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    胜论派这时没话说了,其代表一下子面红耳赤,吭哧半天嘣不出一个字来 。本来胜论派主张其体为一,已为世亲所破,那也不能改口说是“多”呀~~因 为男子汉大丈夫,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英雄往往被小人所打败,自古皆然。我 们常说邪不胜正,正义战胜邪恶,其实是永远不可能的。正与邪,只能是此消彼 长,此长彼消。说邪不胜正的人,都是抱有个人的目的而在蛊惑人心。古萨婆多 部倒是说其体为多,但也被世亲破了。

      毛主席教导我, 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世亲这时可真 是痛打落水狗。又说了第十四个颂子: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若其体为多,就不说了,前边儿解释得不少了,若其体为一,我还能举出 五大过失。因为这主要是针对胜论师的,故而对其体为多就不再说了,单单对于 其体为一时又举过失。也就是说,败军之将,安敢再来(言勇),谁叫你胜论师这时出头呢~~非把你碰个尴尬不可。我们接着具体来说这五大过失。

      第一过失:若境相是一,那么,五根所对的一切境,色境、声境、香境、 味境乃至于触境,都没有差别才对,若有差别,就不是一,我们拿眼根的所对境 来作例子。若外境是一,那么所有色境都是一样的。青、黄、赤、白也没有区别 了,那这时你就成了色盲。境相是一,前边儿就是后边儿,第一就是第二,这就 没了次第。我记得有一次什么运动会,张海迪参加了一个项目,但那个项目只有 张海迪一个人,那么你说她到底是第一名还是第二名?

      2、若境相之体是一,则同一时间内,我可以到达两个地方,三个地方…… 说明白点就是,我到九华山的同时,就应到五台山。因为九华山与五台山是“一 ”,是一回事儿,可实际上呢,假如我真的在到九华山的同时就到了五台山,那还是人么~~人哪儿能有分身法的,除非是神仙。

      3、若境相之体是一,粉笔盒放在桌子上,则粉笔盒就是桌子, 桌子就是 粉笔盒。二十论的长行中说的不是粉笔盒与桌子,而是说的象与马。世亲说,我 前边儿有一匹象一匹马,若境相之体是一,那么象就是马,马就是象,然而实际 上呢?马就是马,象就是象,马不是象,象不是马,若来一个人指着马说是象, 那一定是个傻子,就如笑话中的,见了骆驼说是马背肿,见了大象说是猪鼻子插 了葱。

     插言:假若当初人们把象叫做马呢?

      戏论!人不能活在虚幻的假设之中。当初人们就没有把象也叫做马!指鹿 为马那是政治中的龌龊。

     我举个例子,我叫刚晓,又叫紫晓,我们可以说,刚晓就是紫晓,紫晓就是 刚晓,这是对的,因为刚晓、紫晓,其体是一。但你胜论派说马就是象,象就是 马,这就不对了。

      第四种过失,若境相之体是一,我前面有一匹象一匹马,则马与象之间就 不该有空间,二者应分不开,中间不该有空隙。还是,刚晓与紫晓中间就不会有 空间,因为二者其实是一回事儿。

      第五种过失,若境相之体是一,你看这只鱼缸,缸中的水就是鱼,鱼就是 水,看见水就不应该看见鱼,看见鱼就不应该看见水。

      世亲这叭叭叭地一连串如机关枪一样地发话,使得胜论师的老脸臊成了一 块儿大红布。但世亲如此的羞辱老人,这个作派呢,正量部看不下去了。正量部 的代表站起来为胜论派打抱不平。他说:世亲你这小子也别太狂了,得饶人处且 饶人,你说了半天,都是说体怎么着怎么着,然而你所举的例子,什么马呀,象 呀等,这些差别只是相上的差别呀,你怎么能把体与相搅和在一起呢?

      年轻人就是血气方刚,一点儿也不口软,世亲说,不对,体与相是有关联 的,有什么样的体对应的就会显什么样的相(注意,原命题成立,不一定逆命题也成立的),只 要你承认象不是马,仔细地分析一番,就可以分出极微来,一分析成极微,也就 回到了前边儿所说的过失。

      至此,前边儿一部分已经说完,再往下边儿呢,萨婆多部也站了起来, 与正量部代表并肩作战,向世亲提出现量的问题。

   在前边儿呢,世亲是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粗看起来,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么~~但确实是疏而不漏。外人左冲右突,任凭使尽了吃奶的劲儿,可还是怎么也翻不出世亲的手掌心儿。这时候怎么办呢?别说外人,即使我们现在人──现在人总自认为比古人的知识要丰富得多,可除了认输,也只能另辟蹊径。外人也是。前边十四个颂子可以用四个根本问题来贯穿:破四事不成之难。当然这十四个颂子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个部分:前六颂是四事问答外境无,中间三个颂子是解释二无我,引圣教为证不成,最后五个颂子是返破外难,外境非实,证知唯识。下边儿呢,外人又另辟了一条路,以为这下就可以突破世亲的包围圈儿了。是正量部和萨婆多部提出的问题。

   正量部与萨婆多部的代表这么问:世亲同志,你说一切都是唯识所现,都是不实在的,但是释迦老子可是给讲过现量的,这该怎么说?诸法的有无,该用量智来判定,现量是最殊胜的、现量智是最准确的。若真如你世亲所说,唯识无境,佛说这现量智有什么用?你该不会说是释迦牟尼吃错药了吧?大家看,前边儿经部论师抬出过释迦牟尼,说释迦牟尼讲过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声、香、味、触等境,以此来对付世亲,现在正量部、萨婆多部也抬出释迦牟尼曾讲过现量来为难世亲,到后边儿,世亲自己也抬出释迦牟尼,这很有趣的。

   我们来看一下正量部与萨婆多部的问题。不错,佛经上确实讲过现量。什么是现量呢?就是真实不虚。比如这张桌子,这支粉笔……我们对于现量的觉察,是很明白的。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一张桌子,而且是三合板做的桌子,是一张虽美观、昂贵但却不耐用的桌子。这是很明白的。若这么明了的事儿还是虚妄的,那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你世亲的这套理论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再者,若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还活个什么劲儿呢?这是多么消极的人生观呀~~当然,正量部、萨婆多部(一切有部)不可能从觜里吐出人生观这个词儿的。 这里我们插一点儿:量是量度,是知识或认知方法。或者是尺度、标准,判断知识正误的标准。在陈那论师以前,都立三量:一是至教量——圣者现量证得的知识,我们有时候叫做圣教量、圣言量。这儿还得注意,一般来说,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至教量”,各个宗教都不承认其他宗教的“至教量”。比如,若一个人与我辩论,他说,耶稣说怎么怎么着,我就会回敬:耶稣算老几,我只认释迦牟尼一个。“目空天下所有士,只让灵(尼)山一个人”。这也是因明辩论的一个规则。但这儿我们把胸怀放宽一点儿,把“至教量”的外延扩充一下:除自宗圣者的言教外,所有契至理、合事实、无违于经验的可信知识,都可以算做至教量。但古代一些教派,比如胜论派,认为至教量是迷信,不予承认;二是比量——比附量度,即透过语言概念,透过事物间的各种特征进行推论。比如见烟知有火;三是现量。陈那论师呢,他把至教量摄归到了现量里边儿,所以,就只立二量,现量和比量。现量的准确定义应该这样来说:心法、心所有法,无分别地,无分别就是不起语言概念,无分别地认知现前、现在、显现的自相境。这才是现量最准确的定义。也就是说现量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现前,二现在,三显现。

   插:我听过你的《百法明门论》录音带,上边讲过。

   那就算了,我们下边儿就直接说第十五个颂子。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世亲是听了正量部及萨婆多部代表的问题之后,先给他俩了一个下马威:

     二位且住,你们说的现量我不承认。按你们所说,这桌子就是现量境,是真实不虚的。注意:严格来说,没有现量境这个词儿。三类境是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你们的现量这说法我不同意,这样一来,你们就违背了辩论双方共许极成的因明规则,我完全可以不理你们。但是呢,因为你正量部及萨婆多部都是高门大派,你们的代表在当时可以说都是名重当世的一代宗师,我不能太不给你们面子,让你们吃个芵(方言,即闭门羹)。

     这里大家注意了没有,关于这现量,虽然正量部、萨婆多部、世亲他们都说,字虽然是相同的,但内涵却不一样。其实当时的各个部派,对于现量的理解没有相同的。一会儿我们就说到正量部、萨婆多部是怎样理解这现量的。现在咱还说世亲。

   世亲是真的能,辩论高手,这辩论技巧着实绝了,看到这儿我真的忍不住一翘大拇哥儿:“高,实在是高!”本来正量部代表及萨婆多部代表满以为拿现量问题出来,可以扳回一局哩,为什么呢?因为──若你世亲承认有现量境,这个现量境,在这儿说的现量境(智)可是正量部、萨婆多部他们理解的现量境,若你世亲承认有现量境,则唯识所现就不成立;若你世亲不承认有现量境,这个现量境,还是正量部、萨婆多部他们理解的现量境,若你世亲不承认有现量境(智),则又与世间相违。可世亲这几句话一说,使正量部代表、萨婆多部代表的心发虚了。因为他们在前边儿已经数次在世亲面前屈词,败军之将,又安敢言勇。虽然他们还出面与世亲辩论,表现得不屈不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精神可嘉,但是,其实在内心深处确实对世亲已经很是发觫了。他们也没想到世亲会说,我承认有现量境(智),但现量境可不是你正量部、萨婆多部理解的那个样子。

   世亲说,你们说这张桌子是现量境,我认为它不是,它只能是现觉。什么是现觉呢,就是目下可以觉察到的这些儿境界,而现量境是真实不虚的的境界,在《八…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