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
这个阿赖耶识的所知依有这样的许多体性,阿陀那识、心、阿赖耶、根本识、穷生死蕴等等。
“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这个大王路就是我们现在的公路,什么人都要走的这样的路,这是把前头的许多不同的名字来总结一下,总结阿赖耶识成为大王路。虽然名字上没提阿赖耶识,但只要讲宇宙的缘起,都必须影射这东西。
据我个人看,儒家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未发的状态,还有叫“於(读wū,叹词)穆不已”,还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老子的书里头也讲“惚兮恍矣,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模糊的浑沌的状态。有好多,虽然他没有讲到阿赖耶识,也好象在这儿影射阿赖耶识,影射种子,因为它能生,但是它又看不见,摸不着,这些中国哲学都好象摸象一样,模模糊糊摸着了一点儿门儿。可惜唯识学到中国不久,人们就把阿赖耶识当成本体了,认为它不是一种报,不是一种异熟识,而是跟真如一样,把它拉成既是宇宙缘起又是本体。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佛教讲宇宙的缘起和本体一定是两回事,缘起是阿赖耶识,是生灭的,而本体是空性、真如,是不生不灭的。
对前头所讲的,要纠正一些不同、不正确的看法。
“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这是纠正第一种不正确看法,心、意、识,就是佛说的这三种,他认为“义一、文异”,所指的都是一个意思,只是能诠的不同。“是义不成”,因为什么不对呢?“意、识两义差别可得”,既然这个意跟识两个义“差别可得”,“意”是思量的意思,“识”是了别的意思,并且有具体所指,所以说“义一文异”是不对的。
“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
有人说前头一切有部提到“众生爱阿赖耶”等等那段话,阿赖耶指的是五取蕴,不是指的阿赖耶识。在这儿还没有驳斥,底下要说明。
“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
“贪俱乐受”,这个具有舒服感受的贪,他认为这个是阿赖耶。
“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
萨迦耶见就是我见,似乎我见谁都爱。底下就开始驳了,
“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阿赖耶,故作此执。”
由于他们教法上及自己证悟上有局限,愚于藏识,不了解藏识是怎么回事情,所以把旁的东西当作阿赖耶。
“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
安立就是立一个名字,把阿赖耶识这个名字安立在他们所说的我见等等上,“亦不相应”,也不合理。
“若不愚者,取阿赖耶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
必须你要“不愚”,阿赖耶这个名字要安立在阿赖耶识上,这个安立则为最胜。
“云何最胜?”
为什么是最好呢?他底下就一一的驳斥安立在旁的上面不合适,佛既然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那么就考察一下,他们的这些安立是不是符合。
“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
如果五取蕴是阿赖耶,要是生在恶趣中,“一向苦处”,一直都是苦受,对这样一个最可厌逆的世界,这里的众生是一向不起爱乐的,所以你要说阿赖耶是五取蕴的话,那在恶趣里头就不成立,不应道理。恶趣众生恨不得赶紧离开这样的五蕴世界,怎么会爱呢?
“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要说贪俱乐受,这乐受在第四静虑以上没有,第四静虑就是第四禅,只有舍受没有乐受。我们这个欲界乐受觉得是了不起的事情,要追求,现在很时兴享乐主义。可是到第四静虑,就根本看不起乐受,那个舍受比乐受还要高一层,好象“淡泊以明志”那个淡泊的味道,比狂欢的味道要强。到无色界时候,更是看不起乐受,连舍受都看不起了。所以,贪俱乐受在第四静虑已经不吃香了。“无有具彼有情”,那里根本就没有具有乐受的众生,“常有厌逆”,对这个乐受,他都厌逆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有人拿萨迦耶见认为就是阿赖耶,这阿赖耶,实际上是一般所找的那个生命,真是象现在所谓的命根子似的,可是又跟一般所谓生命的意义有很多不同。这个阿赖耶识本来是第七识里头的我见所执著的东西,第七识一定拿第八识作我,这是一个自然的关系,这也就是我见,也就是萨迦耶见。可是这个我见,并不是阿赖耶,而是能执著的,是见,这个见认为阿赖耶识就是我。
第七识执著的这个我呢,并不存在。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的、流转的、前后很密切的,它不是我。我是什么意思?是独立存在,它不依靠旁的,这阿赖耶识倒是可爱,好象是一切法的根源。可是阿赖耶识必须有依靠,前头我们讲了,它跟前七识互相依存,离不开的,互为因缘。它不能独立存在,也不是常一不变的,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所以你拿它当我,好象是我,但不是我。
所以,萨迦耶见它是一种能执著的,阿赖耶识是被执著的,但是能执著和被执著是不是相合呢?不相合。它找错了,实际上是这么个问题。人总是要求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绝对的东西,可是在有为法里你抓不住这个东西,你抓住的还是相似相续、生灭不停的。就是你所认为的我实际上不存在,一点儿影子都没有的。所以我们执著的遍计所执性,都是望风捕影,没有真实存在,是抓住一个相似的。
科学里也是拿这个我见作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可在佛教哲学里,把我看成个坏事情,是我们得到自由的阻碍,是我们老是生活不能安定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正法里头信解无我者,对我见“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拿它当阿赖耶识也不合适,信解无我的人呢,应该还有时候爱阿赖耶识才对。
“阿赖耶识内我性摄。”前头我们也讲了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内我,
“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彼恒于我爱随缚未尝求离。”
恶趣再苦,也不希望这个所执着的我破灭,也就是第七识的我爱还在起作用,还在执着阿赖耶识为我。
“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阿赖耶识我爱随缚。”
虽然修到了四禅,已经厌患了贪俱乐受,而我爱还在。还是把阿赖耶识当作自体,当作内我来执着。
“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虽然信解了佛法,知道了我见是不正确的,但是并没有立刻断除这个我见,还是在执着阿赖耶识。所以,只有阿赖耶识符合佛说的“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中的“阿赖耶,只有这样安立,才是最正确的。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
前头我们讲阿赖耶的异名,底下就是谈阿赖耶识的体相。
为什么佛教里老说“安立”呢?安立是个名字,是个假安立的意思。因为自相是不能拿名言说的,为方便故用名言表示。用名言表示的东西往往好象是有一个独立的体态,有一个长久存在的不变的体态,而这种体态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假安立,这个名字没有它真实的所对、所诠的东西,实际上是这样的。
“相”在藏文里头分为“能相”和“所相”,这里指的是“能相”。“能相”有一点象体,象它自己,就是本身是怎么一回事。“所相”是人给规划的一个相,往往与事物本来面目不相符合,带有执着的影子。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佛教里常常讲自相跟共相。自相,即自能相,就是自己独有的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薰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这个提法跟前头解释阿赖耶识名字有相近的地方。那时候讲它的名字,就是摄藏,也叫藏识,现在解释相,自体相,它依靠一切杂染品法。染跟烦恼有关系,尤其跟爱、跟取有关系。一切杂染品法呢,也管它叫前七识。因为杂染品法包括了世界上显现的所有东西。五蕴,叫五取蕴,加了个取,那么其它的处、界,也可以加上取,跟取合和起来。就是杂染品法了。
我们看自然界好象跟人一点儿没关系,其实呢,没有跟人没关系的东西,也就是在我们认识的世界里头,没有不杂染的东西,没有清净的东西。所以现在所谓环境污染,是外污染,对人的思想上的污染,是内污染。要在佛教哲学来讲,实际上我们这个天地里头,我们这个宇宙里头,每个人的环境里头实际上都是污染的。
这个阿赖耶识很奇怪,一切杂染品法的现行,有这么一个被储藏的地方,种子就好象是暗下来了,不是明显的,那就是阿赖耶识吸收了,摄藏了,阿赖耶识跟这一切法,密不可分,俱生俱灭,非一非异,又不是一体,又是一体,这叫“摄持种子相应”,这个相应一方面它是从现行里来,然后到现行里去。结果通过它以后,一切法都生起,它的功能很奇怪,是不是?那么必须要打破我见、常见,有我见、常见,就认识不了真实的原因和结果,就不能认识什么叫阿赖耶识。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阿赖耶识,每时每刻,现前为因,能给所有的现行的东西现前为因,给我们的一切时时刻刻作原因。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薰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你说这阿赖耶识它能生起旁的,摄持种子生起其它杂染品法或者前七识,那么它是怎么生…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