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述說唯識二十頌(剛曉法師)▪P22

  ..續本文上一頁    勝論派這時沒話說了,其代表一下子面紅耳赤,吭哧半天嘣不出一個字來 。本來勝論派主張其體爲一,已爲世親所破,那也不能改口說是“多”呀~~因 爲男子漢大丈夫,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英雄往往被小人所打敗,自古皆然。我 們常說邪不勝正,正義戰勝邪惡,其實是永遠不可能的。正與邪,只能是此消彼 長,此長彼消。說邪不勝正的人,都是抱有個人的目的而在蠱惑人心。古薩婆多 部倒是說其體爲多,但也被世親破了。

      毛主席教導我, 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世親這時可真 是痛打落水狗。又說了第十四個頌子:

      一應無次行,俱時至未至,及多有間事,並難見細物。

      若其體爲多,就不說了,前邊兒解釋得不少了,若其體爲一,我還能舉出 五大過失。因爲這主要是針對勝論師的,故而對其體爲多就不再說了,單單對于 其體爲一時又舉過失。也就是說,敗軍之將,安敢再來(言勇),誰叫你勝論師這時出頭呢~~非把你碰個尴尬不可。我們接著具體來說這五大過失。

      第一過失:若境相是一,那麼,五根所對的一切境,色境、聲境、香境、 味境乃至于觸境,都沒有差別才對,若有差別,就不是一,我們拿眼根的所對境 來作例子。若外境是一,那麼所有色境都是一樣的。青、黃、赤、白也沒有區別 了,那這時你就成了色盲。境相是一,前邊兒就是後邊兒,第一就是第二,這就 沒了次第。我記得有一次什麼運動會,張海迪參加了一個項目,但那個項目只有 張海迪一個人,那麼你說她到底是第一名還是第二名?

      2、若境相之體是一,則同一時間內,我可以到達兩個地方,叁個地方…… 說明白點就是,我到九華山的同時,就應到五臺山。因爲九華山與五臺山是“一 ”,是一回事兒,可實際上呢,假如我真的在到九華山的同時就到了五臺山,那還是人麼~~人哪兒能有分身法的,除非是神仙。

      3、若境相之體是一,粉筆盒放在桌子上,則粉筆盒就是桌子, 桌子就是 粉筆盒。二十論的長行中說的不是粉筆盒與桌子,而是說的象與馬。世親說,我 前邊兒有一匹象一匹馬,若境相之體是一,那麼象就是馬,馬就是象,然而實際 上呢?馬就是馬,象就是象,馬不是象,象不是馬,若來一個人指著馬說是象, 那一定是個傻子,就如笑話中的,見了駱駝說是馬背腫,見了大象說是豬鼻子插 了蔥。

     插言:假若當初人們把象叫做馬呢?

      戲論!人不能活在虛幻的假設之中。當初人們就沒有把象也叫做馬!指鹿 爲馬那是政治中的龌龊。

     我舉個例子,我叫剛曉,又叫紫曉,我們可以說,剛曉就是紫曉,紫曉就是 剛曉,這是對的,因爲剛曉、紫曉,其體是一。但你勝論派說馬就是象,象就是 馬,這就不對了。

      第四種過失,若境相之體是一,我前面有一匹象一匹馬,則馬與象之間就 不該有空間,二者應分不開,中間不該有空隙。還是,剛曉與紫曉中間就不會有 空間,因爲二者其實是一回事兒。

      第五種過失,若境相之體是一,你看這只魚缸,缸中的水就是魚,魚就是 水,看見水就不應該看見魚,看見魚就不應該看見水。

      世親這叭叭叭地一連串如機關槍一樣地發話,使得勝論師的老臉臊成了一 塊兒大紅布。但世親如此的羞辱老人,這個作派呢,正量部看不下去了。正量部 的代表站起來爲勝論派打抱不平。他說:世親你這小子也別太狂了,得饒人處且 饒人,你說了半天,都是說體怎麼著怎麼著,然而你所舉的例子,什麼馬呀,象 呀等,這些差別只是相上的差別呀,你怎麼能把體與相攪和在一起呢?

      年輕人就是血氣方剛,一點兒也不口軟,世親說,不對,體與相是有關聯 的,有什麼樣的體對應的就會顯什麼樣的相(注意,原命題成立,不一定逆命題也成立的),只 要你承認象不是馬,仔細地分析一番,就可以分出極微來,一分析成極微,也就 回到了前邊兒所說的過失。

      至此,前邊兒一部分已經說完,再往下邊兒呢,薩婆多部也站了起來, 與正量部代表並肩作戰,向世親提出現量的問題。

   在前邊兒呢,世親是布下了一個天羅地網,粗看起來,真沒什麼了不起的,只是“安立大乘叁界唯識”麼~~但確實是疏而不漏。外人左沖右突,任憑使盡了吃奶的勁兒,可還是怎麼也翻不出世親的手掌心兒。這時候怎麼辦呢?別說外人,即使我們現在人──現在人總自認爲比古人的知識要豐富得多,可除了認輸,也只能另辟蹊徑。外人也是。前邊十四個頌子可以用四個根本問題來貫穿:破四事不成之難。當然這十四個頌子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叁個部分:前六頌是四事問答外境無,中間叁個頌子是解釋二無我,引聖教爲證不成,最後五個頌子是返破外難,外境非實,證知唯識。下邊兒呢,外人又另辟了一條路,以爲這下就可以突破世親的包圍圈兒了。是正量部和薩婆多部提出的問題。

   正量部與薩婆多部的代表這麼問:世親同志,你說一切都是唯識所現,都是不實在的,但是釋迦老子可是給講過現量的,這該怎麼說?諸法的有無,該用量智來判定,現量是最殊勝的、現量智是最准確的。若真如你世親所說,唯識無境,佛說這現量智有什麼用?你該不會說是釋迦牟尼吃錯藥了吧?大家看,前邊兒經部論師擡出過釋迦牟尼,說釋迦牟尼講過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聲、香、味、觸等境,以此來對付世親,現在正量部、薩婆多部也擡出釋迦牟尼曾講過現量來爲難世親,到後邊兒,世親自己也擡出釋迦牟尼,這很有趣的。

   我們來看一下正量部與薩婆多部的問題。不錯,佛經上確實講過現量。什麼是現量呢?就是真實不虛。比如這張桌子,這支粉筆……我們對于現量的覺察,是很明白的。我清清楚楚地知道這是一張桌子,而且是叁合板做的桌子,是一張雖美觀、昂貴但卻不耐用的桌子。這是很明白的。若這麼明了的事兒還是虛妄的,那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你世親的這套理論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再者,若一切都是虛幻的,那我們還活個什麼勁兒呢?這是多麼消極的人生觀呀~~當然,正量部、薩婆多部(一切有部)不可能從觜裏吐出人生觀這個詞兒的。 這裏我們插一點兒:量是量度,是知識或認知方法。或者是尺度、標准,判斷知識正誤的標准。在陳那論師以前,都立叁量:一是至教量——聖者現量證得的知識,我們有時候叫做聖教量、聖言量。這兒還得注意,一般來說,各個宗教都有自己的“至教量”,各個宗教都不承認其他宗教的“至教量”。比如,若一個人與我辯論,他說,耶稣說怎麼怎麼著,我就會回敬:耶稣算老幾,我只認釋迦牟尼一個。“目空天下所有士,只讓靈(尼)山一個人”。這也是因明辯論的一個規則。但這兒我們把胸懷放寬一點兒,把“至教量”的外延擴充一下:除自宗聖者的言教外,所有契至理、合事實、無違于經驗的可信知識,都可以算做至教量。但古代一些教派,比如勝論派,認爲至教量是迷信,不予承認;二是比量——比附量度,即透過語言概念,透過事物間的各種特征進行推論。比如見煙知有火;叁是現量。陳那論師呢,他把至教量攝歸到了現量裏邊兒,所以,就只立二量,現量和比量。現量的准確定義應該這樣來說:心法、心所有法,無分別地,無分別就是不起語言概念,無分別地認知現前、現在、顯現的自相境。這才是現量最准確的定義。也就是說現量必須符合叁個條件:一現前,二現在,叁顯現。

   插:我聽過你的《百法明門論》錄音帶,上邊講過。

   那就算了,我們下邊兒就直接說第十五個頌子。

   現覺如夢等,已起現覺時,見及境已無,甯許有現量。

   世親是聽了正量部及薩婆多部代表的問題之後,先給他倆了一個下馬威:

     二位且住,你們說的現量我不承認。按你們所說,這桌子就是現量境,是真實不虛的。注意:嚴格來說,沒有現量境這個詞兒。叁類境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你們的現量這說法我不同意,這樣一來,你們就違背了辯論雙方共許極成的因明規則,我完全可以不理你們。但是呢,因爲你正量部及薩婆多部都是高門大派,你們的代表在當時可以說都是名重當世的一代宗師,我不能太不給你們面子,讓你們吃個芵(方言,即閉門羹)。

     這裏大家注意了沒有,關于這現量,雖然正量部、薩婆多部、世親他們都說,字雖然是相同的,但內涵卻不一樣。其實當時的各個部派,對于現量的理解沒有相同的。一會兒我們就說到正量部、薩婆多部是怎樣理解這現量的。現在咱還說世親。

   世親是真的能,辯論高手,這辯論技巧著實絕了,看到這兒我真的忍不住一翹大拇哥兒:“高,實在是高!”本來正量部代表及薩婆多部代表滿以爲拿現量問題出來,可以扳回一局哩,爲什麼呢?因爲──若你世親承認有現量境,這個現量境,在這兒說的現量境(智)可是正量部、薩婆多部他們理解的現量境,若你世親承認有現量境,則唯識所現就不成立;若你世親不承認有現量境,這個現量境,還是正量部、薩婆多部他們理解的現量境,若你世親不承認有現量境(智),則又與世間相違。可世親這幾句話一說,使正量部代表、薩婆多部代表的心發虛了。因爲他們在前邊兒已經數次在世親面前屈詞,敗軍之將,又安敢言勇。雖然他們還出面與世親辯論,表現得不屈不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精神可嘉,但是,其實在內心深處確實對世親已經很是發觫了。他們也沒想到世親會說,我承認有現量境(智),但現量境可不是你正量部、薩婆多部理解的那個樣子。

   世親說,你們說這張桌子是現量境,我認爲它不是,它只能是現覺。什麼是現覺呢,就是目下可以覺察到的這些兒境界,而現量境是真實不虛的的境界,在《八…

《述說唯識二十頌(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