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规矩颂》中说真实不虚的境界是性境。当下觉察到的境界与真实不虚的境界是两码子事儿,不能混淆。现量与现觉是不同的,这个容不得丝毫的马虎。
这儿我举个例子以说明目下可以觉察到的境界不见得就是真实不虚的。比如,咱前边儿已经说过一次的,甲想喝酒,又怕醉了难受,因为他是第一次喝酒,不晓得喝到什么样就是醉了,就向乙请教。乙告诉他说,“你看,现在咱面前的桌子上点了两支蜡烛,到什么时候你把两支蜡烛看成四支蜡烛了,那就是醉了,就不要再喝了。”甲好一阵儿纳闷儿的,“可桌子上明明只有一支蜡烛呀?”大家看,乙看见桌子上有两支蜡烛,但谁能说乙当下觉察到的这第二支蜡烛是真实不虚的呢?
世亲接着往下说,对于我们目下可以觉察到的这些儿境界,我还拿前边儿所举过的梦的例子来比拟。我们目下可以觉察到的一切境界,其实与梦中的境界是一样的,当我们在做梦时,也会觉得这张桌子是真的,甚至梦见一只大老虎,我们就吓得不得了,认为真的是有一只大老虎,但当我们醒来的时候,这才知道原来那只追我的大老虎是虚幻的,根本就是没影儿的事儿。当时的桌子、椅子、村庄、花园、山河大地、人我是非等统统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桌子,就如梦中看见的桌子一样虚幻…… 插问:为什么现在这张桌子不但可以看见,而且当手摸上去时有感觉,而梦中的桌子却不行呢? 这是因为你醒来了,醒来以后才摸不到梦中的桌子,其实在你睡着做梦时,那张桌子也是可看可摸的。我们现在还都在无明大梦之中,所以觉得现在的桌子、粉笔可看可摸,当你从无明大梦中觉醒之后,就会知道当时的桌子、粉笔其实也是虚幻的,根本摸不到。
问:为什么我现在可以控制自己,我想摸这粉笔,不想喝水等都能自己做主,而做梦时不会起类似的念头呢?
到以后有机会再解释,现在先把它稍放放,你现在只记住:在现实中,自己实际上是作不了主的,连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正量部和萨婆多部虽然同时提出现量问题,但细究起来,正量部和萨婆多部二者之间关于现量的看法也有些微的不同。正量部认为:心法、心所有法和合的认知活动是现量。心法、心所有法是生起的当下就谢灭,但心法所对应的色、声、香、味等法,则是生起后须待众缘和合才谢灭,它生起后是要暂住一下的,也就是说心虽然谢灭了但境未必谢灭。而萨婆多部则认为心法以及所对应的境都是念念生灭,在生起的同时、当下就谢灭了。一般都把萨婆多部称为刹那论者,就是这个缘故。
世亲对于正量部是这么说的:
已起现觉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觉察到目下的境界──桌子时,能看见这张桌子的眼识立马就谢灭了。即使你说这色境可以暂住待缘,缘具了方才谢灭,但这已是意识的分别,不再是眼识的作用。我们知道,眼识只有自性分别,意识才有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当然意识也有自性分别的。桌子是眼识所对境,能见的眼识既然已经谢灭,怎么称得上是现量呢?这里说的现量,才是世亲所理解的现量。桌子是眼识所对境,可以看见桌子的眼识既然已经谢灭,所以这根本就称不上现量,只能说是目下可以觉察到而已,目下觉察则是意识的作用。
现量必现在,但它已过去,故而非现量。
世亲对于萨婆多部说:
当你觉察到目下的境界时,眼识刹那即灭,桌子也刹那即灭,已成过去,又怎能是现量呢?这个现量,也是世亲所理解的现量。
下面大家再记几句话:
你目下所觉察到的一切境界,其实与梦中的境界并无二致。当你觉察到这是一张桌子时,对于正量部来说,能见的眼识立马就谢灭了,成为了过去,对于萨婆多部来说,能见的眼识也好,所见的色境——桌子也罢,通通都是在相合的同时就成为了历史,这就违背了现量的三要素之一的“现在”。所以,这根本就不是现量。故尔,你们正量部、萨婆多部拿现量来证明外境实有,不行!
这个颂子中,第一句“现觉如梦等”的“等”字,包括眼睛有毛病时看见空中花、第二月,刚才举例的醉眼朦胧看见第二支蜡烛等等。还得记住,现量是没有名言概念,不可言说的,我们来说现量,其实已经不是现量了。
问:能见的心的生灭还好理解,一下想到这儿,一下想到那儿,可这桌子怎么刹那生灭呢?它明明存在好多年的呀~~
比如电影,银幕上出现一个镜头,是一个人呆坐在那儿好久没动,但它的本质是什么呢?胶片上一样的图片好多,银幕上的人没动,但实际上图片已经过了几百张。假如你不明白电影的原理呢?这是一样的道理。
下边儿是第十六颂。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这个颂子我们要把它分为两部分。前两句“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是一个部分,后两句的“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是一个部分。
前边儿的两句“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还是接着上一个颂子。在第十五个颂子中,正量部和萨婆多部提出来了现量境界,说,若你世亲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所见的、所听的等现量境界岂不都有了问题。 世亲说,对呀,我们以眼识来做例子,当我看见这张桌子的时候,你正量部知道,能见的眼识已于刹那间谢灭了,能见的眼识既已谢灭,哪儿还有现量?对于你萨婆多部来说,不但眼识已于刹那间谢灭了,而且桌子也是刹那生灭的呀。你们所理解的现量境根本就是有毛病的,正儿八经的现量呢,必须亲登佛地才有。
注意,在根、尘、识接触的刹那,那确实是现量,但当第二刹那不俱意识搀杂进来时,就不再是现量了。
外人总不能由着世亲一个劲儿地说吧~~不然的话,正量部、萨婆多部的面子往哪儿放? 他们就说,眼识看桌子你说不是现量境(智),那么它总该是意识的忆念作用吧,就算我刚才错了,但也证明不了你世亲的外境虚幻观点呀~~正量部、萨婆多部的代表确实比较老实、憨厚。世亲得理不饶人,步步紧逼,看把人家逼成什么样子了,我们确实有些不忍,可世亲就能狠下心来。正量部、萨婆多部代表继续往下说:若外境虚幻,意识咋能有忆念作用呢?也就是说,若根本没有我小时候与同院晶晶打架,我现在怎么能想起与晶晶当时打架这回事儿呢?
世亲说,这你就得耐下性子来听我解释了。你们知道五俱意识、不俱意识吧。外人说:你世亲也太小看我们了,再怎么着我们也是多年的铁杆儿佛教徒,岂会连这也不知道?
插:我倒还不知道。
其实很简单,第六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就叫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有三个功能:
①帮助前五识令起。由它引导方可令前五识起作用。
②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它可以对桌子认识得更清楚。
③引后念寻求意识起思虑。第一念眼识看见桌子,它可以使第二念知道前一念看见的是桌子。 五俱意识还可以分为五同缘意识和不同缘意识。同缘意识是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一境,不同缘意识则反之。
第六识不与前五识同时起,就叫不俱意识。 世亲说,这张桌子是色境,它是眼识所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之后它自己又来缘它、了解它、分析它。这个叫自变所缘。自变所缘就象老百姓的“种啥吃啥”,种玉米吃玉米,种高粱吃高粱。然后呢,意识、念心所来搀杂,忆念作用就是从这儿生起来的。它可不是你们所说眼识缘实在的外境生起忆念,你别搞错呀。
在二十论最开始,世亲就说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还是这个道理。当眼识幻化出这张桌子,能见的眼识刹那间就谢灭了,与眼识相应的五俱同缘意识就也谢灭了,而不俱意识呢,它有分别、起概念、具意念作用,它与念心所俱时而起,就有了忆念作用。
这儿插几句话,前边儿的解释大家不一定明白,我们还说看桌子这回事儿。当我们眼识来看桌子的刹那,眼识所缘的量度是现量,它并没有把桌子执为实有,只是意识来掺杂时,才有了妄想。所以我们承认现量,但不承认境界实有。 外人这时沉不住气了,说,你世亲总是说梦呀梦的,可是呢,我们都知道,梦中有大老虎,有桌子,但我摸不着,所以知道是假的,但我们面前这张桌子它明明碰手挡路,你却老说它如梦,是幻化的。这二者之间能划等号吗?也就是说,你世亲说梦时之心识与觉时之心识都能在无外境的地方变现出外境来,可是我们都能觉察到梦时变现的境界为假,却不能觉察到觉(醒)时变现的境界为假,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世亲是这么回答的: 请问诸位先生,你在做梦的时候,知不知道所看见的大老虎是假的呢? 外人回答:当然不知道了。要知道的话,我不就成了醒着而不是在睡着做梦的么?我又怎么会被它吓出一身汗呢?
世亲说:那么你又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大老虎是假的呢? 外人说:醒来以后才知道的。 世亲又说:佛说的十二因缘你承不承认是真理呢?
外人说:释迦老子的话,我当然承认了。
世亲说:这就好办了。十二因缘中说无明是根本你不会否认吧。
外人说:这个自然不否认。 世亲说:诸位现在是否成佛了呢? 这一连串的发问好象是毫无边际,这问使得外人根本摸不着世亲到底想干什么。但世亲问这么低级的问题使得外人感到不可思议:佛经上说得很清楚,释迦入灭以后,得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有弥勒菩萨从兜率天来此成佛——这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换算出来的,到底准不准,你们再换算一下。现在哪儿有谁成佛呢?你世亲该不会是有什么毛病吧~~外人虽然如此想,可不敢在脸上显出来——外人对世亲很是投鼠忌器,因为世亲在前边儿把所有出面的论师都打了个落花流水。外人这时看世…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