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感悟

  

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們,好好運用今生爲死亡早做准備,不要等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曾子說:吾一日叁省人生,一爲人謀而不忠乎;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叁傳不習乎。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的活得。

  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開始發掘人生的意義,視當下的每分每秒皆爲改變的契機,誠心誠意、了了分明、心平氣和地爲死亡和來生鋪路。

  正所謂輪回路滑,生死無常,我們要當下明了,解悟死之奧秘!

  認真看待生命,並不表示要我們住在禅堂或古老的寺院,終日禅坐。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賺錢過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縛,而不去探尋生命的深層意義。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求取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以行動過分膨脹自己,要越簡單越好。尋得生活快樂平衡的關鍵就在簡樸。

  當你失去最愛的親人時,才深刻體會到自己從不曾好好愛他,從未對他懷著感恩和寬恕之心,你才會對他如此冷漠。依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曾說:“我想教人們一種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別人還可以聽到時給他忠告。”雷蒙·穆帝(Raymond Moody)在作過瀕死研究的工作後說:“我現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們,我現在更要讓我所愛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別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樣。如果你想得到愛,就要把你的心像海棉一樣張大。

  人到最後都是一樣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組成的。我們都喜歡快樂而趨避痛苦。再者,我們都同樣享有快樂的權利;也就是說,了解我們與別人平等無二是非常重要的。

  業並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造和改變的能力。業具有創造性,因爲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及爲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說:

  業,創造萬物,如藝術家。

  業,構成萬物,如舞蹈家。

  我們是生命的主人,不是生命的奴隸!不要給江湖騙子的機會,生命的撐舵在我們的手中,一切從善,皆得善,從惡,得惡;不要單從一世的淺目光看一切結果。中國人常說:一葉遮目!但我們常常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生命感悟之二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個累世追尋真理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北部一個靜谧的地方,端坐于菩提樹下,發誓:

  我今若不證

  無上大菩提

  甯可碎此身

  終不起此座

  傳說,他在初夜時征服了所有無時劫以來的貪;中夜時征服了所有無時劫以來的嗔;後夜征服了所有無時劫以來的癡和欲望。

  第二天清晨,就是臘八。金星劃破黎明的天空時,他在長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圓滿禅定後,終于成就了人類存在的最終目的:覺悟!

  在此神聖的一刻,天地震動,好像“快樂得醉醺醺的”;經典上記載:“沒有人憤怒、生病或悲傷;沒有人爲惡;沒有人心懷傲慢,大地變得非常甯靜,好似達到圓滿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佛陀一生爲了法,不忍衆生苦,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恒河兩岸布滿他的足迹。

  我個人認爲佛陀的偉大之處不在于他發現了宇宙之真理。而是在于他對生命永恒不變的追求,和對真理不可遏止的探求,對人生的奉獻,和對人類苦難那種大慈大悲的憐憫和無畏的給予解脫之啓示。

  執著是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我們處在虛幻的叁界(依報),認爲一切是我們所有的,愛情、親情、名利、地位、榮譽等等,一但失去了我們便痛不欲生!因爲無常會經常和脆弱的我們招手,今天的那家金融業垮臺,那位官員身陷囹圄,那位收藏家一輩子辛辛苦苦的收藏品被強盜一劫而空等。無常會帶來痛苦,雖然萬事萬物都會改變,我們還是拚命地執著。我們無知,我們害怕放下,其實是害怕生活,因爲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這就是我們死命執著的悲劇和諷刺:執著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帶來我們不想要的痛苦。

  記得有一位外道修行了一輩子,很痛苦,找不到解脫的方法。于是乎來找佛陀,披著袈裟,手裏拿著缽,尋問佛陀人生之真理。佛陀說,放下,一切自在,放下吧。那名外道把缽放下了,佛又說,放下,外道又把手裏的東西全部放下,佛第叁次說放下,外道不在其所以然,四周找,沒有東西了可放了,全放下了!佛陀說,不是讓你放下事物,而是讓你放下你執著的一顆煩惱的心!

  多麼精辟的一句話,放下煩惱的心!

  執著的出發點或許並不壞,希求快樂也沒有錯,但我們一心執著的東西到頭來根本無法執著。西臘哲學家說,人不可能兩次趟入同一河流。

  西藏人說:“同一只髒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兩次。”;又說:“無論你如何用力,還是無法將沙子榨出油來。”

  自性的要義

  沒有言語可描述;

  沒有例子可表明。

  輪回未讓它變壞;

  涅槃未使它變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脫,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滅;

  它無拘無束,

  也無法類歸。

  我們之所以把周遭事物看待成這個樣子,是因爲我們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複固化我們對于內外在實相的經驗,一代又一代,這導致我們錯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實的。

  其實,當我們在心靈之道上更爲精進之後,就能學會對治僵化已久的覺知。所有我們對于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觀念,都將被淨化、溶解成嶄新的樣子,你可以稱它爲“象天堂一樣”的景象和覺知。

  就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所說的:

  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

  一切都會顯露……本有,而至永恒。

  身爲佛教徒,我視死亡爲自然的過程,只要我還活著,必定會發生死亡的事實。因爲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沒有理由擔心了。

  我喜歡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最終的結束。然而,死亡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或怎麼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備。古人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千萬不要,要對自己的生死大事負責任,否則枉然來世一遭。

  

  

  生命感悟之叁

  

  佛陀靜默莊嚴地禅坐著,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訴我們:禅坐時心要像天空一樣開放,但要穩如泰山。天空就是我們的絕對的本性,沒有邊界,無拘無束;地就是我們的相對的現實生活,我們的相對心和凡夫心。

  青山綠水,無非法身。

  看雲去雁來,心之灑脫,卻不曾溫婉和回味。

  生命對我們來說,有時似一絲微風或者一縷輕煙,所以聰明人們是否應該還像以前一樣的執著是非呢?

  當我們端坐懸崖凝望藍色海面,心便會像平鏡一樣甯靜。

  只要是誠實看待生命的人,就會發現自己老是活在一種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狀態。我們的心總是在清楚與迷惑之間遊蕩,如果我們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這也是某種清楚。讓我們真正感到不解的是,雖然我們常覺得迷惑,有時候卻十分清楚呢!

  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感,讓人喪氣和絕望;但如果你能觀照,你會發現它的本質會産生間隔,若你能看見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轉化的絕佳時機。

  心性是生與死的基礎,

  就像天空把整個宇宙擁抱在胸懷。

  

  有時我們會短暫瞥見心性。一首美妙的樂曲、大自然的靜谧安詳或日常生活的點滴,都是啓發的契機,當我們看著雪花慢慢飄落,或旭日升上山頭,灑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見自性閃現。每個人都曾擁有這樣光明、甯靜、喜悅的時刻,且奇妙得令人流連不已。

  當我們常常觀照自己的心性時,一切的外物便會成爲我們的參照物和增上緣。比如我們觀察萬事無常,心性本空時,春花秋月,雁去去飄,都呈現一切無常之狀態,最重要是不是我們願意不願意去參悟,去修行,去檢查我們這顆如猿如馬的不停的心,只要願意去解脫,去過真正的有意義的生活,一切都是我們的正順解脫的增上緣,而不是去尋找另一個不必要的東西。

  我想有時我們對這種心性乍現實在是一知半解,但現代文明卻沒有提供我們理解它的基礎和架構。更糟的是,現代文明非但不鼓勵我們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殺了我們的探尋。而就算我們把這體驗與他人分享,也沒有人會嚴肅對待。因此我們忽略了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啓發的契機。這或許是現代文明最黑暗最紛亂的一面——對“我們到底是誰”的無知和壓抑。

  極度的時尚使我們的注意力變得支離破碎,橫流的物欲使我們心意識變得不堪一擊!

  了知萬物就如:

  缥缈幻影,浮雲城堡;

  如夢,如魂,

  可見卻無實體存在。

  了知萬物就如:

  朗空明月照映清湖,

  而卻未存在湖中。

  了知萬物就如:

  音樂、聲響或哭泣的回音,

  但回音中卻無旋律回繞。

  了知萬物就如:

  魔術師的幻術,

  變出馬、牛、車子等東西,

  其中卻空無一有。

  ——佛陀如是說。

  萬物本質皆爲虛幻短暫,

  有分別心的人,如舔刀鋒之蜜!

  以苦爲樂。 

  堅持萬物實有的人,

  多麼可悲啊!

  精神之友們,

  往內觀照吧!

  

  

生命感悟之四

  

  萬事雖如夢幻泡影,也要善…

《生命感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