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全體相應的心所同時生起,而是視臨時的情況,一部分心所生起與之相應。如以第六識來說,第六識生起,遍行心所是必然生起的,別境則繼遍行心之後,視特殊情況,需要某一心所,某一心所生起。善與煩惱心所,亦視情況需要,如果一念善心生起,十一個善心所與之相應,完成意識所要作的善行。相反的,如果一念不善心生起,則無慚、無愧兩個中隨煩惱心所,忿、恨、覆、惱、害、嫉、悭七個小隨煩惱心所,及根本煩惱的嗔心所,共計十個心所與之相應,視需要而生起。如果意識接觸不善和有覆無記境而生起活動,這時根本煩惱中的貪、癡、慢、疑、不正見五個心所,小隨煩惱中的谄、害、驕叁個心所,和八個大隨煩惱心所,一共十六個心所與之相應,視需要而生起,完成意識所要作的惡業、及有覆無記。有覆無記、是無記的一種,其性染汙,覆障聖道,染汙心識,而其勢用力弱,不能引生異熟果,故稱有覆無記。至於不善法,以其勢用強,可招感異熟果,故不稱爲有覆無記。
如果以上善、煩惱心所全不與第六識相應,或相應後退出,這時唯有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與第六識相應。以上善、煩惱兩類心所,體性相違,決不能同時生起。至於兩類心所自類之間,十一個善心所體性相順,所以可能同時生起; 至於煩惱心所,是否俱起或不俱起,則不一定,要看當時情形,有的可俱起,如無明 (癡心所) 與八大隨煩惱心所,可與一切惡心所俱起; 至於貪與嗔,慢與疑,疑與見,不同時俱起; 十個小隨煩惱心所,因爲它們互相相望,彼此行相互相乖違,所以不能同時生起。至於兩個中隨煩惱,僅能與小隨煩惱中的忿、恨、惱、嫉、悭、害、驕七個心所同時生起,而不能普遍與一切染心所及有覆無記性相應。至於五遍行、五別境、及四不定心所,本身沒有善惡的屬性,是隨著善、惡、無記叁種心性,其體也就成爲或善或惡或不定性,所以可以與善、煩惱心所同時生起。
二 次頌诠釋
第六識的第二首頌文,是:
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這四句頌文中,包括有第六識的行相、業用兩個主題,分述如下:
一. 行相: 意識的活動,範圍廣泛,千頭萬緒。因此、它隨時變易,來應付各種不同的境界。頌文中首句 [性界受叁恒轉易] ,性,是善、惡、無記叁性,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受是苦受、樂受、舍受叁受,或加憂喜二受成爲五受。第六識在活動時,有時是善心生起,有時是惡心生起,有時是無記心生起。當善心生起之際,也會忽然轉變爲不善心或無記心。而不善心生起之際,也會忽然轉變爲善心或無記心。
第六識在活動時,欲界衆生,有時也會生起色界、無色界之心,如欲界衆生修四禅定,在定境中就生起色界之心。若欲界衆生修四空定,在定境中就生起無色界心。在定境中是如此,但在出定之後,仍然生起欲界心。色界衆生如修四空定,在境中也可生起無色界心,而出定後仍是色界之心。如天臺宗的 [一念叁千] ,我人一念之中具足十法界,所以一念之中也可在叁界中轉易也。
受者叁受,即苦、樂、無記叁受,若加上憂、喜二受,稱爲五受。這五種受,在第六識活動時也是不斷的變易,這要看當時所緣的境而定。因爲受是一種領納作用,其所領納的是當前的現量境 (憂喜通於叁時) ,隨著境的轉變,苦樂憂喜舍之受、自然也隨轉變。所謂 [心隨境轉] ,就是這個意思。
頌文次句 [根隨信等總相連] ,根是六種根本煩惱,隨是二十種大、中、小隨煩惱,信是十一種善心所。第六識念念生滅,五十一個相應心所,隨著心王之性別相應生起。如果識是善性,信等十一個善心所與之相應,如果識是不善或無記性,則貪等煩惱心所、或遍行、別境等心所與之相應。這叁性的轉易,心王與心所互相牽連,協同造作,造作的後果就是業。
二. 業用: 頌文 [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牽。] 由於善、不善、無記心所與第六識相應,造作了善惡之業。而業有叁種,稱身業、語業、意業。叁業之中,以意業爲主導,身體的動作,口中的語言,全是受意識的支配。若認真的說,意業是以思心所爲主導。思心所要經過叁個程序,即是:
1.審慮思: 塵境當前,思心所繼想心所之後,先作一番籌度思量的工作,以審察應如何應付。
2.決定思: 經過籌度,已有所決定。
3.動發勝思: 此即是於決定之後,付之於行動。所謂行動,即是由身、語二者去執行。
於此,若第六識一念起善,則有身語的善行善語; 若一念起惡,則有身語的惡行惡語,身語二者之行爲,全是第六識推動引發,第六識作用強銳,所以稱它 [動身發語獨爲最] 。
最後 [引滿能招業力牽] 句,身語意叁業,能招引滿二種業果,牽引八識受生死輪回之苦。引業、是起始之業,就是引導牽引。與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造作的強有力的善惡業,熏習所成的業種子,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到了業力成熟時,能牽引第八識在五趣 (或六道) 中,感受一期相續不斷苦樂總報體----即是在某一道中的一期生命體。滿業、可說是業的究竟,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發潤的前五識相應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惡業,此業亦是由第六識所引起,但不如引業之思強而有力,故其造成的業力非常薄弱,此種薄弱業力熏成的業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到了業力成熟時,能招感五趣總報的別報。
總報,是衆生生命體之報,如生於人趣,則彼此之人類,受同一人界之果報,名爲總報; 如同爲人趣,六根有好醜,壽命有長短,種種差別,名爲別報。於此附帶解釋正報依報,衆生的身心----生命體,是正報; 生命體所依止的身外之物,如世界國土,房舍器物,衣服飲食,是依報。
叁 末頌诠釋
第六識頌的第叁首、即末四句頌文,是頌第六識依無漏種子,轉識成智的修習程序。這首頌文是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在這四句頌文中,也有兩個主題,一者智力,二者轉依。分述如下:
一. 智力: 智力,是以修習無漏之智,證得出世聖果。首句一頌文中的 [初心] 、是在修習過程中,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初登十地中的初地入心,至此始入見道位,己斷分別起的我法二執,能自利利他,生大歡喜,故初地名歡喜地。入歡喜地,妙觀察智已開始發起,故頌文曰: [發起初心歡喜地] 。
唯此時分別起的我法二執雖斷,而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猶未能斷除,所以在入觀位的時候,俱生起的我法二執不起,但在出觀位時,有漏識依然生起,還不能做到無漏一味相續,這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猶仍不時現前,故稱 [俱生猶自現纏眠]。纏眠,爲煩惱的異名,亦作現行解,眠即隨眠,又稱種子,俱生二執種子現行,即 [現纏眠] 也。以俱生二執未斷,所以第六識所轉的妙觀察智,仍是下品的妙觀察智。古德雲: 初地下品轉,八地中品轉,等覺上品轉。
二. 轉依: 此指 [遠行地後成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遠行地,即十地中的第七地,遠行地後,指的是八九十地,修行至八地,轉爲中品妙觀察智,猶未至最極,直到十地滿心,方轉爲上品,故曰圓明。在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大圓鏡智現起,這就是究竟位。在究竟位中,諸漏永盡,性淨圓明,到此位時,第六識方純淨無漏,即轉成妙觀察智,而圓明普照於大千世界矣。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第六識境、量、性、界等總表:
│----境----通於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叁境。
│----量----通於現量、比量、非量叁量。
│----叁性----通於善、惡、無記叁性。
│----界地----通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
│----相應心所----五十一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
│----依緣----依境、作意、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五緣。
第六識--│----體相----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自性分別。
│業用----動身發語,造引滿美,招輪回叁界果報,叁性、五受變易。
│----斷惑----資糧位中,漸伏我、法二執種子現行。
│見道位中,分別起的我法二執種子斷滅,在初地中轉爲下品妙觀察智.
│修道位中,伏斷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現行種子。
│遠行地後,俱生起的我執種子斷滅,成純無漏。
│等覺位,俱生起的法執種子斷滅,轉爲妙觀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內衆生機宜,隨應說法。
第十一講 第七識頌
(1) 首頌诠釋
第七識即末那識,末那是梵語的音譯,義譯爲「意」,但恐與第六意識混淆,故保留末那原音。此識是第六意識之根,意識以末那爲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識,而末那名意呢?因爲此識任運恒審思量,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自我。〈成唯識論〉卷五曰:「恒審思量,正名爲意。」
〈八識規矩頌〉的第七識頌,首頌頌文如下: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此四句頌文,包括四個主題,即所緣、性別、識量、相應,茲分述如下:
1.所緣:「帶質有覆通情本」一句,是說明末那所緣之境,即其識性。在第六講中說到叁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而第七識所緣的境,就是帶質境。帶質境的意義,是心識不能如實認知此境,這在叁量中就成爲非量。
第七末那勢所緣的境,只是帶質境一種(不通於叁境),它是以第八識的見分爲所緣境,即是托第八識的本質境,變起自心中的相分,作爲自己的所緣,所以名爲帶質境。換句話說,第七識的見分是能緣之心,第八識的見分爲所緣之境。七八識見分均爲實種所生,稱爲「真帶質」,所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由七、八兩識的見分生…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