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法师)▪P24

  ..续本文上一页亲问这么低级的问题,心理就有些发气,想:世亲太可恨了,怎么能这样来调我们呢?想不回答吧,可世亲是一本正经地在问,要是真不回答,就该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以为我输了,这样输得恼心,一定得回答。大家看世亲,真是软刀子杀人,让人有气也没法儿发出来。但外人回答吧,也迷糊不明白他怎么会问这问题,不知道问这问题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世亲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害怕再中圈套。

     外人毕竟也不是儴家儿(方言,即窝囊废),就这么说: “我们现在哪里成了佛呢?你世亲该不是发烧了吧。若是有什么不舒服咱停一下,可以等你什么时间身体好了再讨论。”

     外人在与世亲斗智,外人看世亲玩软刀,就也耍了滑头儿,戏耍世亲。因明的辩论失败标准中有一个“避遁”,就是正辩论的时候,甲忽然说:稍停一下,我要上厕所。这就不行。程咬金打仗,打不过敌人了,就这么着耍赖。外人就是想把世亲往这儿引。

   世亲多聪明~~那是个人精!咋能上这个当!世亲这时来了个四两拨千斤。他提高了嗓子说:“多谢你们的好意了。你们是承认还在无明大梦之中了~~”

   外人说:只要没成道,当然还是在无明大梦之中了~~这没什么丢人的。

   世亲终于摊牌了:当你从无明大梦中清醒过来以后,你就会发现这张桌子是假的了。从无明大梦中醒来的成道就如同你从睡着的迷糊状态中醒来一样,你从睡着的迷糊中醒来,那是假觉,当你从无明大梦中醒来,那才是真觉。刚才你们说你们知道做梦的境界是虚幻的,那是醒来后才知道的,你的话犯的毛病就是把睡着与醒来混在一起了,“你在唐来我在汉”,没法子见面的。

     外人红着脸问:从无明大梦中醒来的真觉该是什么样子呢?

     这话呢,在二十颂中并没有,是在二十论中体现出来的。原论文是这样说的:“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即名真觉。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其义平等。”

     我是得风便是雨,胡说八道的,只不过逗大家开心,你们只管听意思就行了,别追问是否外人真的这么与世亲讨论、论辩。冯梦龙有句话,叫“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慷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只要合理、理真就行了。

   世亲说:真觉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有三个特征,一是出世。出世我们经常说,但确切的内容老搞不明白,出世其实是没有世间人所有的那些烦恼。我们常误会这个,认为出世之后就无有悲喜、无有爱恨等,若这个就叫出世的话,那么,刘墉讲过一件事儿──有 一个老太太,九十多岁了,去参加丈夫的葬礼,但她平静得象什么事儿也不曾发生,原来呢,老太太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因为年老呆痴,连照顾她的丈夫她早已不认识了,可是老太太自呆痴以后,身体反而越来越健康了。女婿说:老人没了爱恨,当然健康,丈夫死了都能不悲伤,何等完满!可是这没有爱恨的人生称得上人生吗?所以说,我们现在说的出世是指满含人情味儿的出世。具体什么叫满含人情味儿的出世,我们得用心去体会,要么看看阿含经,或者看看释迦的故事也行,释迦亲自照顾卧病在床的比丘,这就是满含人情味儿的出世。我们现在有些学佛人、修行人,越学越没人味儿,越修越没人味儿,这都是颠倒了。

   二一个是有对治作用,能除生死。这一个我想大家得看看摄大乘论,里边儿就讲到我们修行,所种下的精进修行的种子,含摄在阿赖耶里边儿,不但摄持,而且起消灭阿赖耶中染种的作用。

   第三是离分别,远离一切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就是六道——器世间等一切事物的名相概念,各种分别。这离分别可不是不分别,而是不当分别的地方不分别。

   这儿我插一点儿,在净空老法师讲的《楞严经清净明晦章》中说,修行好的人,他的原话叫真成熟,说因缘真成熟,这些人是什么样子呢,“傻傻的,呆呆的,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其他事情,不知道,问世间法,不知道,问他佛法他也不知道。”这种说法离真觉可相差太远了,他就是把真觉的第三条离分别给曲解了。

     世亲说,你只要有了这无分别智,然后就会有“后得智”现前,到这时就是真觉了。

     这里呢,我就不再详细说明什么叫后得智了,因为这不是二十颂的重点。下面还是大家记几句话:

     所谓忆念,只不过是前五识及五俱同缘意识缘自识所缘的境界(私境),薰成种子,待后位的不俱意识和念心所相应生时,能忆念受持前五识及五俱同缘意识所曾缘的识所变境而已,并不是意识来缘离识实有的五识所缘境——离识实有的五识所缘境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当你彻底从无明大梦中醒来,得了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后,就真的体认到这个道理了,这就是真觉了。

     这句话确实是别扭了一点儿,但还是有劳大家记一下。

     下边外人又问了:按你世亲这么解释,识的存在是不需要外境的,它自己变现出似境。注意似境,所谓似境还是功能,比如这张桌子,其实它是方便我们读书写字儿的功能,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 比如说我刚晓,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而修行,这时候我就会生起正念。假如我刚晓亲近了恶友,听闻邪法而去造业,则就会生起邪恶之念,这样的事儿你世亲是否承认?

   世亲回答:这是真事儿呀,我怎么能不承认呢。

   外人说,你既然承认这是真事儿,你怎么又说外境是虚幻的呢

  假如说没有外境来做所缘缘,如何能有我亲近老和尚听闻正法,生起正善之识,得正性决定,老和尚说法,成悲决定;我若亲近李洪志、青海无上师,听了邪法,就生起邪恶之识,得邪性决定~~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无有外境、心外无法,那么就不应该有善友、恶友,也不应该有正法、邪法及正性决定、邪性决定等等。也就是说,假如说没有外境,我为什么会受老和尚的劝诱而修行?老和尚不就是外境吗?

     外人这下可高兴了,以为终于抓住了世亲的小辫子。实在来说,这问题根本不算问题,前边儿已经说过:大老虎把你吓得要死,可那只是梦中的大老虎。这时呢,世亲挺好的,他见外人问这问题,就知道他根本没明白前边儿说的……

     问:我觉得前边儿的也并不是甚难的,为什么我就能听明白而当时于世亲菩萨论辩的人还听不明白?

     很简单,你是平平静静地来听,你不懂的话随时就可以插问,对你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而外人呢~~当时是拿脑袋在拼命呀~~又被世亲菩萨步步紧逼,所以他很有些紧张的,影响了他正常水平的发挥。千万不要小看外人,就象奥运会比赛一样,哪怕这个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输了,但人家是优秀运动员还是优秀运动员,比如王义夫。

     下边儿我们看第十七个颂子。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先看前两句。这两句呢,在真谛法师的译本中,是写作“更互增上故,二识正邪定”。这翻译的些微差别,我们不做评论,只解答外人的问题。

   世亲说,我承认是真,可没有承认是实。什么是真呢?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当然起正念,亲近邪师,听闻邪法,当然起邪念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于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于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想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平时与什么人在一起,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品性。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世亲说,我承认这些都是真的,但我不承认这些都是(有)实(在)的(自性可得)。

     这颂子就是具体解释这些事儿的,说为什么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会使我精进而上进得正念呢?

     我刚晓去亲近善士──老和尚,老和尚就是能教的说法者,我刚晓是他所教的闻法者,我们是二者展转相互影响,互为增上缘,使得说法者老和尚与闻法者刚晓二者的心识皆成决定。为什么呢?因为“唯识”只否定“离识实境”,并不否认“不离识境”,更不否定自相续,自相续就是我刚晓的生命相续,不否定自相续之外还有他相续!他相续就是除了我刚晓以外的一切有情生命的相续,大家都算。也不否定自相续有心识之外他相续也有心识存在。我在承认刚晓的生命相续(的自心识)之外也还有老和尚生命相续(的心识)存在。二者互为增上缘,产生听法、说法以及其它等等。

   这个很好理解,我承认我刚晓心识还承认大家的心识,我不可能只承认我刚晓心识而不承认你们的心识。难道真的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我刚晓有八识五十一心所,老和尚也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彼此可以作增上缘:我听法者刚晓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作增上缘,使得讲法者老和尚的心识起活动,为我说正法,讲法者老和尚的心识所说的法又为增上缘,使我听法者刚晓的自心识之上,变起相似的影像为亲所缘缘而攀缘之,这里是耳识缘声,意识缘声音所表的名、句、文的意义,这些都是自识所变的亲所缘缘,老和尚心识所变现的,只是增上缘或者疏所缘缘。

     这里大家一定得分清:我刚晓的心识所缘的,只是自识所变现的“亲所缘缘境”,不能亲缘老和尚的心识所变现的“增上缘”和“疏所缘缘、”。这个大家懂不懂?

     不懂啊,那这样吧,我举个例子。比如,我说了一个事儿,从我口中发出声音,你们都听见了,对于你们来说,好象我的声音就是外境,其实呢,我的声音只能做你们耳识的疏所缘缘,你们的耳识依仗这疏所缘缘,从自识另变一个相分声境,做亲所缘缘。甲听懂了,则甲就是他自己的心识把我口中发出的声音变作了“亲所缘缘”,这亲所缘缘就成了人家甲自己的知识,以后就可以活学活用;而乙没听懂我的话,则我的声音对乙来说…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