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感悟

  

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们,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备,不要等亲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曾子说:吾一日三省人生,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传不习乎。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的活得。

  我们不要注定两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开始发掘人生的意义,视当下的每分每秒皆为改变的契机,诚心诚意、了了分明、心平气和地为死亡和来生铺路。

  正所谓轮回路滑,生死无常,我们要当下明了,解悟死之奥秘!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要我们住在禅堂或古老的寺院,终日禅坐。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赚钱过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缚,而不去探寻生命的深层意义。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求取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以行动过分膨胀自己,要越简单越好。寻得生活快乐平衡的关键就在简朴。

  当你失去最爱的亲人时,才深刻体会到自己从不曾好好爱他,从未对他怀着感恩和宽恕之心,你才会对他如此冷漠。依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曾说:“我想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别人还可以听到时给他忠告。”雷蒙·穆帝(Raymond Moody)在作过濒死研究的工作后说:“我现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们,我现在更要让我所爱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别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样。如果你想得到爱,就要把你的心像海棉一样张大。

  人到最后都是一样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组成的。我们都喜欢快乐而趋避痛苦。再者,我们都同样享有快乐的权利;也就是说,了解我们与别人平等无二是非常重要的。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造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说:

  业,创造万物,如艺术家。

  业,构成万物,如舞蹈家。

  我们是生命的主人,不是生命的奴隶!不要给江湖骗子的机会,生命的撑舵在我们的手中,一切从善,皆得善,从恶,得恶;不要单从一世的浅目光看一切结果。中国人常说:一叶遮目!但我们常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生命感悟之二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个累世追寻真理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北部一个静谧的地方,端坐于菩提树下,发誓:

  我今若不证

  无上大菩提

  宁可碎此身

  终不起此座

  传说,他在初夜时征服了所有无时劫以来的贪;中夜时征服了所有无时劫以来的嗔;后夜征服了所有无时劫以来的痴和欲望。

  第二天清晨,就是腊八。金星划破黎明的天空时,他在长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圆满禅定后,终于成就了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觉悟!

  在此神圣的一刻,天地震动,好像“快乐得醉醺醺的”;经典上记载:“没有人愤怒、生病或悲伤;没有人为恶;没有人心怀傲慢,大地变得非常宁静,好似达到圆满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佛陀一生为了法,不忍众生苦,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恒河两岸布满他的足迹。

  我个人认为佛陀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发现了宇宙之真理。而是在于他对生命永恒不变的追求,和对真理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生的奉献,和对人类苦难那种大慈大悲的怜悯和无畏的给予解脱之启示。

  执着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我们处在虚幻的三界(依报),认为一切是我们所有的,爱情、亲情、名利、地位、荣誉等等,一但失去了我们便痛不欲生!因为无常会经常和脆弱的我们招手,今天的那家金融业垮台,那位官员身陷囹圄,那位收藏家一辈子辛辛苦苦的收藏品被强盗一劫而空等。无常会带来痛苦,虽然万事万物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拚命地执着。我们无知,我们害怕放下,其实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死命执着的悲剧和讽刺:执着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带来我们不想要的痛苦。

  记得有一位外道修行了一辈子,很痛苦,找不到解脱的方法。于是乎来找佛陀,披着袈裟,手里拿着钵,寻问佛陀人生之真理。佛陀说,放下,一切自在,放下吧。那名外道把钵放下了,佛又说,放下,外道又把手里的东西全部放下,佛第三次说放下,外道不在其所以然,四周找,没有东西了可放了,全放下了!佛陀说,不是让你放下事物,而是让你放下你执著的一颗烦恼的心!

  多么精辟的一句话,放下烦恼的心!

  执着的出发点或许并不坏,希求快乐也没有错,但我们一心执着的东西到头来根本无法执着。西腊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趟入同一河流。

  西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两次。”;又说:“无论你如何用力,还是无法将沙子榨出油来。”

  自性的要义

  没有言语可描述;

  没有例子可表明。

  轮回未让它变坏;

  涅槃未使它变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脱,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灭;

  它无拘无束,

  也无法类归。

  我们之所以把周遭事物看待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复固化我们对于内外在实相的经验,一代又一代,这导致我们错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实的。

  其实,当我们在心灵之道上更为精进之后,就能学会对治僵化已久的觉知。所有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观念,都将被净化、溶解成崭新的样子,你可以称它为“象天堂一样”的景象和觉知。

  就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说的:

  如果认知的门被净化了,

  一切都会显露……本有,而至永恒。

  身为佛教徒,我视死亡为自然的过程,只要我还活着,必定会发生死亡的事实。因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没有理由担心了。

  我喜欢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最终的结束。然而,死亡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古人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千万不要,要对自己的生死大事负责任,否则枉然来世一遭。

  

  

  生命感悟之三

  

  佛陀静默庄严地禅坐着,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诉我们:禅坐时心要像天空一样开放,但要稳如泰山。天空就是我们的绝对的本性,没有边界,无拘无束;地就是我们的相对的现实生活,我们的相对心和凡夫心。

  青山绿水,无非法身。

  看云去雁来,心之洒脱,却不曾温婉和回味。

  生命对我们来说,有时似一丝微风或者一缕轻烟,所以聪明人们是否应该还像以前一样的执著是非呢?

  当我们端坐悬崖凝望蓝色海面,心便会像平镜一样宁静。

  只要是诚实看待生命的人,就会发现自己老是活在一种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状态。我们的心总是在清楚与迷惑之间游荡,如果我们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这也是某种清楚。让我们真正感到不解的是,虽然我们常觉得迷惑,有时候却十分清楚呢!

  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感,让人丧气和绝望;但如果你能观照,你会发现它的本质会产生间隔,若你能看见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转化的绝佳时机。

  心性是生与死的基础,

  就像天空把整个宇宙拥抱在胸怀。

  

  有时我们会短暂瞥见心性。一首美妙的乐曲、大自然的静谧安详或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是启发的契机,当我们看着雪花慢慢飘落,或旭日升上山头,洒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见自性闪现。每个人都曾拥有这样光明、宁静、喜悦的时刻,且奇妙得令人流连不已。

  当我们常常观照自己的心性时,一切的外物便会成为我们的参照物和增上缘。比如我们观察万事无常,心性本空时,春花秋月,雁去去飘,都呈现一切无常之状态,最重要是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去参悟,去修行,去检查我们这颗如猿如马的不停的心,只要愿意去解脱,去过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一切都是我们的正顺解脱的增上缘,而不是去寻找另一个不必要的东西。

  我想有时我们对这种心性乍现实在是一知半解,但现代文明却没有提供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和架构。更糟的是,现代文明非但不鼓励我们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杀了我们的探寻。而就算我们把这体验与他人分享,也没有人会严肃对待。因此我们忽略了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启发的契机。这或许是现代文明最黑暗最纷乱的一面——对“我们到底是谁”的无知和压抑。

  极度的时尚使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横流的物欲使我们心意识变得不堪一击!

  了知万物就如:

  缥缈幻影,浮云城堡;

  如梦,如魂,

  可见却无实体存在。

  了知万物就如:

  朗空明月照映清湖,

  而却未存在湖中。

  了知万物就如:

  音乐、声响或哭泣的回音,

  但回音中却无旋律回绕。

  了知万物就如:

  魔术师的幻术,

  变出马、牛、车子等东西,

  其中却空无一有。

  ——佛陀如是说。

  万物本质皆为虚幻短暂,

  有分别心的人,如舔刀锋之蜜!

  以苦为乐。 

  坚持万物实有的人,

  多么可悲啊!

  精神之友们,

  往内观照吧!

  

  

生命感悟之四

  

  万事虽如梦幻泡影,也要善…

《生命感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