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识是持业释,意即识,第六识是依主释,意之识,玄奘法师翻译时为了区分,把第七识音译作末那识,第六识意译为意识。
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
这其中,末那识有两种义,首先是“等无间义”,就是它不间歇,依前识灭,后识得生,中间没有间断。前头的识先灭,必须让路,把地方腾出来,后头的识才能生起。再一个是“思量义”,思量我故,我们的末那识时刻执着阿赖耶识为我,不管在干什么,老有这种错误认识,见不到真实,有障覆,这就是染污意的主要意思。这个我执是一切烦恼染污的根本,所以是“杂染所依”,这个第二种义很特别,这是我们这个小天地,或者我们的前六识,整个都受第七识的染污。也就是所有的有为法之所以能够叫做有漏、杂染,都跟自己的第七识有关系,就因为第七识有这四种烦恼。
这四烦恼中,萨迦耶见也叫身见,就是执着自身是我,萨迦耶的意思藏文是坏聚,我们倍加珍视的身体不过是一些会变坏的东西聚合而成。
“识复由彼第一依生”,在咱们这个前六识里头,每一个识,都是由前头的第一种义为依止而生,就是等无间义,前头不灭,后头生不起来,必须有这个条件。
“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杂染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第七识,前头的第一依,前灭后生,第一种义是原因。第二就是第七识的四种烦恼,形成“杂染”。“了别境义”就是指的心意识三者中的识。即前六识。了还不是细分别,是整个,比如色法,就是整个了解这个色境,跟“分别”有点不同。“了别境”之识不但受“两种义”的影响,它本身又是是“了别境”。世亲的论释里讲能取境,识是能取,特别这前六识,对自己范围的境界,把守得很清楚,领域很分明,眼睛看的就是色,耳朵听的就是声。第六识跟前五识有个并行,你眼睛缘色我也缘色,但是意识缘的领域是很宽广的,无所不缘,它缘的对象有时离开前五识的对象。
“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思量,在藏文里有我字,“思量我义故,意成二种”。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
你怎么知道有染污?
“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是按理论来判定,这还是批判的性质,怎么才是有,怎么才是没有。第一个讲的是“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首先我们要承认不共无明,我们说这个无明是祸根,之所以我们小天地里头能够受染污,就因为有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或者无智,是智慧所对治的。
普通有相应无明、不共无明。我们普通的是相应,相应的无明跟无知、跟我们所有的烦恼都相应,在一起作恶,在一起起作用,这是相应。另外一种叫不共无明,这个大家大概很少听到,不共无明就是不跟旁的相应,只跟第七识相应,因为这种无明恒时不断,所以不能与前六识相应,否则前六识一断岂不是我们就没有这种我见而解脱了。这第七识的四烦恼中第四种无明就是不共无明,这个不共无明非常厉害,它跟你同时生起同时灭,使你染污。所以要你不承认有第七识,这个不共无明心所就没有心王了,没有所依了,那就成了过失了。这是第一种证明第七识是有的。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这五同法就是指的第六识与前五识有所同的法。前五识它有五种有色根,第六识,也应该有根,“亦不得有,成过失故”,第六识要是没有第七识作根的话,就不跟前五识一样有俱有根了,这也成过失。
“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前五识我们都很容易知道,它都有一个器官,有眼根、耳根,这都是俱有依——同时生起的所依,这个所依都是增上的。佛教里说的四缘,因果律它分了四种,俱有根也可以说是俱生依,眼依有色的根作为同时生起的所依,耳呢也有生起的所依,所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这就是同法。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什么叫训释词?就是有点象现在的定义的意思,查字典解释词的意义,定义。指的是“思量”,解释什么是“义”。义,思量的意思、思量我的意思,这是下定义。要是没有第七识的话,这训释词亦不得有,没有思量的意思,没有思量我的这个识。没有这个第七识,“成过失故”,这是又一种理由。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无想定在第四静虑里有一个无想天,无想无受,是外道的一种禅,未断第七识,里头时时刻刻有我见,我见所生起的我慢、我爱也不灭。我们必须超出三界九地之外,破了我才能达到灭尽定,灭尽定是圣者的一种定,兼灭第七识染污意。所以这个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差别应该注意,第七识灭不灭很关重要。一般灭第七识很难,假设是不灭的话,那等于无想定。所以,无想定跟灭尽定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且这两个定是外道跟我们的内外之分的。要是没有第七识的话,这两种定就没法儿区分,就成过失了。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这是个倒装句,应该是这样子的:“于中若无我执我慢,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把我执我慢搁在前头。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
一切的时候,我执的现行“现可得故”。这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头,无论心里平静的时候,或者心里好象没有什么烦恼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我执还是现行,都在那儿捣乱。这也有点倒装的意思。这一切时指的“善不善无记心中”。这是个问题,因为这“一切时”包括善、包括无记。你做不善的事时,有我执是应该的、是相应,但是这善跟无记的时候,也有我执现行,这时候按说不应该有烦恼,就是因为第七识。我们在念佛时、坐禅时,好象是善了,而这里也是有漏的,为什么是有漏呢?不是相应的无明,是不共的无明,是不共的无明所生起的我见我执,时时刻刻在那儿起作用。
“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
要不是这样子,只有不善心与我见能够相应的,那么,“非善无记”,善无记里头就应该没有我执现行。
“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这就是下结论了,所以若立一个俱有现行和一个相应的现行,就没有过失了。不同于相应现行,俱有就是同时有,我们这个善法,做善事施舍的时候或者帮助人时候,都有我执,而做好事与烦恼是不相应的,所以这时是俱有现行,而不是相应。
底下就是用颂子作总结了: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从这两句话里头分析上面,“离染意,无有二”,而“三成相违”。这两句颂子就是解释上面的,是倒着讲前头几句话的意思,要没有染污意的话,就没有二,就是前头两种“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而三呢也成相违,就是底下:“①训词②二定别,无皆成过失,③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要没有这个染污意的话,这个我执能恒时随逐以及遍存在于所有种心就都不可能,因为有染污意,这我执就恒随逐我,一切时候老有。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要没有染污意的话,,我执就不是一切处都有。
底下说“真意心当生,常能为障碍”。这个很厉害,我们本来可以认识真理、真如,这个认识真理的心本来可以生起,但是,就因为它“常能为障碍”,所以你想认识真实必须想法解决障碍问题。
“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一切时分都有它的事儿,我们有这么个伴侣,如影随形,这是不共无明,不是相应无明,所以这个黑暗的世界很难叫它天亮。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事物有三种性,善、恶、无记,无记就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无记有两种,一种有覆的、有障碍的,一种无覆。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这个第七识里头的四种烦恼,因为是染污、能障碍,所以是有覆的无记性,为什么不是恶性呢?因为它行相非常微細,是恶的根源,却不能直接說它是惡。
“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它所具有的烦恼——色缠与无色缠,都是有覆无记性的。第七识跟它们一样。
“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为什么这色无色缠的烦恼不是恶,而是有覆无记?因为是奢摩他所摄藏的,奢摩他就是止,因为定心的影响,所以它是无记的。
“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它不是很强烈的,是微细的,所以我们也很难察觉,是微细随逐。
普通我们说修行的人用种种方法修行,但要是他不对治我见我慢,不想法转依第七识、转识成智,行不行呢?有时候我们觉得修行的差不多了,实际上是不是旁边还老陪伴着的第七识末那识呢?不但这个,你不了解这个第七识的存在,那更是大问题,什么是第七识,你根本不知道,染污的来源根本不知道,而且抹杀它的存在,你说这危险不危险,这是认贼作父!所以这“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前六识时时刻刻有染污的根源,这染污的根源不一定是不善,它是无记,可是它是有覆无记,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好好把我们内部解剖一下。我们盲修瞎练,说我修行到家了,你还受染污怎么到家?你连你那贼的形象都不理解、不认识,你怎么把它转识成智?
前头讲阿赖耶识的第三个别名——心,里头讲心、意、识,于是把…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