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蜜多,你按既没有增益执、又没有损减执离开二边来实行六度。实行六度以后更要进一步“成满增上意乐”,通过这个增上意乐得到清净。这不容易。要进一步把你的思想认识、兴趣提高,使它净化。因为增益、损减在我们生活、思想里头已经根深蒂固,这是过去无始以来熏习的结果,和熏习有关系,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十地磨炼。
熏习就和第八识有关系,底下我们就讲这个,人类发现了阿赖耶识就是发现了熏习的根源。我们所有一切成为什么样子都跟熏习有关系,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格、一个什么个性都和熏习有关系,如陶冶、涵养这都是熏习。
熏习是什么意思?拿普通常见的譬喻说,如中国人爱喝茶,常用茉莉花熏茶,原来它没有茉莉花香味,熏久了就有了香味,这就是熏习。还有要是老在臭鱼烂虾的地方呆着,久而不知其臭,这也是熏习。所以把一个人熔铸成什么样子主要是熏习,可我们形成这样状况的熏习不是几十年的问题,根深蒂固。连我们刚才说的二执随时都在我们的脑子里,这东西限制我们。普通人说“你搞佛学是主观主义,搞什么名堂?不现实!”其实我们真正哪天现实过?哪天也没现实!这由来已久。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
你见道以后还不能算完,你脑子里还没清除,还得洗脑筋,“谓要经三无数大劫”。这个时间太长了吧?可你不想:我们从哪儿来的?轮回的时间恐怕比三无数劫还要长得多。
“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
就是戒定慧三学要圆满起来。
“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总结了前面一段,都是讲修行的次第。这就是修行,修行很长啊!三无数劫,你要没点耐心哪成?“三菩萨所学”即戒定慧,你能圆满就能得到结果,你断的结果就是涅槃,你智的结果就是无上正等菩提。
什么叫无上正等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正等?“正”在藏文中翻作如实,“等”翻作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实,和真实、实际的东西没有丝毫区别。这个菩提觉悟不是那么简单的,经过三无数劫把一点残渣余孽都没有了,所以把十种殊胜殊胜语如是安排成佛修行的次第。
所谓修行,大家不要以为手里拿着念珠,我烧香、拜佛就算了,主要的是六度,六度怎么做?主要是认识三自性,所以应该把过去的想法放一放。
“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此说中一切大乘的道理都得到究竟。这夸张吗?无著菩萨怎么这样子说?他不是没根据的!
(第一品完)
第三讲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依指的是我么们宇宙人生的所依,的根源,这就涉及到一个找原因的问题。
不光是佛教,一切哲学、宗教都想给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找一个解释。可是,他们一种认为,找到一定程度,就是无因,没原因,算了;一种呢,是找跟果完全不相同的东西作为原因,认为作为源头的因,总得与它的果有些区别。
在佛教里头,为什么讲无始以来?实际上是针对这个无因论的。好象佛教的“无始以来”很渺茫,但是一有开始啊,这个作为开始的东西没原因了,有头儿了,以前就不能问了。就拿现在我们把一些无始轮回的习气归为本能,咱们这个本能前头不问,就是现在开始,那就是表示你不要问原因,
另一方面,世间也有找原因的,可他找的原因呢,不是像它的果一样是变动的,无常的,他认为这原因是常一不变的东西,这叫不平等因。找一种驴头不对马嘴的原因。象上帝创造啊,上帝是什么样儿?是个人的样子,创造的万物那就很多很多,种种不同,而上帝是恒常不变的。所以这无常有变的东西以恒常不变的东西来作原因,这很成问题的,不变的东西怎么生出变化的东西?上帝他不变,能出来亚当、夏娃?上帝象个人一样,可他又跟人不一样,是常、不变,可他又变出亚当夏娃。那母亲生出小孩,母亲本身她也要变化!有自性的东西就是有我,有我的东西就是能独立存在,不受旁的影响,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如果它既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它又在事物之外,你说它讲得通吗?
再深一步讲,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里头所谓的原因,都是跟果的方面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跟果完全平等,亲因引生自果,在佛教哲学里就叫因缘。而我们现在讲的因果,都是驴头马嘴。在佛教里头认为这是增上缘(助缘),而不是因缘。所以现在找真正原因的时候,就找不出来。我们觉得这果一定大于因,那么我们现在找最小的东西,单细胞,夸克,这最小了,还不满足,还可以找更小的,还要找更简单的东西,意思是说这简单的东西才能生出复杂的东西,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跟果要不相同,要相同了还不是因了,能简而又简,才能给复杂而又复杂的作所依。这种思想是不是合适呢?你就拿找河流发起的源头,从西藏到四川找、找,水越来越细,细到什么程度才是源,等到没有水的时候才是水的源,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其实源跟水的问题不是从一个小窟窿冒出来,它是宇宙的大气,有这个水分不同的蒸发等元素……,其实它是无始以来,没头儿,它是个循环问题。
现在市场经济要有规律性,也就是因果规律,什么都要讲因果规律。但是因果规律怎么找法是大问题。摆在你我面前。我们来看看佛菩萨的找法。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
这个提出来很绝门,这宇宙的缘起是什么呢,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汉文里翻为“藏识”,储藏的意思,佛教哲学里头找到、发现了阿赖耶识,这在古今中外是件大事。大家对储藏比较熟悉,我们计算机有储藏,有些信息都被我们储藏起来,这可以作阿赖耶识的比较好的比喻。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这头一个阿赖耶识就是义,是所诠,第二个阿赖耶识是能诠。何处发现了阿赖耶识?而且还起了名字,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这个词儿,很特别、很冷漠,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把阿赖耶识叫“藏识”呢?
“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
在什么地方说的?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一个伽陀,就是一个颂子。这颂子都有总结的意思,它用简单的话来表示众多复杂的意思,就跟咱们的三字经似的,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容易记忆。伽陀常常是有几个音节的限制,都是单数的音节,五个、七个、九个、十一个、十三个音节这样子,概括了长行的复杂的意思,容易记。
“无始时来界”,这个无始时来,咱们刚才讲了,这无始不是胡乱说的,是有针对性,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指原因,无始时来的原因,就是找头儿的。
“一切法等依”,这个无始时来界,实际上就指的是阿赖耶识,是一切有自相、共相的法所依靠的,一切法等依,平等依赖,等有完全的意思。
“由此有诸趣”,由阿赖耶识——“无始时来界”有诸趣。这个诸趣,趣向,在我们就是人趣、还有天趣、畜生趣、地狱趣,趣就好象是过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动物界,他有过活、有生命,你要死的东西他没有过活的问题,每个动物都有不同的生活。之所以有生命,都因为有阿赖耶识,藏识。
“及涅槃证得”。前面已经碰到过,涅槃也是佛教特别提出的一个最后理想。中国儒道学里也提到,你要知道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大学)”。涅槃也称圆寂,在藏文里是出离忧患的意思,中国有这种看法,就是圆满,到头儿了。涅槃这个最终理想,要按原来是寂静的意思。佛教里的寂静,包括的意思很多,诸趣跟寂静是相对的。藏识有这样的功能,所有的有生活、有生命的东西都要依靠,即使说最后的圆满的理想也要依靠它。
佛教讲一切动物、生命,都是起于无明,你找来找去,离不开无始无明,底下我们还要多讲,就是有异熟的问题,不是任何外在有一种东西在操纵,不是上帝、真主,或是什么东西来支配你,说是叫你不受罪了,而是由动物本身他自己造的业、造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实际上都是自己支配自己,换句话就是你自己的无明愚痴支配自己。
为什么叫做无明呢?就是它对于真理、真实根本不知,对自己的真实面目根本不了解,这不幸的结果,都是由烦恼扰乱造成的。而结果——异熟果,都是飘忽不定,最苦是行苦。所以人生是苦,不自在。在因的方面是烦恼扰乱,在果的方面是漂泊不定。都是由于贪婪。人生根本欲壑难填,这个欲实际上是自己在那儿翻腾折腾,没有真实可欲的东西,就是自己制造麻烦。欲界众生为一个吃,一个性,脑子里头离不开“凡所难求皆绝好,一经如愿又平常”。过去说的,求不到,唉呀,简直……,非求到不可,一得到,又一般了。人的心理,自己追求的、向往的,实际是自己造出来的。这个以后大家还可以研究,这个欲的问题。人对历史的推动,也跟欲有关系,所以这五趣大概跟欲也都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说现在这个现象更普遍更强烈,这些情况都因为有阿赖耶识作后盾。
“及涅槃证得”,这个涅槃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追求真理。所以佛教提出了这个问题,找因果、跟找真实成为两件事情,这个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世间哲学都把真实跟因果——最后的原因合二为一。就拿唯心论、唯物论说,本体是原因又是真实,而佛教正是把这两个分开了,你找因果的问题,跟找真实的问题是两回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可是研究佛教的人,无论是华人还是西方,恐怕都容易把这两种合二为一,就是最后的原因必定是真实的。是不是这样?而佛教的特点正是跟这相反,你找真实跟找因果要分开。
而这真实,在佛教里说是法有两种,一种有为法,一种无为法,这无为法在世间哲学上根本谈不到。所以哪儿有圆满的东西?有为法里没有圆满,也没有最后寂静的问…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