲智,與諸佛等,回向有情。
4. 至一切處回向: 此位菩薩,以所修善根,供養叁世諸佛,利益一切衆生。
5. 無盡功德藏回向: 此位菩薩於諸佛及一切衆生所有善根,悉皆隨喜,而回向之.
6. 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此位菩薩,施舍一切,以身代衆生苦,而回向之。
7. 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 此位菩薩,以所修善根,回向一切衆生。
8. 如相回向: 此位菩薩,以正智正念,隨順真如平等之相,而回向之。
9. 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 此位菩薩,以無縛無著解脫之心,而回向之。
10. 法界無量回回: 此位菩薩,說法利生,莊嚴世界,此善根回向,量同法界。
四. 十地: 由初地入心,至十地滿心,要修兩大阿僧祗劫之久,如下節所述。
叁 菩薩十地
菩薩修行,進入見道位,已算是登地菩薩,唯還是在十地的初地入心修行。到了修習位,則是由初地住心,修至十地滿心,。十地滿心,已經是妙覺菩薩的地位,在此位中,以金剛心、無間道,便證得轉依----轉八識成四智,就是究竟佛果了。
十地,是修唯識行最後十個階位,十地的名稱是:
一. 歡喜地: 始入見道位,見證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歡喜,曰歡喜地。
二. 離垢地: 修行菩薩,在此地時,一切戒垢,無論粗細,盡皆遠離,名離垢地。
叁. 發光地: 此地菩薩,成就勝定,能發無邊妙慧,曰發光地。
四. 炎慧地: 此地菩薩,得最勝定,以智慧火,燒滅煩惱薪,曰炎慧地。
五. 極難勝地: 此地菩薩,其根本智與後得智,互相違返----即根本智無分別,而後得智辨析世俗諸法則有分別,在此地使之融攝,此事甚難,故曰極難勝地。
六. 現前地: 此地菩薩,觀諸法緣起,以勝智力,引發最勝般若現前,故曰現前地。
七. 遠行地: 此地菩薩,修迥向方便及濟拔方便,以已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廣大菩提,此即大智; 以種種方便九濟拔衆生,此即大悲。有此士悲智二種方便,故能遠行,曰遠行地。
八. 不動地: 此地菩薩,其根本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用加行力,亦能現前,不爲一切煩惱、及一切境界所動,稱不動地。
九. 善慧地: 此地菩薩,成就微妙四無礙智,此智慧微妙殊勝,故曰善慧地。
十. 法雲地: 此地菩薩,總緣一切法智,具足自在,能藏衆定慧功德,能隱覆無邊惑障,猶如雲蔭作大法雨,稱法雲地。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菩薩修行五位: 大乘因位菩薩,修唯識行,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長時,斷得煩惱、所知二障,證得我二空,才獲致大菩提與大涅槃二勝果,這其間,其經過五位、四十一階,如下表所示:
│----資糧位-------------------------│
│----加行位-------------------------│ 方便道
菩薩修行五位│----通達位----又名見道位-----------│
│----修習位----又名修道位-----------│ 無漏聖道
│----究竟位----即證得佛果之位--------- 佛果
│----十住 (攝十信) ------------------│
│----十行----------------------------│ 叁賢位----凡
四十一階---│----十回向--------------------------│
│----十地-------------因 ------------├
│----妙覺-------------果 ------------│---------- 聖
二. 四加行位: 修行菩薩,進入加行位,修四尋思觀,生四如實智,這其間,要經過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四位,於前二位修四尋思觀,於後二位,修四如實智,如下表所示:
│----暖位------- │
四加行位--│----頂位------- │四尋思觀----------有漏
│----忍位------- │ ---- 所取之境空
│----世第一位--- │四如實智 ---- 所取之境與能取之智空----無漏
第九講 前五識頌
一 首頌诠釋
<八識規矩頌> 講記,爲了解釋頌文中許多專用名詞,占用了八次的時間。但是以往的時間並沒有浪費,如果我們已經了解講過的名詞,現在來讀頌文,大半的涵義都能讀得懂了。由這一講開始,進入十二首頌文的講解,現在先講前五識頌。
八識規矩頌頌文的組織,十二首頌文分爲四章,分別爲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每章頌文叁首十二句,前八句頌凡夫位,後四句頌聖賢位。現在來分析前五識頌,在凡夫位的八句頌文中,前四句分爲緣境、識量、性別、界地、相應五個主題,後四句分爲依緣、業用兩個主題; 在聖賢位的四句頌文中,包括智力、轉依、果德叁個主題。現在先看前四句頌文:
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在首頌四句頌文中,包括緣境、識量、性別、界地、相應五個主題,分述如下:
一. 緣境: 性境,是叁境之一。經雲: [法不孤起] ,又說: [心因境有] 。心識生起,要因緣具足,而境,就是四緣中的所緣緣。境有叁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前五識所緣的,只是性境,不緣獨影境和帶質境。因爲前五識是感覺器官,只緣 [色法] ,不緣 [心法] 。色法,是第八識中實種所生,有實體之相,且得境之自相者。此如鏡之鑒物,故爲性境。
二. 識量: 量指叁量----現量、比量、非量。五識緣境,是根、境對照而生識 (即五遍行心所的觸,觸者叁和。) 這是直接感覺,初一刹那,無籌度心,不帶名言,所以是現量而非比量; 到墮入第二念,種種分別生起 (即第六識五俱意識生起),這時就有比量和非量了。
叁. 性別: 性別是指善、惡、無記叁性,心王生起,與善心所相應者,就是善; 與煩惱心所相應者,就是惡; 與善或煩惱心所均不相應者,就是無記。五識是感覺器,本來沒有善惡,但以第六識的五俱意識與之俱起,五俱意識隨著前五識緣境而了解分別,因而善或煩惱心所與之相應,或善、煩惱不起一而是無記,這時前五識隨著第六識的行動,亦就通於叁性了。以上叁項,就是首句 [性境現量通叁性] 的解釋。
四. 界地: 界地,指的是叁界九地。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九地,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我們所依托、生存的世界,是欲界、五趣雜居地。欲界的範圍,上有六欲天----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大梵天,中有人界四洲,下至無間地獄。生活在欲界的衆生,即所謂五趣----天趣、人趣、畜生趣、餓鬼趣,地獄趣。五趣即是五道,如果再加上阿修羅道,就成爲六道了。
頌文第二句 [眼耳鼻叁二地居] ,所謂二地,是指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及色界的雜生喜樂地。雜生喜樂地的範圍,初禅叁天皆屬之。欲界有段食,除眼、耳、身叁識外,尚須以鼻識嗅香,以舌識嘗味,所以五識俱全; 若至色界初禅天的離生喜樂地,初禅天人,以禅悅爲食,不食段食,故鼻舌兩識無用,故只有眼、耳、身叁識,所以稱眼、耳、身叁識 [二地居] ,居是止的意思,眼、耳、身叁識,亦只以初禅天爲止,若到二禅天的定生喜樂地,其靜慮之心,專注於第六識間,前五識都不現起(此界衆生化生,有微妙色身,爲莊嚴身相,五根完整,唯不起用。)所以欲界衆生,八識具備; 色界初禅的離生喜樂地,前五識的鼻、舌二識不起作用,只有八識中的六識; 到二禅天,眼、耳、身叁識亦不起用....
五. 相應: 心王生起,必有心所與之下相應,而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共有叁十四個,它們的名稱是: 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兩個中隨煩惱心所,八個大隨煩惱心所,還有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個心所。
遍行心所,是遍及於一切心、一切時、一切性、一切地,所以是必然生起的,前五識與五俱意識同起,而與意識相應的五別境心所,亦導引前五識對所緣之境、發起希望、決定、明記、專注、和抉擇的作用。前五識既然通於叁性,所以有時與善性相應,故十一個善心所全俱; 有時與不善相應,所以根本煩惱中貪、嗔、癡,中隨煩惱的無慚無愧,大隨煩…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