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P7

  ..续本文上一页意的也问题解决了。剩下识,容易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不详细讲了,就是“意”需要说明,所以这里把这意说明以后,就又回到第三种心体的问题,阿赖耶识为什么又叫心?

  “心体第三,如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心体第三”就是指的心、意、识中的第三个,这证明心就是阿赖耶识。离开这阿赖耶识找不着一个称为“心”的东西。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前头的“思量我”的意跟“了别境”的识,都依心体的阿赖耶识,以此为种子才生起的。也就是由这个作因缘,在这个因果关系上它是亲因亲缘。这句话就表示心、意、识三种心体不同,而有一定的关系。

  “何因缘故,亦说名为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为什么把阿赖耶识叫心呢?是由种种法熏习、积累、聚集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天心里所想、所办的事情,都有一个摄藏的地方,这个对我们以后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规定作用。所以心的意思,就是阿赖耶识,无量无边的种子积集在一起。

  这个心呢,是最灵活的,普通我们说心猿意马,一会儿一变,心的作用特别大,可是人不相信自己,心是个什么样子?好象摸不着头脑,反过来拿这个心所创造出的东西——物质来证明它存在。的确,心要变成了我们的认识对象,它已经成了死的东西了,不是心了,不是活东西了。可我们总想把它固定化,不这样我们认识不了。自己能认识的心,自己却不相信它的存在,你说这奇怪不奇怪?

  尤其现在,现在你讲马克思经济学,商品本来是心的物化,劳动力的物化,于是心,这个能认识、最活泼、最能动的东西,你说在它所认识的对象里给它地位不给?它是不是事实?它是不是比物质还物质?物质还有破灭,它的变化还有限呢,这心变化无穷,力量最大。所以这三大里头,心的能量,你好好估计估计,它作恶也非常凶啊,作善事也非常厉害,尤其现在,只要赚钱,办法多的很,所以人的思想很活跃,不可小看,要转向。我们这里头的人假设已经下了决心,发了心,我一定要把这真理发现、推广,那力量也非常大的!

  谈到灵活的问题,现代人讲活泼,说我们的佛教哲学死气沉沉,一点儿活的气息都没有,都是人云亦云。这原典没人愿意看了。所以,佛教哲学也要活起来,我觉得,一个是要学习藏文,汉藏对照,把名词,句子可以活用;一个是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跟实际情况,要结合起来,佛教的因果规律,跟世间的科学有很多的不同,这一品我看可以叫作因果规律批判论,从批判中建立正确的因果规律,这样就慢慢活起来了。

  所以我们研究《摄大乘论》这两品的话,第一是对因果律,我们认清了,第二,对什么是真实?认清了。这对掌握自己的命运,直证真如,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让所学的法,活起来,使我们的佛教哲学活起来,在我们心里活起来,那就是把慈氏学的理论确确实实理解,内化成我们的思维想法,那就是用正闻熏习的办法,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熏习我们的心。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

  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地对于声闻乘讲阿赖耶识?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深细境,在自相方面就是阿赖耶识。第七识一般小乘里头都不大承认,他就承认第一种意,等无间缘的意。因为深细,所以对他们就不谈了。

  “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因为他们不需要了,他就需要证阿罗汉果。

  在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这一切境智实际就是指的一切智的智,是佛智。在一切智处转,就是拿智作认识对象,声闻并不拿智作认识对象,他就是以蕴、处、界这些法作对象,他的结果叫一切智,不叫一切智智,所以阿赖耶识跟他们讲没用,虽然离开阿赖耶识的说法,他们的一切智、他们的遍智还可以成就,仍可以成就解脱。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非为菩萨来讲阿赖耶识不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在一切处的智上头转,也就是他的要求是要成就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要成佛。

  “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第五讲

  上次谈的是为什么菩萨非要讲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智,就是所知依的智,对于能够成为一切智智,就是能够成为佛陀,至关重要。小乘不知道阿赖耶识,也可以成为阿罗汉,也可以解脱烦恼障。而大乘,必须要有阿赖耶识智,才可以证到一切智智。

  所以我们前头讲的主要是寻找原因,我们要寻找到所知依的时候,不但能够知道世界的缘起、宇宙的缘起、三界九地的缘起,并且还可以打破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个大的障碍。所以这个原因的问题很是主要问题。

  怎么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看到阿赖耶识,它虽然成为一切法的生起的因但是呢,它并不象世间找原因那样用一种不平等的原则来找原因,象这个耶稣教和其它的宗教都是信神的,这神呢都是跟一切的现象不平等,按不平等的原则来找,是不是能找到原因呢?

  阿赖耶识就不然了,它必须跟前七识也就是一切杂染的品法,互相为因,互相依存的,不是常一不变或独立存在的东西,它是一切法的原因,可是它是一切法的种子,是一切法所薰习的,要离开一切法的薰习,也就没有这阿赖耶识的源。在佛教哲学里头,找原因,要根据平等的原则。

  不过,根据无性解释《摄大乘论》的话,这里边还有一个遍计所执义的问题也叫于义遍计,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也没法子建立阿赖耶识。“遍计所执”就是周遍地计度和执着,“义”就是我们的对象,就是境界,遍计计所执义,就是遍计所执的境。于义遍计就是于境遍计,所以唯识一定是认为境是不存在的,能认识跟所认识是分离不开的。

  所谓的境呢就是遍计所执义,我们习惯认为非有境依靠不可?存在决定意识?为什么是这样,主要是对色法的认识有问题,因为普通我们都对物质方面有一个习惯的认识,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物质的东西,总觉得现象的后边有一个物质不灭的东西、有个境让我们认识,它独立于我们的认识作用之外。我们一般都相信,这个能认识跟所认识要分开,能认识必须服从所认识,就是能离开能认识之外,有一个所认识的东西,要没有这东西,好象我们就不可能产生认识。可是,这东西存在不存在?这是个大问题。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是一种增益上去的东西,这就等于我们迷信。这个东西在佛教界叫做遍计所执义,也叫我,法我,这法我,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的东西,就如同上帝一样,上帝不依靠旁的,他自己存在、独立存在。为什么我们说唯物论呢,就是背后有一个这样的东西。

  那么这境是我们认识的原因吗?前边已经讲到了,我们承认它,就等于承认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个佛教哲学里头讲,所有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灭,每时每刻它不能停顿不变。只能说它是前后相似相续,相似就表示它非一,相续表示它非异,前后是这样的关系。无论任何事物,它都有一个变坏的过程,不能认为它有哪一个时候能不变、不坏,能打住了。所以事物都存在于不能停顿的变化里,前后没有同一、一致的东西,若认为有外境的话,实际上就是承认有不变的东西,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承认有我。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

  佛在大乘中把阿赖耶识的名字和意义都谈到了,在小乘里头虽然没有真正讲阿赖耶识,但是也谈到了,异门就是不同的名字,虽然不叫阿赖耶识,但它起旁的名字,实际上也是暗指的阿赖耶识。

  密意,就是别有用意的意思。过去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有许多他是秘密说,举个例子,比如佛说色法,实际上就是指的遍计所执色,可是他没明说,于是《解深密经》就是佛把所有过去密意的话都解释了。

  “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这一段,这是一切有部所传的经典,这时候只说到阿赖耶,没说阿赖耶识,这阿赖耶,实际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世间人都爱阿赖耶,所以我们普通人都爱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用现在的话,就像人的生命一样。爱阿赖耶是总标,底下乐、欣、喜,都是分别显示,就是说乐阿赖耶。现在各种解释很多,有的说乐阿赖耶就是指现在,欣阿赖耶指未来,喜阿赖耶指过去,是三时的不同。还有把这个爱阿赖耶、乐阿赖耶……四种分成胎、卵、湿、化,这样分,爱就是胎生,乐就是卵生,欣就是湿生,喜就是化生。

  “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恭敬表示很愿意听,“摄耳”就是在听的时候特别注意。按无性的解释,“恭敬摄耳”就是闻慧,“住求解心”就是思慧,“法随法行”就是修慧。

  “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

  要不是如来出世,这种甚奇希有的正法,能讲阿赖耶识的正法,不会出现在世间。这都是增壹阿含经的话。

  “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在《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也用“阿赖耶”这个异名指代过阿赖耶识。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在大众部的经典中,说如同树木依根,就是说阿赖耶识是根本。

  “化地部中”,也是小乘的一派,

  “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穷生死,就是尽所有的生死,从无始以来一直到解脱为止。“有处有时见色心断”,有的地方、有的时候见到色跟心这些蕴断了,但不是阿赖耶识中种子断了,所以叫穷生死。

  可见,虽然没有真正讲到阿赖耶识,但还是影射到阿赖耶识。

  底下总结一下,“…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生佛(大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