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跟三恶道,我们现在真正觉悟了,那都是消业障的地方。三善道消福报,你行善积德着相,不能解脱,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享福,人天两道,还有修罗、罗刹也算是善道,福报大。你造作的恶业,那三恶道去消罪业。你看,全是消的,一个是消善业、消福业,有福,一个是消不善的业,消恶业。恶道去消恶业,善道去消善业,统统是消业障,平等平等。这个东西不消掉,没有法子,佛帮不上忙。佛只有一个方法帮你忙,你肯不肯相信,肯不肯去,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佛帮你忙。你得要相信,你得肯去才行;你不相信、不肯去那就是六道,六道轮回是很麻烦的事情,不能不知道。

  这些灾难来了,佛哪有不知道的!佛看到什么?佛看到你在消你的恶业。等你善恶业都消得差不多了,你就能接受佛法;能接受佛法,缘成熟了,佛决定来度你,就是来教导你。教导你的时候,随顺你往昔所学,帮助你提升,帮助你成就。往昔所学的很杂,比较难度,为什么?你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能专,这就麻烦一点。如果你过去生中用功是很专的,这就非常好度,你不贪多,你能够守定一门,所谓一门深入。中国古人所说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十年你会有很大的成就。这桩事情要有恒心、要有耐心,再苦再难我都不改变。在世间从事一种行业,把这个行业干到底,你就会成功。在这个世间,我们看日本稻盛和夫就是个例子,他做陶瓷,从这儿起家的,那是很困难的一个行业,他的耐心突破了,最后变成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家。这个东西跟读书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断去研究,不断去改进,一门深入。做学问如是,世间行业亦如是,不怕失败,失败当中去找因素,去求进步,你才能够突破。失败了,做不下去了,改行,常常改行,到老都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常常换职业不会有成就。我们看到这些要记住,成功的人怎么会成功的,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失败,你在这个里头吸取教训,那就是真实智慧,这个智慧帮助你成功。

  古圣先贤无不是教导我们专精一门,连《三字经》上都说「教之道,贵以专」,教、学是一桩事情,学之道当然是贵以专,特别是佛法。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你慎重去选择一门,选定之后就别再换。为什么?它是平等的,每个法门都能明心见性,都能成无上道。选修一个法门就是持戒,心定在这一门上,我们常讲心要住在这上面,你就得定,住久了就开智慧。智慧开了,门门都通了,一门通,门门通,一个法门成就,门门都成就,为什么?你通入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都是自性变的,你通到自性,还有哪一法不通!没这个道理。这些理跟事,大乘经里头讲得最透彻。

  第六,「知种种界智力」,界是差别,界分,佛知道。无论你是在哪一界,大的分十法界,小的分,像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都称为界,你在哪一界服务?界不相同,佛全知道,佛没有障碍。在学校里面,大学,你选修科目,也就是准备将来在社会上从这个行业来服务。如果学得太多,学得很杂,学得很广泛,只能得一点常识、知识,没有一样能精通。换句话说,你在任何一界服务,成就都非常有限,不能提升你的境界。这个道理,你细心去观察、思惟你就明白了。佛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圆满!

  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就是你能到达什么境界。譬如真正修上品十善,佛就知道,你一定到天道。如果欲没断,你生欲界天,如果欲断掉了,财色名食睡五欲断掉,你一定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你这一生勤修五戒,佛说你来生决定还得人身。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修罗、罗刹。为什么称下品?他里面夹杂着烦恼、习气,有贪瞋痴的念头在里头,修善。这就是他有障碍,他的善不纯。但是善有善报,修罗、罗刹福报都很大,但是他造的业很重,那是什么?烦恼、习气。我们念佛专修净土,佛就知道你一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要专修,不夹杂,这是稳当、快速成就。

  第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完全靠定功,定愈深天眼的能力愈大。天人、鬼道有报得的五通,他五通里头有天眼,但是能力不是很大。我们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看到,但是他有限度;佛的天眼,遍法界虚空界他完全看到。

  第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就是你生生世世你到哪里投胎,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这个世间多久,你造些什么业,全知道。这个造业,最深层的是起心动念,一般人忽略了,虽然没有做恶事,可是有恶念。到受果报的时候,我没干这些坏事,可是你起过这些念头。这桩事实真相确实很多人不知道,瞒众生容易,佛菩萨瞒不过。甚至于人造的这个业,连天地鬼神都瞒不过,他们那个小通的能力都看得很清楚。所以因果的教育非常重要。因果教育的目的,是在起心动念随顺善业,不能随顺恶业,你才能够消灾免难。

  第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烦恼断了,习气没断,习气断了叫真断了。法身菩萨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也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尘沙习气也断了。无明断掉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到什么阶层断?到等觉菩萨才断尽。换句话说,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位菩萨,这四十一位菩萨统统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成佛了。但是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愈往上面去愈薄,到等觉菩萨,还剩一点点,那一点点断了,他就证得妙觉果位,妙觉是究竟佛果。换句话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不究竟的佛果,妙觉才真正究竟。究竟佛果不住实报土,在他那个境界里头,实报土不见了,常寂光现前,他住常寂光土,常寂光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叫十力。

  下面讲『无畏』,又叫「无所畏」。无所畏有四,此地这说,「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这有四种。第一种,「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他可以告诉大家,「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就是说,他是一切智人,一切世间众生所有的疑难杂症都可以向他请教,他都有能力给你解答。这个太不容易了,真的只有佛敢说,菩萨都不敢讲。世间人,世间的圣人怎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孔子说的。你有难题向我请教,我知道的我跟你说,我不知道的,我只好跟你说我不知道,我不欺骗你。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要爱面子,那就要造业,你讲错了你要负责任。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这叫真实智慧。

  在《三藏法数》里头有个小注,也是解释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一法不漏,这个只有佛才能说,一般是什么程度?分证即佛。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见性了就有这个能力。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在中国,惠能大师做代表,也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惠能大师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境界是平等的。不一样的,是释迦牟尼佛曾经认真学过,他从小好学,学得不错,十九岁离开家庭到外面去参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离开家庭出国去留学。他学得很广泛,学得很多,他什么都学,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学,所有的学派他都学,真正是广学多闻。这是什么?为我们做示现的。示现什么身分?今天的话说知识分子,非常好学,广学多闻的人,他学这个。学了之后,学了十二年,三十岁了,大概能学的地方他都去过,都去参学过,再找不到地方学了。所以,他就在菩提树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印度普遍人都有定功,但是只限于四禅八定,这个最高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没有超过的。世尊这次入定超过了,所以大彻大悟,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完全见到了,真的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尽知尽见,他达到这个境界。

  就在定中,把他所见所知的跟大家做了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告做得很详细。六祖大师做的报告是很简单,可是内容完全相同。能大师前面讲的是理,自性清净,「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讲的是理,事实真相,后面一句讲的是事,「能生万法」。能生万法,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里面讲的万法,那是自性所生的。所以我们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把它浓缩,就是惠能大师的二十个字;能大师说的二十个字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增不减。世尊在印度,以佛的身分应化在世间,惠能大师在中国,是以比丘的身分应化在中国,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完全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性德里头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自性流露。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一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惠能大师不是凡人,示现的,佛再来的,你要把他看作凡人就错了。他示现一个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这样的人也能成佛。在印度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知识分子,勤学,广学多闻,他能成就。那不就显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于一切法尽知尽见,这就真的无所畏了。

  「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这句话非常叫人羡慕。我们处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过去历史上所没有的,我们遇到了。遇到怎么样?心不安稳,时时刻刻有所畏惧,不是无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算是非常幸运,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大乘,尤其是遇到了净宗。对于净宗这部大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经的义理逐渐明白了。明白我们心就安了,我们可以离开一切的畏惧。我们知道依照这个经典方法修行,这修行并不困难,依法修行决定得生净土,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

  「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轮」,这是真正觉悟者。菩萨学佛,讲经教学,佛在这部经里面告诉我们,告诉每个人,每个人都应当教学。你明白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你把你所明了的,你所修学的成果,到处去告诉别人,劝导别人,这叫自行化他,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报佛…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