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是佛教经典,佛弟子认为是真理,是准则;无神论者看来,是迷信,是鸦片。由认识不同,所见各异,说明各人所缘境界是自心所现。

  四、从实践体验唯识

  唯识学又称瑜伽学,根本论典称为《瑜伽师地论》。瑜伽,汉泽相应,是智与境、行与理的契合。瑜伽师,是三乘行者由闻思次第修习如是瑜伽,随分满足,辗转调化诸众生者之称。因此,印度的瑜伽师也就是中国所说的禅师,《瑜伽师地论》则是三乘瑜伽师修行所依的论典。

  唯识学之所以又称瑜伽学,主要因为诸法唯识理论的建立,不但出自如来亲口宣说的经典,更来自瑜伽师的亲身体验。正如《阿毗达磨大乘经》所说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萨,即八地以上菩萨能随其增上胜解力,使诸境显现,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变火为水,变水为火,随心所想,所变皆成;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随其所观,苦、空、无常、青、白、赤、黄、不净、清净都能显现;三、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境相都不显现,由此说明外境不实,唯心所变。《摄大乘论》在论证唯心无境时引用偈颂以说明类似的道理。如《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说:“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是说外界不实,于同一处,染者见染,净者见净。同论又引颂说:“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瑜伽师随着种种不同胜解,显现种种不同境像,从实践经验中体验到诸法唯识,这是促成唯识理论建立的主要原因。

  五、从业力说明唯识

  外境虽然不实,但在业力相似的人类看来,是大致相同的。如果依业力不同的各类有情所见,则大相径庭了。在唯识家的经论中,往往引用此例作为唯识无境的论证。如《摄大乘论·增上慧分》:“鬼、傍生、人、天,各随类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此颂古人称为一心应四境,是说在同一处所,我们所见的江河流水,在具足福报的天人看来,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业深重的饿鬼看来,是一团猛烈的火球或一汪秽浊的脓血;在傍生界的鱼虾见了,则是安身立命的水晶宫殿。这就说明客观上没有独立境界。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随业识变现的,故各类有情所见不同。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有类似说明。论中说:人睡在潮湿地方就会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在大树上会惊惧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的生活习惯,究竟谁最合理?世人认为西施极其美丽,但鱼见了要沉入水底,鸟见了要飞向高空,麋鹿见了要急速奔跑,美色标准究竟如何确定呢?业力不同,所见各异,足见境随心变。

  六、从譬喻显示唯识

  唯识无境的道理,不但在理论、实践方面可以论证,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验到,因为任何人都要做梦。

  人们都知道梦境不实,可对于进入梦乡的人,却会将之当做真实境界。譬如有人在梦中去春游,迎着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听着小鸟欢叫,踏在郁郁青青的草坪上,一路心旷神怡,醒来时依然充满喜悦;而梦到战争场面,听到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人马的嘶叫,甚至敌人迎面扑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被惊吓,觉醒后犹惶惶不安。不实的梦境,在梦中却是那样逼真,醒后才知虚幻不实。可以推知,我们现在所缘的一切境界也和梦境一样,唯心所现。

  难曰:梦中人固然不知梦境虚幻,待觉醒后才知。那我们处在觉醒时,为何不知现前境界不实呢?

  答曰:我们现在处在无明大梦中,无始以来从未醒悟,对所见一切都错误地执为实有。若从无明梦中醒来,证得无分别智时,自然知道外境虚假。正像人在梦中不知梦境虚幻,同样,众生处在无明大梦,不知外境不实,一旦通达无分别智,才知外境不实。

  七、释难以成立唯识

  唯识理论的成立,在小乘学者或世俗外道看来,不但同现实违背,就佛教自身的教义去看,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纷纷提出疑难,攻击唯识无境的思想。论主为回答这些问题,撰写了《唯识二十颂》。此外,《成唯识论》卷七也将外人疑问归纳为九难,释九难以成唯识。现综合二论,叙述大意如下。

  1.难云:如果心外无境,现见世间事物处所一定,时间一定,众多有情同见一境,又该怎么理解呢?

  答云:唯识所变之理非如幻师魔术,说变就变,说有就有,必待名言种为因,共不共种为缘,因缘和合,方能显现,所以唯识之境有处、有时、共见一事,作用得成,并以二喻显示。以梦喻释三难:境随心变亦有处、有时、有作用,如梦境。梦中所缘境界也有一定的时间、处所,如遇恐怖境相也能产生惊吓作用。可知所缘境界虽然定处、定时、有作用,也是识所变现的。用饿鬼、脓河喻释三难:脓河是不实的,然在共业所感的饿鬼却同见脓河,故知外境虽然不实,不妨所见相同。

  2.难云:如果唯识无境,为什么经教说有色等十处呢?

  答云:世尊设教有密意说和显了说,十色处是密意说。如来为使声闻人悟入生无我,乃于五识之能生种子及所变相分,施设内五处和外五处,这十处实际也不离识。又因心外无实色,如来复说唯识教,希望有情由此而悟入法无我。

  3.难云:色等外境是极微所成,现量证知,怎能说没有呢?

  答云:所言极微实有不成,以彼如有形相、质碍,还可分析,何以称为极微?如果没有形相、质碍,不能集成众色。又前五识缘色等境时,并未执为心外实境,执以为心外实境的是意识虚妄分别,不是现量。

  4.难云:得他心智者缘他心为境,而他心在自心之外,如此岂非缘心外境界?

  答云:他心智者缘他心不是亲缘,而是在自心现起他心影像为亲所缘缘,尚不出自心范围,所以他心智并未缘心外之境。

  5.难云:虽不是亲缘外境,但若在自心之外有其他的异境,怎能说是唯识呢?

  答云:唯识并非单指某个人的心识,而是包括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圣者凡夫,他们在缘境时各各缘取心内之境,即甲者所缘不离甲者识,乙者所缘不离乙者识,故曰唯识。唯是简别心外实色,显示诸法皆不离心。此外,还有许多对疑难的解释,详见《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此不赘述。

  八、结束语

  以上,从经教、理论、实践、譬喻、释难六个方面,充分说明一切诸法皆唯心所现,离心之外没有实境。

  那么,经论为什么要成立唯识呢?因为凡夫无始以来执有心外的实我、实法,由我执起烦恼障,依法执起所知障,由二障造作诸业,招感生死轮回苦果。今说唯识,正显唯心所现的缘起道理,由通达缘起而证得我空、法空,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从而圆证菩提、涅槃之果。唯识学建立唯心,正是为了帮助我们转迷成悟、转识成智、离苦得乐的方便。

  注释:

   1.《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三九页下。

   2.《法苑义林·唯识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二六0页上。

   3.《唯识二十论》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七十四页中。

   4.《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九卷五五八页下。

   5.《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九二页中。

   6.《解深密经》卷三,《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九八页中。

   7.《摄大乘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三九页上。

  刊载于《法音》

  2007年11月修订版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