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P12

  ..續本文上一頁惱全部,亦參與前五識的活動。

  二 次頌诠釋

  前五識頌的次頌,有兩個主題,一者是依緣,二者是業用,我們且看頌文: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以上頌文,前兩句說的是五識的依緣,後兩句說的是五識的體用,分述如下:

  一. 依緣: 五識依於五根生起,隨根立名,根名眼、耳、,鼻、舌、身五根,識亦名眼、耳、鼻、舌、身五識,而根有兩種,一者外根,一者內根。外根不能生識,生識的是內根。外根又名扶根塵,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 <楞嚴經> 雲: [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類。] 此稱爲扶根塵者,以其爲扶持內根的塵法。內根又名淨色根,亦稱爲勝義根。佛經上說,內根爲清淨四大所成,質淨而細,猶如琉璃,肉眼不可見,唯佛眼天眼可見之。不過若以現代科學知識來看,內根就是五種感覺器官的神經纖維,和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五種感覺器官生起五感覺 (識) ,而由第六識了解分別。

  心識生起,必仗因托緣,生識之緣共有九種,而各識全缺則不相同,此已在第六講中敘述。眼識生起須九緣具足,此處再加以說明如下:

  1.根緣: 眼識以眼根生起的助緣,如眼根損壞,則眼識不能生起。

  2.境緣: 眼識以色境爲所緣緣,無境不能生識。此即心法四緣之一。

  3.空緣: 眼識是離中取境,識與境之間必須保持距離 (空間) ,否則識不生起。

  4.明緣: 眼識生起須以光明爲助緣,否則不能了別。

  5.作意緣: 眼識了境,須以作意力爲助緣,若無作意力,則視而不見。

  6.種子緣: 種子爲眼識生起的親因緣,此爲四緣中的第一種緣。

  7.分別依緣: 第六識的作用是了解分別,故眼識以第六識爲分別依緣。

  8.染淨依緣: 第七識是意識之根,其染淨亦影響前五識,故眼識以此爲染淨依。

  9.根本依緣: 根本識是第八識,此識是諸識根本,故眼識以此爲根本依。

  二. 業用: 頌文 [合叁離二觀塵世] 句,指前五識之於境界,鼻、舌、身叁識是合中取境,而眼、耳二識是離中取境。

  觀塵世叁字,塵是五塵,亦稱五境,即是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界。塵有染汙的意思,以其能染汙我人的心識,故稱五塵。五塵是五根所照,爲五識所緣。五識緣塵世之境,由於具緣多少的不同,就有了識取境合離的不同。如眼識生起要九緣,耳識不需要光明,只須七緣,這二者都是離中取境。鼻、舌、身叁識取境時,必須根、境相合,識□發生作用,這叁者是合中取境。

  [愚者難分識與根] 一句,愚者、指當時的一部分二乘行者,因爲分辨不出根與識的作用,就出現了一部分 [根見家], 以爲了境者是根; 另一部分識見家,主張了境者是識。當時爲了 [根見] 、 [識見] ,曾引發過一陣诤論。根見識見,看起來是小問題,但這牽涉到哲學上 [唯心] 、 [唯物] ,就成爲根本上的大問題了。

  叁 末頌诠釋

  前五識頌的第叁頌,是頌前五識依無漏種子,轉識成智----由有漏的前五識,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頌文全文是: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在這四句頌文中,包括有叁個主題,即是智力、轉依、果德,茲分述如下:

  一. 智力: 修唯識行,在資糧位,曆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階上,廣修六度萬行,儲備福慧資糧,圓滿順解脫分的善根。進而於加行位,修四尋思觀,得四如實智,此智又名加行智,由此更勇猛精進,至通達位,入十地的初地歡喜地 (極喜地) ,至此遠離遍計所執的能取所取,亦即是證得所取之境空,能觀之智空,證此二空之智,無能緣所緣之差別,名無分別智,亦稱根本根,根本智是直契真如之智。由證得根本智後,再起分別一切差別相的智慧,此稱分別智,亦稱後得智。見道位的菩薩,就是以此根本、後得二智,緣真俗二境。根本智挾帶本質,沒有相分,心無分別,亦沒有見分; 而後得智托質變相,似有相分,起認識 (分別) 作用,似有見分,即緣真如,亦不親證,只能變我空的影像而審觀之,這就是[變相觀空唯得] 。

  這後得智,在因、果二位都能證得。不過前五識與第八識,是聯帶相生的,因爲五根是第八識所緣的相分,而五識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動,所以在第八識未轉識成智前,前五識不能單獨轉識成智,必須到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時,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前五識同時轉爲成所作智。此即所謂: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但已轉爲成所作智的前五識,在佛果位中仍不能親契真如,何以故呢

   當知五識依五根而起,緣現量、性境,但它只能觀察諸法的事相,不能體悟諸法的理性。在因中如此,在果上亦是如此,所以說它 [果中猶自不诠真] 。诠,在此處作[證得] 講。

  二. 轉依: 第叁句頌文: [圓明初發成無漏] ,此是指第八識轉爲大圓鏡初一刹那,前五識也同時轉爲無漏的成所作智。因爲前五識是依五根而現起,而五根又是第八所變的相分。在能變現的第八識未轉成無漏以前,其所變現的五根相分,當然不可能先變爲無漏。所以必須在第八識圓明初發,五根五識才能轉成無漏。至此,與前五識相應的根本煩惱貪、嗔、癡,大八隨煩惱,中二隨煩惱盡皆舍除,即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善法十一心所,也都轉成無漏了。

  叁. 果德: 五識轉爲無漏,其所應作的自利事業----所應斷應修的,皆已成辦,所以名爲成所作智。至此,要進一步成辦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這是果地的成所作智。爲適應淨穢國土中衆生機宜需要,如來作叁類分身,爲叁界九地、四生六道的衆生,息其生死輪迥之苦也。叁類分身是:

  1.爲適應大乘四加行位菩薩的機宜,示現千丈盧舍那身,宣說地上的十波羅密,令其依法修行,息其變易生死的苦輪。

  2.爲適應二乘及凡夫的機宜,示現丈六小化身,爲說苦、集、滅、道四谛法門,令其依四谛法修行,息其分段生死的法苦輪。

  3.爲適應各類不同的機宜,示現種種化身,隨宜說法,令其離苦得樂。如來慈悲,憐愍衆生備受衆苦,運用方便,化叁類分身,爲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教法,使得息諸苦輪也。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前五識境、量、性、界等總表:

  │----境----性境。

  │----量----現量。

  │----叁性----通善惡無記叁性。

  │----界地----眼、耳、身叁識通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

  │ 鼻、舌二識唯通五趣雜居地。

  前五識--│相應心所----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叁 (貪、嗔、癡)

  │ 、中隨煩惱二、大隨煩惱八。

  │----依緣----眼識九緣、耳識八緣、鼻、舌、身叁識七緣。

  │----業用----眼、耳二識之離中取境,鼻、舌、身叁識合中取境。

  │----斷惑----第八識轉識成智時,根成無漏,前五識亦轉爲成所作智。

  │----果用----分爲叁類化身,教化衆生,永息苦輪。

  第十講 第六識頌

  一 首頌诠釋

  第六識,在八個識中,是作用最爲明顯、最強銳的一個。前五種感覺官的見聞覺知,全由第六識來了解分別; 善惡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醜的觀感,自他的爭執,全是第六識的作用。所以,第六識可以說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

  前五識依於五淨色根,所依的是色 (物質) 法之根; 第六識依於意根 (第七末那識) ,依的是心 (精神) 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種色境,是現量、性境,第六識緣法境 (宇宙萬法) ,通於叁境、叁量、叁性、叁受,且於緣法境時,通於過去、現在、未來叁時。於此,我們來看第六識頌首頌的頌文:

  叁性叁量通叁境,叁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分配之。

  在這四句頌文中,包括有五個主題,即是第六識的性別、識量、緣境、界地、相應,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一. 性別: 性別,指的是善、惡、無記叁性。第六識作用範圍寬乏,通於善、惡、無記叁性,當心識生起,一念濟世利人之心生起,十一個善心所與之相應,則爲善法; 如一念損人利己之心生起,二十六個煩惱心所與之相應,則爲惡法。如獨頭意識作意籌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於善惡,如獨頭意識任由意念遊走,既無有益人群之心,亦無謀己私利之意,就成爲無記法。

  二. 識量: 識量有叁,曰現量、比量、非量,見第七講。前五量唯是現量,第六識五俱意識初起,第一刹那是現量,第二念即墮入比量。獨頭意識中的定位意識是現量,夢中意識是非量,散位意識通於叁量。

  叁. 緣境: 心識緣境,境有叁類,曰性境、獨影境、帶質境,見第七講。前五識唯緣性境,第六識通於叁境。以上爲首句 [叁性叁量通叁境] 的說明。

  四. 界地: 界地,是解釋 [叁界輪時易可知] 一句。叁界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隸有九地,見第七講。叁界是有情業力招感的依報,意識行入相粗顯,遠非他識可及。雖然前五識能增強意識造業作用,但, 實際上牽引果報體受報的,仍是由第六識負責。意識通於叁界,若造作五趣雜業,則業力寄托的果報體 (第八識) 就落欲果; 若造作四禅定業,果報體即落入色界; 若造作四空定業,則落入無色界。果報識在叁界輪回,以造作的業力而定。所以鑒因知果,事先便有迹象可尋,此即是 [叁界輪時亦易可知] 也。

  五. 相應: 此指的是 [王所相應] ,即是心王與心所相應的情形。心王有八個,心所有五十一個,在八個心王中,唯一與五十一個心所全體相應的,只有第六識。王所相應,並不是心王與…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