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濟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家見《易》,道學家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者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同樣是佛教經典,佛弟子認爲是真理,是准則;無神論者看來,是迷信,是鴉片。由認識不同,所見各異,說明各人所緣境界是自心所現。

  四、從實踐體驗唯識

  唯識學又稱瑜伽學,根本論典稱爲《瑜伽師地論》。瑜伽,漢澤相應,是智與境、行與理的契合。瑜伽師,是叁乘行者由聞思次第修習如是瑜伽,隨分滿足,輾轉調化諸衆生者之稱。因此,印度的瑜伽師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禅師,《瑜伽師地論》則是叁乘瑜伽師修行所依的論典。

  唯識學之所以又稱瑜伽學,主要因爲諸法唯識理論的建立,不但出自如來親口宣說的經典,更來自瑜伽師的親身體驗。正如《阿毗達磨大乘經》所說的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薩,即八地以上菩薩能隨其增上勝解力,使諸境顯現,變大地爲黃金,攪長河爲酥酪,變火爲水,變水爲火,隨心所想,所變皆成;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隨其所觀,苦、空、無常、青、白、赤、黃、不淨、清淨都能顯現;叁、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境相都不顯現,由此說明外境不實,唯心所變。《攝大乘論》在論證唯心無境時引用偈頌以說明類似的道理。如《攝大乘論·所知依分》說:“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是說外界不實,于同一處,染者見染,淨者見淨。同論又引頌說:“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瑜伽師隨著種種不同勝解,顯現種種不同境像,從實踐經驗中體驗到諸法唯識,這是促成唯識理論建立的主要原因。

  五、從業力說明唯識

  外境雖然不實,但在業力相似的人類看來,是大致相同的。如果依業力不同的各類有情所見,則大相徑庭了。在唯識家的經論中,往往引用此例作爲唯識無境的論證。如《攝大乘論·增上慧分》:“鬼、傍生、人、天,各隨類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此頌古人稱爲一心應四境,是說在同一處所,我們所見的江河流水,在具足福報的天人看來,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業深重的餓鬼看來,是一團猛烈的火球或一汪穢濁的膿血;在傍生界的魚蝦見了,則是安身立命的水晶宮殿。這就說明客觀上沒有獨立境界。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隨業識變現的,故各類有情所見不同。

  莊子在《齊物論》中也有類似說明。論中說:人睡在潮濕地方就會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鳅也會這樣嗎?人爬在大樹上會驚懼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人、泥鳅和猿猴的生活習慣,究竟誰最合理?世人認爲西施極其美麗,但魚見了要沈入水底,鳥見了要飛向高空,麋鹿見了要急速奔跑,美色標准究竟如何確定呢?業力不同,所見各異,足見境隨心變。

  六、從譬喻顯示唯識

  唯識無境的道理,不但在理論、實踐方面可以論證,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體驗到,因爲任何人都要做夢。

  人們都知道夢境不實,可對于進入夢鄉的人,卻會將之當做真實境界。譬如有人在夢中去春遊,迎著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聽著小鳥歡叫,踏在郁郁青青的草坪上,一路心曠神怡,醒來時依然充滿喜悅;而夢到戰爭場面,聽到隆隆的炮聲,飛機的轟鳴,人馬的嘶叫,甚至敵人迎面撲來,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被驚嚇,覺醒後猶惶惶不安。不實的夢境,在夢中卻是那樣逼真,醒後才知虛幻不實。可以推知,我們現在所緣的一切境界也和夢境一樣,唯心所現。

  難曰:夢中人固然不知夢境虛幻,待覺醒後才知。那我們處在覺醒時,爲何不知現前境界不實呢?

  答曰:我們現在處在無明大夢中,無始以來從未醒悟,對所見一切都錯誤地執爲實有。若從無明夢中醒來,證得無分別智時,自然知道外境虛假。正像人在夢中不知夢境虛幻,同樣,衆生處在無明大夢,不知外境不實,一旦通達無分別智,才知外境不實。

  七、釋難以成立唯識

  唯識理論的成立,在小乘學者或世俗外道看來,不但同現實違背,就佛教自身的教義去看,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紛紛提出疑難,攻擊唯識無境的思想。論主爲回答這些問題,撰寫了《唯識二十頌》。此外,《成唯識論》卷七也將外人疑問歸納爲九難,釋九難以成唯識。現綜合二論,敘述大意如下。

  1.難雲:如果心外無境,現見世間事物處所一定,時間一定,衆多有情同見一境,又該怎麼理解呢?

  答雲:唯識所變之理非如幻師魔術,說變就變,說有就有,必待名言種爲因,共不共種爲緣,因緣和合,方能顯現,所以唯識之境有處、有時、共見一事,作用得成,並以二喻顯示。以夢喻釋叁難:境隨心變亦有處、有時、有作用,如夢境。夢中所緣境界也有一定的時間、處所,如遇恐怖境相也能産生驚嚇作用。可知所緣境界雖然定處、定時、有作用,也是識所變現的。用餓鬼、膿河喻釋叁難:膿河是不實的,然在共業所感的餓鬼卻同見膿河,故知外境雖然不實,不妨所見相同。

  2.難雲:如果唯識無境,爲什麼經教說有色等十處呢?

  答雲:世尊設教有密意說和顯了說,十色處是密意說。如來爲使聲聞人悟入生無我,乃于五識之能生種子及所變相分,施設內五處和外五處,這十處實際也不離識。又因心外無實色,如來複說唯識教,希望有情由此而悟入法無我。

  3.難雲:色等外境是極微所成,現量證知,怎能說沒有呢?

  答雲:所言極微實有不成,以彼如有形相、質礙,還可分析,何以稱爲極微?如果沒有形相、質礙,不能集成衆色。又前五識緣色等境時,並未執爲心外實境,執以爲心外實境的是意識虛妄分別,不是現量。

  4.難雲:得他心智者緣他心爲境,而他心在自心之外,如此豈非緣心外境界?

  答雲:他心智者緣他心不是親緣,而是在自心現起他心影像爲親所緣緣,尚不出自心範圍,所以他心智並未緣心外之境。

  5.難雲:雖不是親緣外境,但若在自心之外有其他的異境,怎能說是唯識呢?

  答雲:唯識並非單指某個人的心識,而是包括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聖者凡夫,他們在緣境時各各緣取心內之境,即甲者所緣不離甲者識,乙者所緣不離乙者識,故曰唯識。唯是簡別心外實色,顯示諸法皆不離心。此外,還有許多對疑難的解釋,詳見《成唯識論》、《唯識二十論》,此不贅述。

  八、結束語

  以上,從經教、理論、實踐、譬喻、釋難六個方面,充分說明一切諸法皆唯心所現,離心之外沒有實境。

  那麼,經論爲什麼要成立唯識呢?因爲凡夫無始以來執有心外的實我、實法,由我執起煩惱障,依法執起所知障,由二障造作諸業,招感生死輪回苦果。今說唯識,正顯唯心所現的緣起道理,由通達緣起而證得我空、法空,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從而圓證菩提、涅槃之果。唯識學建立唯心,正是爲了幫助我們轉迷成悟、轉識成智、離苦得樂的方便。

  注釋:

   1.《成唯識論》卷七,《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叁九頁下。

   2.《法苑義林·唯識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二六0頁上。

   3.《唯識二十論》卷一,《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七十四頁中。

   4.《華嚴經·十地品》,《大正藏》第九卷五五八頁下。

   5.《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九二頁中。

   6.《解深密經》卷叁,《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九八頁中。

   7.《攝大乘論》卷二,《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一叁九頁上。

  刊載于《法音》

  2007年11月修訂版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