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P7

  ..續本文上一頁意的也問題解決了。剩下識,容易明白是怎麼回事,就不詳細講了,就是“意”需要說明,所以這裏把這意說明以後,就又回到第叁種心體的問題,阿賴耶識爲什麼又叫心?

  “心體第叁,如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

  “心體第叁”就是指的心、意、識中的第叁個,這證明心就是阿賴耶識。離開這阿賴耶識找不著一個稱爲“心”的東西。

  “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爲心體,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

  前頭的“思量我”的意跟“了別境”的識,都依心體的阿賴耶識,以此爲種子才生起的。也就是由這個作因緣,在這個因果關系上它是親因親緣。這句話就表示心、意、識叁種心體不同,而有一定的關系。

  “何因緣故,亦說名爲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爲什麼把阿賴耶識叫心呢?是由種種法熏習、積累、聚集成的。其實我們每個人一天心裏所想、所辦的事情,都有一個攝藏的地方,這個對我們以後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規定作用。所以心的意思,就是阿賴耶識,無量無邊的種子積集在一起。

  這個心呢,是最靈活的,普通我們說心猿意馬,一會兒一變,心的作用特別大,可是人不相信自己,心是個什麼樣子?好象摸不著頭腦,反過來拿這個心所創造出的東西——物質來證明它存在。的確,心要變成了我們的認識對象,它已經成了死的東西了,不是心了,不是活東西了。可我們總想把它固定化,不這樣我們認識不了。自己能認識的心,自己卻不相信它的存在,你說這奇怪不奇怪?

  尤其現在,現在你講馬克思經濟學,商品本來是心的物化,勞動力的物化,于是心,這個能認識、最活潑、最能動的東西,你說在它所認識的對象裏給它地位不給?它是不是事實?它是不是比物質還物質?物質還有破滅,它的變化還有限呢,這心變化無窮,力量最大。所以這叁大裏頭,心的能量,你好好估計估計,它作惡也非常凶啊,作善事也非常厲害,尤其現在,只要賺錢,辦法多的很,所以人的思想很活躍,不可小看,要轉向。我們這裏頭的人假設已經下了決心,發了心,我一定要把這真理發現、推廣,那力量也非常大的!

  談到靈活的問題,現代人講活潑,說我們的佛教哲學死氣沈沈,一點兒活的氣息都沒有,都是人雲亦雲。這原典沒人願意看了。所以,佛教哲學也要活起來,我覺得,一個是要學習藏文,漢藏對照,把名詞,句子可以活用;一個是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跟實際情況,要結合起來,佛教的因果規律,跟世間的科學有很多的不同,這一品我看可以叫作因果規律批判論,從批判中建立正確的因果規律,這樣就慢慢活起來了。

  所以我們研究《攝大乘論》這兩品的話,第一是對因果律,我們認清了,第二,對什麼是真實?認清了。這對掌握自己的命運,直證真如,有很大的意義。我們要讓所學的法,活起來,使我們的佛教哲學活起來,在我們心裏活起來,那就是把慈氏學的理論確確實實理解,內化成我們的思維想法,那就是用正聞熏習的辦法,熏習我們的阿賴耶識,熏習我們的心。

  “複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

  提出這樣的問題,爲什麼不直接了當地對于聲聞乘講阿賴耶識?

  “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深細境,在自相方面就是阿賴耶識。第七識一般小乘裏頭都不大承認,他就承認第一種意,等無間緣的意。因爲深細,所以對他們就不談了。

  “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于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爲說。”

  因爲他們不需要了,他就需要證阿羅漢果。

  在聲聞“不于一切境智處轉”,這一切境智實際就是指的一切智的智,是佛智。在一切智處轉,就是拿智作認識對象,聲聞並不拿智作認識對象,他就是以蘊、處、界這些法作對象,他的結果叫一切智,不叫一切智智,所以阿賴耶識跟他們講沒用,雖然離開阿賴耶識的說法,他們的一切智、他們的遍智還可以成就,仍可以成就解脫。

  “若諸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爲說。”非爲菩薩來講阿賴耶識不可,爲什麼呢?因爲他要在一切處的智上頭轉,也就是他的要求是要成就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要成佛。

  “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第五講

  上次談的是爲什麼菩薩非要講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智,就是所知依的智,對于能夠成爲一切智智,就是能夠成爲佛陀,至關重要。小乘不知道阿賴耶識,也可以成爲阿羅漢,也可以解脫煩惱障。而大乘,必須要有阿賴耶識智,才可以證到一切智智。

  所以我們前頭講的主要是尋找原因,我們要尋找到所知依的時候,不但能夠知道世界的緣起、宇宙的緣起、叁界九地的緣起,並且還可以打破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兩個大的障礙。所以這個原因的問題很是主要問題。

  怎麼能尋找到真正的原因?我們看到阿賴耶識,它雖然成爲一切法的生起的因但是呢,它並不象世間找原因那樣用一種不平等的原則來找原因,象這個耶稣教和其它的宗教都是信神的,這神呢都是跟一切的現象不平等,按不平等的原則來找,是不是能找到原因呢?

  阿賴耶識就不然了,它必須跟前七識也就是一切雜染的品法,互相爲因,互相依存的,不是常一不變或獨立存在的東西,它是一切法的原因,可是它是一切法的種子,是一切法所薰習的,要離開一切法的薰習,也就沒有這阿賴耶識的源。在佛教哲學裏頭,找原因,要根據平等的原則。

  不過,根據無性解釋《攝大乘論》的話,這裏邊還有一個遍計所執義的問題也叫于義遍計,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也沒法子建立阿賴耶識。“遍計所執”就是周遍地計度和執著,“義”就是我們的對象,就是境界,遍計計所執義,就是遍計所執的境。于義遍計就是于境遍計,所以唯識一定是認爲境是不存在的,能認識跟所認識是分離不開的。

  所謂的境呢就是遍計所執義,我們習慣認爲非有境依靠不可?存在決定意識?爲什麼是這樣,主要是對色法的認識有問題,因爲普通我們都對物質方面有一個習慣的認識,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物質的東西,總覺得現象的後邊有一個物質不滅的東西、有個境讓我們認識,它獨立于我們的認識作用之外。我們一般都相信,這個能認識跟所認識要分開,能認識必須服從所認識,就是能離開能認識之外,有一個所認識的東西,要沒有這東西,好象我們就不可能産生認識。可是,這東西存在不存在?這是個大問題。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是一種增益上去的東西,這就等于我們迷信。這個東西在佛教界叫做遍計所執義,也叫我,法我,這法我,它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常一不變的東西,就如同上帝一樣,上帝不依靠旁的,他自己存在、獨立存在。爲什麼我們說唯物論呢,就是背後有一個這樣的東西。

  那麼這境是我們認識的原因嗎?前邊已經講到了,我們承認它,就等于承認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常一不變的東西。這個佛教哲學裏頭講,所有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滅,每時每刻它不能停頓不變。只能說它是前後相似相續,相似就表示它非一,相續表示它非異,前後是這樣的關系。無論任何事物,它都有一個變壞的過程,不能認爲它有哪一個時候能不變、不壞,能打住了。所以事物都存在于不能停頓的變化裏,前後沒有同一、一致的東西,若認爲有外境的話,實際上就是承認有不變的東西,有獨立存在的東西,也就是承認有我。

  “複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

  佛在大乘中把阿賴耶識的名字和意義都談到了,在小乘裏頭雖然沒有真正講阿賴耶識,但是也談到了,異門就是不同的名字,雖然不叫阿賴耶識,但它起旁的名字,實際上也是暗指的阿賴耶識。

  密意,就是別有用意的意思。過去釋迦牟尼說法的時候,有許多他是秘密說,舉個例子,比如佛說色法,實際上就是指的遍計所執色,可是他沒明說,于是《解深密經》就是佛把所有過去密意的話都解釋了。

  “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這一段,這是一切有部所傳的經典,這時候只說到阿賴耶,沒說阿賴耶識,這阿賴耶,實際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世間人都愛阿賴耶,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愛自己的生命,阿賴耶識,用現在的話,就像人的生命一樣。愛阿賴耶是總標,底下樂、欣、喜,都是分別顯示,就是說樂阿賴耶。現在各種解釋很多,有的說樂阿賴耶就是指現在,欣阿賴耶指未來,喜阿賴耶指過去,是叁時的不同。還有把這個愛阿賴耶、樂阿賴耶……四種分成胎、卵、濕、化,這樣分,愛就是胎生,樂就是卵生,欣就是濕生,喜就是化生。

  “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

  恭敬表示很願意聽,“攝耳”就是在聽的時候特別注意。按無性的解釋,“恭敬攝耳”就是聞慧,“住求解心”就是思慧,“法隨法行”就是修慧。

  “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

  要不是如來出世,這種甚奇希有的正法,能講阿賴耶識的正法,不會出現在世間。這都是增壹阿含經的話。

  “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

  在《如來出現四德經》中也用“阿賴耶”這個異名指代過阿賴耶識。

  “于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在大衆部的經典中,說如同樹木依根,就是說阿賴耶識是根本。

  “化地部中”,也是小乘的一派,

  “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窮生死,就是盡所有的生死,從無始以來一直到解脫爲止。“有處有時見色心斷”,有的地方、有的時候見到色跟心這些蘊斷了,但不是阿賴耶識中種子斷了,所以叫窮生死。

  可見,雖然沒有真正講到阿賴耶識,但還是影射到阿賴耶識。

  底下總結一下,“…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生佛(大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