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的呢?得依靠我们现行的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杂染品法薰习成为种子,阿赖耶识它依靠这个来过活,才能相续而生。
前边是现前为因,现在是相续而生,这就是因果关系。阿赖耶识不是不平等因,是最平等的,跟杂染品法是平等的,你依靠我,我也依靠你。所以这个因果关系,大家一定把它弄清楚,主要是要反对不平等,打倒不平等,要革命就是,一切权力,一切资本,都不能不平等,不平等就要打倒。这是讲它这个阿赖耶识的相。
第六讲
“复次何等名为薰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
这个“薰习”是个名词,有时也叫习气,指种子。它是一个能诠,它所表诠的意义是什么?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我们日常的学习、日常的修行、锻炼这些东西都有薰习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这儿听讲,我也受薰,你们也受薰。这薰习必须有个能熏的东西,就是这个杂染品法,“依彼法俱生俱灭”,就是阿赖耶识种子依靠杂染品法,与之俱生俱灭,于是乎,“此中有能生彼因性”,在阿赖耶识里头的这些习气,就成了生起杂染品法的因。“是谓所诠”,所谓薰习就是这个意思,在一块,一起生活,然后又能使得你生起来,这就是习气。
底下举例,
“如苣藤中有花薰习,苣与花俱生俱灭,是诸苣藤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用一种大家共同承认的例子,来解释大家不容易了解的意思。 苣藤据说叫做胡麻,印度有用香油涂身的風俗,香油的制法,先将香花和苣藤埋入土中,然后取苣藤压油;胡麻的本身原沒有花香, 但经过香花的熏習,出的油,就有花的香味了。這比喻中,花是能熏,苣藤是所熏,花香熏了苣藤,于是苣藤便能生起花的香味,成为这香味的因。 举个更容易了解的一个例子,跟咱们茉莉花熏茶一样的,在茶叶里放茉莉花,时间稍微久一点儿,于是茶就有茉莉花的香味了。
这是一个比喻,就是叫我们容易明白。实际上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跟我们前七识,比花跟茶的关系还要密切的多。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薰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又举了个例子,普通人常有的贪的习气,现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的烦恼习气,就因为跟这个贪等杂染法,贪、嗔、痴都包括在内,跟这些俱生俱灭,于是这心就带彼生因而生,成为再起贪的原因了。
“或多闻者,多闻薰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薰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佛教里头讲多闻,就是广学多闻,还要“依闻作意”,根据听授的道理来思维,这就是一个受薰过程,闻法薰成了多闻习气,这些法将来还能想起来,这习气就是法记忆之因。由这个多闻薰习能把先前所闻的法保持延续下来,所以叫作持法者。
“阿赖耶识薰习道理,当知亦尔。”
阿赖耶识薰习的过程,就好象前面举的几个例子这样。种子与现行在一块俱生俱灭,这种子又是现行生起的因。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別异住,为无別异?非彼种子有別实物於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种子识。”
这杂染品法种子对于阿赖耶识来说,是另外有个自体呢?还是就是一回事?事实上,这种子与阿赖耶识是非一非异的,说“一”“异”都不对。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有能生起现行的这种功能,这些功能的各个不同差别,就是各个种子,所以阿赖耶识又叫一切种子识,它与种子是非一非异的,它们之间就好像是自性和差别的关系。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
宇宙一切的现象跟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就是互为因果。
“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怎么能够看出来呢?这还是拿大家共同了解的事情、共同承认的事情来作比喻:
这个灯有两部分,一个就是火焰,就是灯的火苗儿,再就是灯芯——焰炷,火苗跟灯芯生起烧来,“同时更互”,生烧的时候,火苗离不开灯芯,灯芯离不开火苗。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一支筷子立不起来,一把筷子就立起来了,现在的说法就是团结就是力量,能够立起来,这根儿离不开那根儿,那根儿离不开这根儿,要离开了谁也站不起来,要懂得这个道理,人就团结起来了。这就是表示阿赖耶识跟宇宙的一切现象互相离不开,是呼应的,现行薰种子,种子生现行,这跟一把筷子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世间任何讲因果的,他一定想法子讲他的因是万能的。这种找因的方法是不是能找到?是不是就把这因给断送了?是一种无因论。同时不倒,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一样,同时不倒,离开谁,都得倒。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
是互相的一个道理,所以这就看出来了,所有的法都平等的,不能独立存在的。
“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
因果是同时的。它讲的是真因真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个豆跟原来那个豆,虽然是很相似的,但是它还有差别。而这一切法通过阿赖耶识的受熏、再现,这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相似相续的程度就更高了。
“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这是总结,要安立真因真缘,亲因亲缘,离开阿赖耶识,就再没有别的事物了。
底下又提出问题:
“云何薰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阿赖耶识所生起的一切法,它有异有杂,而原来的阿赖耶识却无异无杂,是模糊、朦胧、恍惚状态,它怎么能生起这很显露的各种差别、形形色色呢?这儿也举了例子: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杂色绞络文像显现。”
这个缬具的缬所缬衣,我们只能是意解,没见过这东西,也许有人见过。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原来这衣上没有花纹,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个花纹呢,用不同的丝线、绳缕,用不同的方法织起来,排列成纹路,但在这个时候并没有颜色的分别,只有形色的不同,没有显色的。等到用染器一染,于是乎,就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颜色来。
这阿赖耶识呢,也是这样子。本来是混沌、恍惚的样子,为什么一下子很显现?要按阿赖耶识跟种子的体态,我们没法子捉摸。儒家讲“无声无臭”,或者是“喜怒未发”,那么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我们没法子用眼睛看出来。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原来在受熏时候,并没有异杂的现象,现前的果生起的时候,就如同所缬的衣从染器里拿出来一样,显出了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缘起就是因果,就是前头所说的,阿赖耶识跟染品的一切法,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这种缘起法,说的好象很轻易,而在大乘里讲这个缘起,是极细甚深,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寻找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来不是简单的事情。
一般人寻找原因,喜欢“万法归一”,非归到那一个地方去,你说这是平等吗?它不平等,这个因是不是还有原因?没原因了?到这为止?阿赖耶识并不是这样的,要拿阿赖耶识当最后一个原因的话那就错了。它是由一切万法生起来,然后它作为一个媒介,然后再往下传,它没有归一的问题。所以这种缘起法,一般人,不但找不着,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找到了也不大相信,不过瘾,反而又把阿赖耶识当成最后的,是本体、是万物发生之源、唯有它是最真实的,你说这世间哲学,无明啊!糊涂!真正糊涂!昏愦糊涂!可是我们不自觉,你说奇怪不奇怪?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这个分别自性缘起使一切法它自己的相貌能够显现,分别有显现的意思,实际上就是种子生现行。这种缘起,就是名言种子的问题,所谓名言种子就是执著所取、能取分别的种子,
这个分别呢,在无性释里,就是能使一切法的差别显现出来,差别出来。差别、分别、显现,这些意思都有相通,就是能使差别成为差别。
第二种是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个分别跟前头的分别一样,它不是一个名词,是动词,就是使差别成为差别。爱非爱缘起就是我们喜欢的环境和不喜欢的环境,是怎么造成的呢?主要是造业,造善业跟恶业。
前头的分别自性是个直线,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显现;而这个爱非爱缘起,实际上有一点曲折性在内,这善恶行为的结果,叫异熟果,都要经过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来的。异熟叫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就是时间不同才能成熟,要通过一个过程,不是你想有个结果当下就有。异类而熟,就是你犯恶性的事情,杀、盗、淫、妄,好象是痛快一时,杀了人或骗完钱,他觉得目的达到了,好象很得意,然而受报的结果就很不得意,非爱结果。善行为来说,你很努力艰苦奋斗,好象很费劲,一般人觉得你太傻、太呆,但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就得到好的结果、可爱的结果。
所以,一种是直线,一种是曲线。曲线性里头也有的时候是增上缘的问题,不光是因缘的问题。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起故。”
无性的解释里就谈到了执著所取、能取分别,就是造成将来自性能差别出来的原因。我们现在之所以一定要抓住客观、主观不放,这原因就是我们执著这两种分别,由这执著生成阿赖耶识种子,依止阿赖耶识,我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诸法也就能生起、显现出来,这是分别自性的关系。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造成我们不能认识真实。我们找出这个原因来,就是执著,执著这两种分别。这就是我们要生死轮回、恶性…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