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题。唯识学到中国来以后,不久就变了质了,就拿阿赖耶识当成真如,当成真实,拿有为法当无为法,把佛教的真正的意义给转变了。这是唯心论,因为你是崇尚阿赖耶识,这不是唯心的吗?其实阿赖耶识正是要转识成智的、是被转的东西、被改革的东西。
还有就是我们看《摄大乘论》,好象很枯燥,跟生活好象不发生关系,实际上跟我们生活最密切。共相跟自相,佛教里说法,它讲的好象是共相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其实它这抽象的东西跟具体的东西是密切结合的,意思就是它这个可行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跟我们的生活、跟思想、跟意识都有关系。主要是我们的认识,就是刚才说的,你不能认识真实,你所以造成生死轮回恶性循环,佛也没办法,佛只能给你说法,就是讲道理叫你明白,明白怎么去求真实,怎么去安排、处理因果问题。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摄藏,一般指摄藏种子,一切诸法种子。从因果上看,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表面的、阳面的,一种是潜在的、阴面的。潜在的就是种子,阳面的就好象是现行。现在所接触的世界,都是表面、阳面的,这个阳面的背后都有阴面的。在中国哲学里就有阴阳,一个阴面,一个阳面,这阴面和阳面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分不开?底下主要是讲摄藏、熏习问题。普通我们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太阳底下走的时候总有个影子,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不管你是思想的还是身体、嘴上的动作,不是一飘就过去了,它总有一个阴影。现在这个人贪污腐化要知道都有阴影的话,不是光你受法律制裁的问题,你本身自己就给自己造成定案,那他就不会这样的肆无忌惮了。所以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任,因为你这些行为都留下了阴影,这阴影使你未来的生活有变化,来控制你未来的生活,这不必从外面找力量来管理你,自己就管了自己,说“自作孽不可活”,是不是?所以自己给自己造麻烦的话,不用等外面来警察来抓你、法官来审你。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
(阿笈摩,梵语Agama,又译阿含,意译无比法、教、传,意为传承的教说、集结教说的经典。——整理者注)
用阿毗达磨经里头两个颂子,来证明有阿赖耶识,是证明阿赖耶识是存在的,此一种为教证——以佛说的经来证明阿赖耶识是有;另外一种是理证,按道理来讲非有阿赖耶识不可。
“复何缘故,此识說名阿赖耶识。”
前边提到阿赖耶就是“藏”或者“摄藏”的意思。这根据: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
这“有生”,在世亲解释就是有生之类,在无性解释有生就是一切有为法,有生显然指的是有生命的东西,能生长的,指四生:胎、卵、湿、化生,有生命的才有杂染品法,杂染品法我们讲了就是有漏、有烦恼。
这一段就是讲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两方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切有生杂染品法,就是前七识,也可以说是前六识,“于此摄藏”,就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里头摄藏。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是互相依存、互相为因的关系。
“为果性故”,它怎么在阿赖耶识里头摄藏为果性?指的前七识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头成为种子,于是种子就成为果了。
“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受薰,它本身变成因,就变成了前七识生起的因。
我们说阿赖耶识也叫异熟识,它是异熟,是业力所感的,我们这一期生死里头的阿赖耶识,是过去我们的业力所感的一个结果。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我们心理学跟其它世间哲学里头,只知道有前六识,甚至有时候提到潜在意识、下意识,认识不到有阿赖耶识跟末那识。这第七识——末那识在默默之中,它时时刻刻执著这个阿赖耶识为自我。老实说起来阿赖耶识,就是你的生命、好象你的命根子一样。时时刻刻有另外一个识——第七识,它执著这个阿赖耶识,能执藏这个作用,拿这个当成我。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就是取识。就是现在所谓“不要光抓物质文明,还要抓精神文明”,这个抓,抓取很重要,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头,这个抓,也占着很大的地位。抓什么呢?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暴字它加了三点水,有些地方没有加,不加好一点,是暴,有急流的意思,很猛烈地冲击。
为什么每个人天天执著阿赖耶识,却不知道它呢?就是因为“甚深细”,因为这个阿赖耶识不好认识。现行的心法已经很难分析,何况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更微细。一般来说,阿赖耶识必须在你登地以后,就是证真如以后,你才能认识。或者你在地前,根据圣教可以想象阿赖耶识。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为什么以前的先觉,为什么不早点提出来阿赖耶识的问题?这在《解深密经》中答案是这样:“我于凡愚不开演”,要开演的话,凡夫错解,下意识对我的执著变成明显意识的,有了我执的根据,岂不是更麻烦了?这是先见之明。提出阿赖耶识,一般凡愚说,你说的对,真正有阿赖耶识,就是我;有些佛教徒说,佛讲无我,这阿赖耶识是我,非批不可,所以对于凡愚,还是先不说好。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为什么阿赖耶识识又叫做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就叫做“取”,刚才说的抓取,这个抓取在动物里很普遍。我们的五蕴里头本来没有取,因为有取所以叫五取蕴。
为什么要把这个阿赖耶识叫做阿陀那识呢?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答:这个阿陀那是执受的意思,是取的意思。前头阿赖耶识是藏的意思。这个取,很关重要。“执受一切有色根故”,我们这个前五识,都是有色根。所谓根就是器官的意思,这些要没有阿陀那识来执受的话,它就没有器官的作用。这执受可以变一种说法,就是所有器官要没有阿赖耶识时时刻刻来摄持,它就没有功用。
另外,“摄受藏隐共同安危”,解释这执受的意思,这阿赖耶识变现根,随时它都在那儿跟你共同存在、共同安危,你受到迫害的时候,它也跟着你受害,你舒服的时候,眼睛看得很清楚的时候,它也很快活。
这活的物质也很奇怪,自己显现的东西,同时自己来执受,自己执取的,也就是阿陀那识。所以这个器官不能看作是个纯粹的物质的东西,没有执受,它不起作用。根器不只是有色,它是有色对无色的物质。刚才咱们说的第七识,它也有根,是第八识,第六识它也有根,第六识不象我们说的,以脑子或心脏为根,它的根就是第七识,第八识的根也是第七识。以识为根是无色根。
第六意识的根,是不是就是脑子、脑海呢,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所以现在一定拿物质来解释精神,能不能完全解释通?所以现在都是离开心法讲生命科学。
心有特别的性质,跟色法不一样,你非要强迫心要跟物质一样,色法能够讲通的事情,心法才能讲通,这样子把心搁在什么地方了?承认不承认它存在?你自己评判物质问题、评判真假的时候,能评判还是一个“能认识”,可你又非认为这个能认识必须以物质为基础,没物质它不能存在,是不是这样子?心的活动必须拿物质的活动来表示不可,你说这把心搁在什么地位?是怎么个看法?
我们不说它本体论是唯心、唯物论,就说这现象,心的现象你不能不承认,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现在所谓科学讲,思想的东西能看出来吗?拿出来我们看看才真实。可能断定真实的是什么呢?能作评判员的是什么?能作最后决定的是什么?他不知道,觉得那最后决定还是物质,还是没有精神存在的必要。精神和物质我们先不说哪个是真实,现在就说,一个活的动物跟尸体有没有分别?分别在哪?所以藏识讲完了又讲取识,心跟色法不一样,执受一切有色。
所以阿赖耶识是藏的作用,阿陀那识是取的作用。这“藏”好象是有点儿被动,“取”好象有点儿能动。
“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
为什么这么说,这有色诸根,由此执受,由这阿陀那识执受,跟它共同安危,它能摄受它、藏隐它,你受委屈我也受委屈,你快活我也快活,由此执受无有失坏。人死了以后的尸首很快就烂了臭了,很快变质了,活着这几十年也不变质,也不找大块冰来冰,老在那儿转动,新陈代谢,吃饭完了消化,消化完了排泄,整个的运转,出汗、分泌,新陈代谢,它成了一个机械,比普通的机械还机械,是活动的机械,所以这个机械不一样。
“尽寿随转”,尽这一期生死,可你到死了以后,那就得拿冰块儿冰,要不然就臭了,颜色也变了,所以证明它是有执受的。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对生命,佛教说法是相续,你这个身体就是相续。这个正结生就是前头跟后头连结生起时,也就是前生后世之间。“取彼生故”,这个生就是生命、生机,就是父母精子跟卵子结合的时候取彼生,取这个另外的一期生死。那么,在中国就是看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佛教里分析,就是结生相续的时候,我们中有身到生有身,这个结续的当口,精子和卵子的和合要有一个阿陀那识来执受。父母未生前是什么状态?这个可以解答,这是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这个状态实际上就是种子,所以“取彼生故,执受自体”。要是没有这个执受自体它就不能发生发展。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第四讲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
阿赖耶识识名字很多,也称作“心” ,心、意、识也是佛对八识的一种分法,心指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意识等前六识。第七识和第六识都可以叫意识,梵文和藏文写法也都一样,可是解释方法不一样,第…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