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規矩頌》中說真實不虛的境界是性境。當下覺察到的境界與真實不虛的境界是兩碼子事兒,不能混淆。現量與現覺是不同的,這個容不得絲毫的馬虎。
這兒我舉個例子以說明目下可以覺察到的境界不見得就是真實不虛的。比如,咱前邊兒已經說過一次的,甲想喝酒,又怕醉了難受,因爲他是第一次喝酒,不曉得喝到什麼樣就是醉了,就向乙請教。乙告訴他說,“你看,現在咱面前的桌子上點了兩支蠟燭,到什麼時候你把兩支蠟燭看成四支蠟燭了,那就是醉了,就不要再喝了。”甲好一陣兒納悶兒的,“可桌子上明明只有一支蠟燭呀?”大家看,乙看見桌子上有兩支蠟燭,但誰能說乙當下覺察到的這第二支蠟燭是真實不虛的呢?
世親接著往下說,對于我們目下可以覺察到的這些兒境界,我還拿前邊兒所舉過的夢的例子來比擬。我們目下可以覺察到的一切境界,其實與夢中的境界是一樣的,當我們在做夢時,也會覺得這張桌子是真的,甚至夢見一只大老虎,我們就嚇得不得了,認爲真的是有一只大老虎,但當我們醒來的時候,這才知道原來那只追我的大老虎是虛幻的,根本就是沒影兒的事兒。當時的桌子、椅子、村莊、花園、山河大地、人我是非等統統都是虛幻的。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桌子,就如夢中看見的桌子一樣虛幻…… 插問:爲什麼現在這張桌子不但可以看見,而且當手摸上去時有感覺,而夢中的桌子卻不行呢? 這是因爲你醒來了,醒來以後才摸不到夢中的桌子,其實在你睡著做夢時,那張桌子也是可看可摸的。我們現在還都在無明大夢之中,所以覺得現在的桌子、粉筆可看可摸,當你從無明大夢中覺醒之後,就會知道當時的桌子、粉筆其實也是虛幻的,根本摸不到。
問:爲什麼我現在可以控製自己,我想摸這粉筆,不想喝水等都能自己做主,而做夢時不會起類似的念頭呢?
到以後有機會再解釋,現在先把它稍放放,你現在只記住:在現實中,自己實際上是作不了主的,連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正量部和薩婆多部雖然同時提出現量問題,但細究起來,正量部和薩婆多部二者之間關于現量的看法也有些微的不同。正量部認爲:心法、心所有法和合的認知活動是現量。心法、心所有法是生起的當下就謝滅,但心法所對應的色、聲、香、味等法,則是生起後須待衆緣和合才謝滅,它生起後是要暫住一下的,也就是說心雖然謝滅了但境未必謝滅。而薩婆多部則認爲心法以及所對應的境都是念念生滅,在生起的同時、當下就謝滅了。一般都把薩婆多部稱爲刹那論者,就是這個緣故。
世親對于正量部是這麼說的:
已起現覺時,見已無,甯許有現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你覺察到目下的境界──桌子時,能看見這張桌子的眼識立馬就謝滅了。即使你說這色境可以暫住待緣,緣具了方才謝滅,但這已是意識的分別,不再是眼識的作用。我們知道,眼識只有自性分別,意識才有隨念分別和計度分別。當然意識也有自性分別的。桌子是眼識所對境,能見的眼識既然已經謝滅,怎麼稱得上是現量呢?這裏說的現量,才是世親所理解的現量。桌子是眼識所對境,可以看見桌子的眼識既然已經謝滅,所以這根本就稱不上現量,只能說是目下可以覺察到而已,目下覺察則是意識的作用。
現量必現在,但它已過去,故而非現量。
世親對于薩婆多部說:
當你覺察到目下的境界時,眼識刹那即滅,桌子也刹那即滅,已成過去,又怎能是現量呢?這個現量,也是世親所理解的現量。
下面大家再記幾句話:
你目下所覺察到的一切境界,其實與夢中的境界並無二致。當你覺察到這是一張桌子時,對于正量部來說,能見的眼識立馬就謝滅了,成爲了過去,對于薩婆多部來說,能見的眼識也好,所見的色境——桌子也罷,通通都是在相合的同時就成爲了曆史,這就違背了現量的叁要素之一的“現在”。所以,這根本就不是現量。故爾,你們正量部、薩婆多部拿現量來證明外境實有,不行!
這個頌子中,第一句“現覺如夢等”的“等”字,包括眼睛有毛病時看見空中花、第二月,剛才舉例的醉眼朦胧看見第二支蠟燭等等。還得記住,現量是沒有名言概念,不可言說的,我們來說現量,其實已經不是現量了。
問:能見的心的生滅還好理解,一下想到這兒,一下想到那兒,可這桌子怎麼刹那生滅呢?它明明存在好多年的呀~~
比如電影,銀幕上出現一個鏡頭,是一個人呆坐在那兒好久沒動,但它的本質是什麼呢?膠片上一樣的圖片好多,銀幕上的人沒動,但實際上圖片已經過了幾百張。假如你不明白電影的原理呢?這是一樣的道理。
下邊兒是第十六頌。
如說似境識,從此生憶念,未覺不能知,夢所見非有。
這個頌子我們要把它分爲兩部分。前兩句“如說似境識,從此生憶念”是一個部分,後兩句的“未覺不能知,夢所見非有”是一個部分。
前邊兒的兩句“如說似境識,從此生憶念,”還是接著上一個頌子。在第十五個頌子中,正量部和薩婆多部提出來了現量境界,說,若你世親說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我們平時所說的、所見的、所聽的等現量境界豈不都有了問題。 世親說,對呀,我們以眼識來做例子,當我看見這張桌子的時候,你正量部知道,能見的眼識已于刹那間謝滅了,能見的眼識既已謝滅,哪兒還有現量?對于你薩婆多部來說,不但眼識已于刹那間謝滅了,而且桌子也是刹那生滅的呀。你們所理解的現量境根本就是有毛病的,正兒八經的現量呢,必須親登佛地才有。
注意,在根、塵、識接觸的刹那,那確實是現量,但當第二刹那不俱意識攙雜進來時,就不再是現量了。
外人總不能由著世親一個勁兒地說吧~~不然的話,正量部、薩婆多部的面子往哪兒放? 他們就說,眼識看桌子你說不是現量境(智),那麼它總該是意識的憶念作用吧,就算我剛才錯了,但也證明不了你世親的外境虛幻觀點呀~~正量部、薩婆多部的代表確實比較老實、憨厚。世親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看把人家逼成什麼樣子了,我們確實有些不忍,可世親就能狠下心來。正量部、薩婆多部代表繼續往下說:若外境虛幻,意識咋能有憶念作用呢?也就是說,若根本沒有我小時候與同院晶晶打架,我現在怎麼能想起與晶晶當時打架這回事兒呢?
世親說,這你就得耐下性子來聽我解釋了。你們知道五俱意識、不俱意識吧。外人說:你世親也太小看我們了,再怎麼著我們也是多年的鐵杆兒佛教徒,豈會連這也不知道?
插:我倒還不知道。
其實很簡單,第六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就叫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有叁個功能:
①幫助前五識令起。由它引導方可令前五識起作用。
②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它可以對桌子認識得更清楚。
③引後念尋求意識起思慮。第一念眼識看見桌子,它可以使第二念知道前一念看見的是桌子。 五俱意識還可以分爲五同緣意識和不同緣意識。同緣意識是意識與前五識同緣一境,不同緣意識則反之。
第六識不與前五識同時起,就叫不俱意識。 世親說,這張桌子是色境,它是眼識所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之後它自己又來緣它、了解它、分析它。這個叫自變所緣。自變所緣就象老百姓的“種啥吃啥”,種玉米吃玉米,種高粱吃高粱。然後呢,意識、念心所來攙雜,憶念作用就是從這兒生起來的。它可不是你們所說眼識緣實在的外境生起憶念,你別搞錯呀。
在二十論最開始,世親就說了,“內識生時,似外境現。”還是這個道理。當眼識幻化出這張桌子,能見的眼識刹那間就謝滅了,與眼識相應的五俱同緣意識就也謝滅了,而不俱意識呢,它有分別、起概念、具意念作用,它與念心所俱時而起,就有了憶念作用。
這兒插幾句話,前邊兒的解釋大家不一定明白,我們還說看桌子這回事兒。當我們眼識來看桌子的刹那,眼識所緣的量度是現量,它並沒有把桌子執爲實有,只是意識來摻雜時,才有了妄想。所以我們承認現量,但不承認境界實有。 外人這時沈不住氣了,說,你世親總是說夢呀夢的,可是呢,我們都知道,夢中有大老虎,有桌子,但我摸不著,所以知道是假的,但我們面前這張桌子它明明碰手擋路,你卻老說它如夢,是幻化的。這二者之間能劃等號嗎?也就是說,你世親說夢時之心識與覺時之心識都能在無外境的地方變現出外境來,可是我們都能覺察到夢時變現的境界爲假,卻不能覺察到覺(醒)時變現的境界爲假,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世親是這麼回答的: 請問諸位先生,你在做夢的時候,知不知道所看見的大老虎是假的呢? 外人回答:當然不知道了。要知道的話,我不就成了醒著而不是在睡著做夢的麼?我又怎麼會被它嚇出一身汗呢?
世親說:那麼你又是什麼時候才知道大老虎是假的呢? 外人說:醒來以後才知道的。 世親又說:佛說的十二因緣你承不承認是真理呢?
外人說:釋迦老子的話,我當然承認了。
世親說:這就好辦了。十二因緣中說無明是根本你不會否認吧。
外人說:這個自然不否認。 世親說:諸位現在是否成佛了呢? 這一連串的發問好象是毫無邊際,這問使得外人根本摸不著世親到底想幹什麼。但世親問這麼低級的問題使得外人感到不可思議:佛經上說得很清楚,釋迦入滅以後,得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有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來此成佛——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是換算出來的,到底准不准,你們再換算一下。現在哪兒有誰成佛呢?你世親該不會是有什麼毛病吧~~外人雖然如此想,可不敢在臉上顯出來——外人對世親很是投鼠忌器,因爲世親在前邊兒把所有出面的論師都打了個落花流水。外人這時看世…
《述說唯識二十頌(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