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蜜多,你按既沒有增益執、又沒有損減執離開二邊來實行六度。實行六度以後更要進一步“成滿增上意樂”,通過這個增上意樂得到清淨。這不容易。要進一步把你的思想認識、興趣提高,使它淨化。因爲增益、損減在我們生活、思想裏頭已經根深蒂固,這是過去無始以來熏習的結果,和熏習有關系,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十地磨煉。
熏習就和第八識有關系,底下我們就講這個,人類發現了阿賴耶識就是發現了熏習的根源。我們所有一切成爲什麼樣子都跟熏習有關系,你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格、一個什麼個性都和熏習有關系,如陶冶、涵養這都是熏習。
熏習是什麼意思?拿普通常見的譬喻說,如中國人愛喝茶,常用茉莉花熏茶,原來它沒有茉莉花香味,熏久了就有了香味,這就是熏習。還有要是老在臭魚爛蝦的地方呆著,久而不知其臭,這也是熏習。所以把一個人熔鑄成什麼樣子主要是熏習,可我們形成這樣狀況的熏習不是幾十年的問題,根深蒂固。連我們剛才說的二執隨時都在我們的腦子裏,這東西限製我們。普通人說“你搞佛學是主觀主義,搞什麼名堂?不現實!”其實我們真正哪天現實過?哪天也沒現實!這由來已久。
“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叁無數大劫。”
你見道以後還不能算完,你腦子裏還沒清除,還得洗腦筋,“謂要經叁無數大劫”。這個時間太長了吧?可你不想:我們從哪兒來的?輪回的時間恐怕比叁無數劫還要長得多。
“次後于叁菩薩所學應令圓滿。”
就是戒定慧叁學要圓滿起來。
“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總結了前面一段,都是講修行的次第。這就是修行,修行很長啊!叁無數劫,你要沒點耐心哪成?“叁菩薩所學”即戒定慧,你能圓滿就能得到結果,你斷的結果就是涅槃,你智的結果就是無上正等菩提。
什麼叫無上正等菩提?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什麼叫正等?“正”在藏文中翻作如實,“等”翻作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實,和真實、實際的東西沒有絲毫區別。這個菩提覺悟不是那麼簡單的,經過叁無數劫把一點殘渣余孽都沒有了,所以把十種殊勝殊勝語如是安排成佛修行的次第。
所謂修行,大家不要以爲手裏拿著念珠,我燒香、拜佛就算了,主要的是六度,六度怎麼做?主要是認識叁自性,所以應該把過去的想法放一放。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此說中一切大乘的道理都得到究竟。這誇張嗎?無著菩薩怎麼這樣子說?他不是沒根據的!
(第一品完)
第叁講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依指的是我麼們宇宙人生的所依,的根源,這就涉及到一個找原因的問題。
不光是佛教,一切哲學、宗教都想給人類和世界的存在找一個解釋。可是,他們一種認爲,找到一定程度,就是無因,沒原因,算了;一種呢,是找跟果完全不相同的東西作爲原因,認爲作爲源頭的因,總得與它的果有些區別。
在佛教裏頭,爲什麼講無始以來?實際上是針對這個無因論的。好象佛教的“無始以來”很渺茫,但是一有開始啊,這個作爲開始的東西沒原因了,有頭兒了,以前就不能問了。就拿現在我們把一些無始輪回的習氣歸爲本能,咱們這個本能前頭不問,就是現在開始,那就是表示你不要問原因,
另一方面,世間也有找原因的,可他找的原因呢,不是像它的果一樣是變動的,無常的,他認爲這原因是常一不變的東西,這叫不平等因。找一種驢頭不對馬嘴的原因。象上帝創造啊,上帝是什麼樣兒?是個人的樣子,創造的萬物那就很多很多,種種不同,而上帝是恒常不變的。所以這無常有變的東西以恒常不變的東西來作原因,這很成問題的,不變的東西怎麼生出變化的東西?上帝他不變,能出來亞當、夏娃?上帝象個人一樣,可他又跟人不一樣,是常、不變,可他又變出亞當夏娃。那母親生出小孩,母親本身她也要變化!有自性的東西就是有我,有我的東西就是能獨立存在,不受旁的影響,獨立于其他事物之外。如果它既能使事物發生變化,它又在事物之外,你說它講得通嗎?
再深一步講,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裏頭所謂的原因,都是跟果的方面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跟果完全平等,親因引生自果,在佛教哲學裏就叫因緣。而我們現在講的因果,都是驢頭馬嘴。在佛教裏頭認爲這是增上緣(助緣),而不是因緣。所以現在找真正原因的時候,就找不出來。我們覺得這果一定大于因,那麼我們現在找最小的東西,單細胞,誇克,這最小了,還不滿足,還可以找更小的,還要找更簡單的東西,意思是說這簡單的東西才能生出複雜的東西,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因跟果要不相同,要相同了還不是因了,能簡而又簡,才能給複雜而又複雜的作所依。這種思想是不是合適呢?你就拿找河流發起的源頭,從西藏到四川找、找,水越來越細,細到什麼程度才是源,等到沒有水的時候才是水的源,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其實源跟水的問題不是從一個小窟窿冒出來,它是宇宙的大氣,有這個水分不同的蒸發等元素……,其實它是無始以來,沒頭兒,它是個循環問題。
現在市場經濟要有規律性,也就是因果規律,什麼都要講因果規律。但是因果規律怎麼找法是大問題。擺在你我面前。我們來看看佛菩薩的找法。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
這個提出來很絕門,這宇宙的緣起是什麼呢,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漢文裏翻爲“藏識”,儲藏的意思,佛教哲學裏頭找到、發現了阿賴耶識,這在古今中外是件大事。大家對儲藏比較熟悉,我們計算機有儲藏,有些信息都被我們儲藏起來,這可以作阿賴耶識的比較好的比喻。
“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
這頭一個阿賴耶識就是義,是所诠,第二個阿賴耶識是能诠。何處發現了阿賴耶識?而且還起了名字,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這個詞兒,很特別、很冷漠,到底什麼意思呢?爲什麼把阿賴耶識叫“藏識”呢?
“謂薄伽梵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
在什麼地方說的?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一個伽陀,就是一個頌子。這頌子都有總結的意思,它用簡單的話來表示衆多複雜的意思,就跟咱們的叁字經似的,有一定的語言形式,容易記憶。伽陀常常是有幾個音節的限製,都是單數的音節,五個、七個、九個、十一個、十叁個音節這樣子,概括了長行的複雜的意思,容易記。
“無始時來界”,這個無始時來,咱們剛才講了,這無始不是胡亂說的,是有針對性,無始時來界,這個界是指原因,無始時來的原因,就是找頭兒的。
“一切法等依”,這個無始時來界,實際上就指的是阿賴耶識,是一切有自相、共相的法所依靠的,一切法等依,平等依賴,等有完全的意思。
“由此有諸趣”,由阿賴耶識——“無始時來界”有諸趣。這個諸趣,趣向,在我們就是人趣、還有天趣、畜生趣、地獄趣,趣就好象是過活的、有生命的東西,動物界,他有過活、有生命,你要死的東西他沒有過活的問題,每個動物都有不同的生活。之所以有生命,都因爲有阿賴耶識,藏識。
“及涅槃證得”。前面已經碰到過,涅槃也是佛教特別提出的一個最後理想。中國儒道學裏也提到,你要知道止,“缗蠻黃鳥,止于丘隅(大學)”。涅槃也稱圓寂,在藏文裏是出離憂患的意思,中國有這種看法,就是圓滿,到頭兒了。涅槃這個最終理想,要按原來是寂靜的意思。佛教裏的寂靜,包括的意思很多,諸趣跟寂靜是相對的。藏識有這樣的功能,所有的有生活、有生命的東西都要依靠,即使說最後的圓滿的理想也要依靠它。
佛教講一切動物、生命,都是起于無明,你找來找去,離不開無始無明,底下我們還要多講,就是有異熟的問題,不是任何外在有一種東西在操縱,不是上帝、真主,或是什麼東西來支配你,說是叫你不受罪了,而是由動物本身他自己造的業、造的行爲,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來決定自己的生活。實際上都是自己支配自己,換句話就是你自己的無明愚癡支配自己。
爲什麼叫做無明呢?就是它對于真理、真實根本不知,對自己的真實面目根本不了解,這不幸的結果,都是由煩惱擾亂造成的。而結果——異熟果,都是飄忽不定,最苦是行苦。所以人生是苦,不自在。在因的方面是煩惱擾亂,在果的方面是漂泊不定。都是由于貪婪。人生根本欲壑難填,這個欲實際上是自己在那兒翻騰折騰,沒有真實可欲的東西,就是自己製造麻煩。欲界衆生爲一個吃,一個性,腦子裏頭離不開“凡所難求皆絕好,一經如願又平常”。過去說的,求不到,唉呀,簡直……,非求到不可,一得到,又一般了。人的心理,自己追求的、向往的,實際是自己造出來的。這個以後大家還可以研究,這個欲的問題。人對曆史的推動,也跟欲有關系,所以這五趣大概跟欲也都分不開的,當然我們說現在這個現象更普遍更強烈,這些情況都因爲有阿賴耶識作後盾。
“及涅槃證得”,這個涅槃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追求真理。所以佛教提出了這個問題,找因果、跟找真實成爲兩件事情,這個也是個大問題。因爲世間哲學都把真實跟因果——最後的原因合二爲一。就拿唯心論、唯物論說,本體是原因又是真實,而佛教正是把這兩個分開了,你找因果的問題,跟找真實的問題是兩回事情,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可是研究佛教的人,無論是華人還是西方,恐怕都容易把這兩種合二爲一,就是最後的原因必定是真實的。是不是這樣?而佛教的特點正是跟這相反,你找真實跟找因果要分開。
而這真實,在佛教裏說是法有兩種,一種有爲法,一種無爲法,這無爲法在世間哲學上根本談不到。所以哪兒有圓滿的東西?有爲法裏沒有圓滿,也沒有最後寂靜的問…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