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一个相分,此即所谓「通情本」。此带质境通於第七识的能缘之心,此能缘心恒起执著,即是妄情;又通於第八识见分,是所缘之境,此境是实种所生,自有其本质。此境以常似一之相配合,生出中间的相分,所以叫做「真带质」。
2.有覆:有覆二字,是明此识的性别。识性分为三类,即善、不善、无记,而此末那识在三性之中,是属於无记性。无记性又分两种,称「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无覆无记,是说识性既非顺益,又非违损,非善非不善,长保其中庸之性,无可记别。在八个识中、唯有第八识是无覆无记。而第七识,虽然也是非善非不善的中庸性,无奈它为「四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所覆盖,隐藏了它真实的义相,致令它辨别不清,幻起「我相」的错觉。此外又有八大随烦恼和它相应,使它成为一个染污识,由於此识的污染,连带前六识也受到它的影响。
3.识量:「随缘执我量为非」一句,指的是此识的识量----即现量、比量、非量的量。末那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之境,它於所缘境上虚妄生起一个我相,并且「恒审思量」,执持不舍。而第八识的见分并不是常、主宰之我,这是末那的错觉,所以在三量上属於非量。至於「随缘执我」四字,末那识的作用,是随著因缘「任运而转」,不假外力,所以是随缘执我。
4.相应:相应,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与末那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就是颂文所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是八大随烦恼心所,五遍行心所,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再加一个五别境中的慧心所。为什麽这十八个心所与之相应呢?因为爱著於我,故有我贪;迷恋於我,故有我痴;执著於我,故有我见;依持於我,故有我慢。八个大随烦恼,遍及於一切染心;五个遍行心所,遍及於一切心、性、时、地,而染慧生起,分别计度,所以都与第七末那相应。
心所有法共五十一个,何以除此十八个外,其馀三十三个心所全不与末那识相应呢?因为末那识性唯无记,并不是不善性,所以两个属於不善的中随烦恼不与相应。末那行相微细,而十个行相猛利的小随烦恼也不与之相应。末那唯缘现在境,它没有希望、不印持决定、也不忆念过去,也不须定境,所以别境中的欲、胜解、念、定、四心所不与之相应。
末那识唯执著自我,爱恋自我,故没有嗔心所。末那唯执我见,所以无疑心所。末那性染,故不与十一善心所相应。末那不造善恶业,故无追悔心所。末那不缘外境,不感身心重昧,故无睡眠心所。末那於意言境(意之所思)不起推度,故无寻、伺心所。
(2) 次颂诠释
第七识颂的次颂,四句颂文是: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三个主题,即是行相、业用、作依。分述如下:
5.行相:首句「恒审思量我相随」,是明末那的体性及行相。〈唯识三十颂〉颂文: 「思量为性相」,意思是说末那以思量为性,以思量为相。不过认真的说,思量只是末那的行相(末那识见分的行相)。末那识的体性,微细难知,举用显体,就说末那是「思量为性相」了。
思量又名意,往宽泛的地方说,八个识皆可称意,皆有思量。但以作用殊胜说,只有末那识称思量。八个识的思量作用,有下列四种分别:
1.恒而非审的思量,此指第八识,第八识无始以来,恒时相续,而不审察。
2.审而非恒的思量,此指第六识,第六识有思量作用,但有时中断。
3.非恒非审的思量,此指前五识,前五识既不恒常,也不审察。
4.既恒又审的思量,此指第七识,第七识恒时相续,且审察思量。
由上看来,唯有第七识是「恒审思量」。它思量什麽呢?它一味执取我相,从不暂舍。而我相,又有人我相与法我相的分别。人我相,就是执著於有情的生命体为实我;法我相,是於世间仗因托缘生起诸法上,执为实法。或问,末那识所执的我相,是人我执呢?还是法我执?据唯识学理论,是二执俱通的。因为第七末那识不了解阿赖耶识也是因缘生起的假法,以阿赖耶识执持根身、器界,故执我法为实有。护法论师曰:「五八无法亦无人,六七二识甚均平。」是指五识八识无我法二执,六识七识有我法二执。
6.业用:颂文「有情日夜镇昏迷」句,是指末那的业用。有情,是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各有八识,各以末那识执著自我。以执自我故,便有了彼、有了他,就有疆界与分别。为了自我的生存、享受,则衣食财产,名誉地位,贪得无厌,攫取追求。甚而为了保护自我的利益,不惜损人利己,斗争不已。这一切,不全是以执著自我而沉醉昏迷吗?有情日夜镇昏迷著,日夜表示生死,镇是常的意思。一切众生,沉迷於生死苦海,无以自拔者,皆以有我执之故也。
7.作依:作依,是指第七末那,为第六识的染净依。颂文:「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四惑,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是八个大随烦恼心所。四惑八大相应而起,就使这个本是中庸无记的末那识成为染污识,所以末那号称「染污意」。
在唯识学上,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前七识通称转识,因为前七识都是由本识转变生起之故。前七识虽然同称转识,但彼此间又有相生为依的关系。如第六识以第七末那(意根)为所依,第六意识得以生起。前五识又以意识为所依(分别依),前五识得以生起。因此,前七识对本识而言,称七转识;前六识对末那识而言,称六转识,这是约前六的染净转易而说的。因为前六识的转染转净,全受末那识为影响故也。
(3) 末颂诠释
第七识颂文的末颂,是颂第七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由有漏的第七识,转成无漏的平等性智。颂文全文是: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三个主题,即智力、转依、果德,兹分述如下:
8.智力:是末那识在修行阶位中,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的情形。「极喜初心」四字,极喜是十地中初地欢喜地的异称,初心是登入初地入心。修唯识行,至初地入心,此时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已断,第六识由此际初转为下品的妙观察智,而末那识亦由此际转为下品的平等性智。此即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七二识在登入初地已开始转识成智,而五、八二识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喻定无间道之後,才转为成所智和大圆镜智。末那识在修行位次中有三个位次,曰生我见相应位,法我见相应位,平等性智相应位。1)生我见相应位,又称人我见相应位,凡夫、二乘有学、或七地以前菩萨,以有漏的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持为我,此时称生我见相应位。2)法我见相应位,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的菩萨,在法空智未现前时,末那识见分缘第八异熟识,法我执尚未断除,此时称法我见相应位。3)平等性智相应位,修行菩萨於登地後的见道位、修道位上,法空智果现前时,平等性智生起,称平等性智相应位,以至於证得佛果,亦为此位所摄。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後一位是无漏。有漏位中,第一位是染污位,第二位是无染位。
9.转依:「无功用行我恒摧」,无功用行,指第八地。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在见道位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上,以第六识的闻、思、修三慧,修习生、法二空的观智,对於第六识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尽力伏灭。到初地入心,始契合二空,见道证理,这时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已灭,证得妙观察智。而第七识亦藉著第六识断执的力用,来阻碍自心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第七识无分别起的我法二执),以此生起无漏的体性,转为下品的平等性智。但这只是第一番转,此後仍须藉第六识的推动力,续作二空观。而俱生我执非常顽强,由初地到七地所修的观行,不是「任运而转」,仍属於有功用行。也就是行者入观时,无漏智现前,使俱生我执受到压制,但出观後无漏智不能相续,我执又生。必须至第八不动地,其时观行任运而转,自然发生作用,无漏的生空观智,即恒时无间断现行,俱生我执永伏不起,即「无功用行我恒摧」,此际就转为中品的平等性智,也就是第二番转。在此以後,仍须藉著第六识的绵密观察,再来伏灭俱生法执,进而断所知障。一直到证得佛果的究竟位,烦恼、所知二障,种子、现行俱尽,这时平等性智转为上品,才算圆满。
10.果德:此「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二句,是指平等性智的妙用。菩萨证得平等性智,了解自他不二,为大悲心所驱使,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度他众生。进而随顺所应度化的机宜,示现各种不同的身相和国土,为十地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
如来、指证觉的佛陀,如来所示现的身相,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种。自性身又名法身,为一切诸法自性的本体,真常不变,无生无灭,而为受用、变化二身之所依止。
〈成唯识论〉曰:
「自性身者,谓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於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性智,示现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受用身。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以上三身,如来以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示现。如来现起的他受用身,何以独被机於十地菩萨呢,因为地前行者没有证得真如,仍有人相在,是佛变身度化的对象,要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