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全体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而是视临时的情况,一部分心所生起与之相应。如以第六识来说,第六识生起,遍行心所是必然生起的,别境则继遍行心之後,视特殊情况,需要某一心所,某一心所生起。善与烦恼心所,亦视情况需要,如果一念善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完成意识所要作的善行。相反的,如果一念不善心生起,则无惭、无愧两个中随烦恼心所,忿、恨、覆、恼、害、嫉、悭七个小随烦恼心所,及根本烦恼的嗔心所,共计十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如果意识接触不善和有覆无记境而生起活动,这时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疑、不正见五个心所,小随烦恼中的谄、害、骄三个心所,和八个大随烦恼心所,一共十六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完成意识所要作的恶业、及有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无记的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染污心识,而其势用力弱,不能引生异熟果,故称有覆无记。至於不善法,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
如果以上善、烦恼心所全不与第六识相应,或相应後退出,这时唯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与第六识相应。以上善、烦恼两类心所,体性相违,决不能同时生起。至於两类心所自类之间,十一个善心所体性相顺,所以可能同时生起; 至於烦恼心所,是否俱起或不俱起,则不一定,要看当时情形,有的可俱起,如无明 (痴心所) 与八大随烦恼心所,可与一切恶心所俱起; 至於贪与嗔,慢与疑,疑与见,不同时俱起; 十个小随烦恼心所,因为它们互相相望,彼此行相互相乖违,所以不能同时生起。至於两个中随烦恼,仅能与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嫉、悭、害、骄七个心所同时生起,而不能普遍与一切染心所及有覆无记性相应。至於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所,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是随著善、恶、无记三种心性,其体也就成为或善或恶或不定性,所以可以与善、烦恼心所同时生起。
二 次颂诠释
第六识的第二首颂文,是: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第六识的行相、业用两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 行相: 意识的活动,范围广泛,千头万绪。因此、它随时变易,来应付各种不同的境界。颂文中首句 [性界受三恒转易] ,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受是苦受、乐受、舍受三受,或加忧喜二受成为五受。第六识在活动时,有时是善心生起,有时是恶心生起,有时是无记心生起。当善心生起之际,也会忽然转变为不善心或无记心。而不善心生起之际,也会忽然转变为善心或无记心。
第六识在活动时,欲界众生,有时也会生起色界、无色界之心,如欲界众生修四禅定,在定境中就生起色界之心。若欲界众生修四空定,在定境中就生起无色界心。在定境中是如此,但在出定之後,仍然生起欲界心。色界众生如修四空定,在境中也可生起无色界心,而出定後仍是色界之心。如天台宗的 [一念三千] ,我人一念之中具足十法界,所以一念之中也可在三界中转易也。
受者三受,即苦、乐、无记三受,若加上忧、喜二受,称为五受。这五种受,在第六识活动时也是不断的变易,这要看当时所缘的境而定。因为受是一种领纳作用,其所领纳的是当前的现量境 (忧喜通於三时) ,随著境的转变,苦乐忧喜舍之受、自然也随转变。所谓 [心随境转] ,就是这个意思。
颂文次句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是六种根本烦恼,随是二十种大、中、小随烦恼,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第六识念念生灭,五十一个相应心所,随著心王之性别相应生起。如果识是善性,信等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如果识是不善或无记性,则贪等烦恼心所、或遍行、别境等心所与之相应。这三性的转易,心王与心所互相牵连,协同造作,造作的後果就是业。
二. 业用: 颂文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牵。] 由於善、不善、无记心所与第六识相应,造作了善恶之业。而业有三种,称身业、语业、意业。三业之中,以意业为主导,身体的动作,口中的语言,全是受意识的支配。若认真的说,意业是以思心所为主导。思心所要经过三个程序,即是:
1.审虑思: 尘境当前,思心所继想心所之後,先作一番筹度思量的工作,以审察应如何应付。
2.决定思: 经过筹度,已有所决定。
3.动发胜思: 此即是於决定之後,付之於行动。所谓行动,即是由身、语二者去执行。
於此,若第六识一念起善,则有身语的善行善语; 若一念起恶,则有身语的恶行恶语,身语二者之行为,全是第六识推动引发,第六识作用强锐,所以称它 [动身发语独为最] 。
最後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句,身语意三业,能招引满二种业果,牵引八识受生死轮回之苦。引业、是起始之业,就是引导牵引。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的强有力的善恶业,熏习所成的业种子,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牵引第八识在五趣 (或六道) 中,感受一期相续不断苦乐总报体----即是在某一道中的一期生命体。满业、可说是业的究竟,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发润的前五识相应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恶业,此业亦是由第六识所引起,但不如引业之思强而有力,故其造成的业力非常薄弱,此种薄弱业力熏成的业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招感五趣总报的别报。
总报,是众生生命体之报,如生於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 如同为人趣,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种差别,名为别报。於此附带解释正报依报,众生的身心----生命体,是正报; 生命体所依止的身外之物,如世界国土,房舍器物,衣服饮食,是依报。
三 末颂诠释
第六识颂的第三首、即末四句颂文,是颂第六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的修习程序。这首颂文是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在这四句颂文中,也有两个主题,一者智力,二者转依。分述如下:
一. 智力: 智力,是以修习无漏之智,证得出世圣果。首句一颂文中的 [初心] 、是在修习过程中,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初登十地中的初地入心,至此始入见道位,己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故初地名欢喜地。入欢喜地,妙观察智已开始发起,故颂文曰: [发起初心欢喜地] 。
唯此时分别起的我法二执虽断,而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犹未能断除,所以在入观位的时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不起,但在出观位时,有漏识依然生起,还不能做到无漏一味相续,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犹仍不时现前,故称 [俱生犹自现缠眠]。缠眠,为烦恼的异名,亦作现行解,眠即随眠,又称种子,俱生二执种子现行,即 [现缠眠] 也。以俱生二执未断,所以第六识所转的妙观察智,仍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古德云: 初地下品转,八地中品转,等觉上品转。
二. 转依: 此指 [远行地後成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地,即十地中的第七地,远行地後,指的是八九十地,修行至八地,转为中品妙观察智,犹未至最极,直到十地满心,方转为上品,故曰圆明。在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大圆镜智现起,这就是究竟位。在究竟位中,诸漏永尽,性净圆明,到此位时,第六识方纯净无漏,即转成妙观察智,而圆明普照於大千世界矣。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第六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通於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量----通於现量、比量、非量三量。
│----三性----通於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通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相应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
│----依缘----依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五缘。
第六识--│----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
│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美,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
│----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
│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子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
│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後,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
│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子断灭,转为妙观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1) 首颂诠释
第七识即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意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音。此识是第六意识之根,意识以末那为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识,而末那名意呢?因为此识任运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成唯识论〉卷五曰:「恒审思量,正名为意。」
〈八识规矩颂〉的第七识颂,首颂颂文如下: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四句颂文,包括四个主题,即所缘、性别、识量、相应,兹分述如下:
1.所缘:「带质有覆通情本」一句,是说明末那所缘之境,即其识性。在第六讲中说到三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而第七识所缘的境,就是带质境。带质境的意义,是心识不能如实认知此境,这在三量中就成为非量。
第七末那势所缘的境,只是带质境一种(不通於三境),它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即是托第八识的本质境,变起自心中的相分,作为自己的所缘,所以名为带质境。换句话说,第七识的见分是能缘之心,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之境。七八识见分均为实种所生,称为「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由七、八两识的见分生…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