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跟叁惡道,我們現在真正覺悟了,那都是消業障的地方。叁善道消福報,你行善積德著相,不能解脫,你脫離不了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頭享福,人天兩道,還有修羅、羅刹也算是善道,福報大。你造作的惡業,那叁惡道去消罪業。你看,全是消的,一個是消善業、消福業,有福,一個是消不善的業,消惡業。惡道去消惡業,善道去消善業,統統是消業障,平等平等。這個東西不消掉,沒有法子,佛幫不上忙。佛只有一個方法幫你忙,你肯不肯相信,肯不肯去,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佛幫你忙。你得要相信,你得肯去才行;你不相信、不肯去那就是六道,六道輪回是很麻煩的事情,不能不知道。

  這些災難來了,佛哪有不知道的!佛看到什麼?佛看到你在消你的惡業。等你善惡業都消得差不多了,你就能接受佛法;能接受佛法,緣成熟了,佛決定來度你,就是來教導你。教導你的時候,隨順你往昔所學,幫助你提升,幫助你成就。往昔所學的很雜,比較難度,爲什麼?你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不能專,這就麻煩一點。如果你過去生中用功是很專的,這就非常好度,你不貪多,你能夠守定一門,所謂一門深入。中國古人所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十年你會有很大的成就。這樁事情要有恒心、要有耐心,再苦再難我都不改變。在世間從事一種行業,把這個行業幹到底,你就會成功。在這個世間,我們看日本稻盛和夫就是個例子,他做陶瓷,從這兒起家的,那是很困難的一個行業,他的耐心突破了,最後變成舉世聞名的大企業家。這個東西跟讀書一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斷去研究,不斷去改進,一門深入。做學問如是,世間行業亦如是,不怕失敗,失敗當中去找因素,去求進步,你才能夠突破。失敗了,做不下去了,改行,常常改行,到老都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常常換職業不會有成就。我們看到這些要記住,成功的人怎麼會成功的,失敗的人爲什麼會失敗,你在這個裏頭吸取教訓,那就是真實智慧,這個智慧幫助你成功。

  古聖先賢無不是教導我們專精一門,連《叁字經》上都說「教之道,貴以專」,教、學是一樁事情,學之道當然是貴以專,特別是佛法。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就是教導我們,你慎重去選擇一門,選定之後就別再換。爲什麼?它是平等的,每個法門都能明心見性,都能成無上道。選修一個法門就是持戒,心定在這一門上,我們常講心要住在這上面,你就得定,住久了就開智慧。智慧開了,門門都通了,一門通,門門通,一個法門成就,門門都成就,爲什麼?你通入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都是自性變的,你通到自性,還有哪一法不通!沒這個道理。這些理跟事,大乘經裏頭講得最透徹。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界是差別,界分,佛知道。無論你是在哪一界,大的分十法界,小的分,像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都稱爲界,你在哪一界服務?界不相同,佛全知道,佛沒有障礙。在學校裏面,大學,你選修科目,也就是准備將來在社會上從這個行業來服務。如果學得太多,學得很雜,學得很廣泛,只能得一點常識、知識,沒有一樣能精通。換句話說,你在任何一界服務,成就都非常有限,不能提升你的境界。這個道理,你細心去觀察、思惟你就明白了。佛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滿!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就是你能到達什麼境界。譬如真正修上品十善,佛就知道,你一定到天道。如果欲沒斷,你生欲界天,如果欲斷掉了,財色名食睡五欲斷掉,你一定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你這一生勤修五戒,佛說你來生決定還得人身。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修羅、羅刹。爲什麼稱下品?他裏面夾雜著煩惱、習氣,有貪瞋癡的念頭在裏頭,修善。這就是他有障礙,他的善不純。但是善有善報,修羅、羅刹福報都很大,但是他造的業很重,那是什麼?煩惱、習氣。我們念佛專修淨土,佛就知道你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專修,不夾雜,這是穩當、快速成就。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完全靠定功,定愈深天眼的能力愈大。天人、鬼道有報得的五通,他五通裏頭有天眼,但是能力不是很大。我們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能看到,但是他有限度;佛的天眼,遍法界虛空界他完全看到。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就是你生生世世你到哪裏投胎,你叫什麼名字,你住在這個世間多久,你造些什麼業,全知道。這個造業,最深層的是起心動念,一般人忽略了,雖然沒有做惡事,可是有惡念。到受果報的時候,我沒幹這些壞事,可是你起過這些念頭。這樁事實真相確實很多人不知道,瞞衆生容易,佛菩薩瞞不過。甚至于人造的這個業,連天地鬼神都瞞不過,他們那個小通的能力都看得很清楚。所以因果的教育非常重要。因果教育的目的,是在起心動念隨順善業,不能隨順惡業,你才能夠消災免難。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叫真斷了。法身菩薩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習氣也斷了。無明斷掉了,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到什麼階層斷?到等覺菩薩才斷盡。換句話說,實報莊嚴土裏面四十一位菩薩,這四十一位菩薩統統都是明心見性,都是成佛了。但是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愈往上面去愈薄,到等覺菩薩,還剩一點點,那一點點斷了,他就證得妙覺果位,妙覺是究竟佛果。換句話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不究竟的佛果,妙覺才真正究竟。究竟佛果不住實報土,在他那個境界裏頭,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他住常寂光土,常寂光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叫十力。

  下面講『無畏』,又叫「無所畏」。無所畏有四,此地這說,「佛于大衆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這有四種。第一種,「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他可以告訴大家,「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就是說,他是一切智人,一切世間衆生所有的疑難雜症都可以向他請教,他都有能力給你解答。這個太不容易了,真的只有佛敢說,菩薩都不敢講。世間人,世間的聖人怎麼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孔子說的。你有難題向我請教,我知道的我跟你說,我不知道的,我只好跟你說我不知道,我不欺騙你。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爲知,要愛面子,那就要造業,你講錯了你要負責任。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叫真實智慧。

  在《叁藏法數》裏頭有個小注,也是解釋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一法不漏,這個只有佛才能說,一般是什麼程度?分證即佛。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見性了就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叁十歲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在中國,惠能大師做代表,也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惠能大師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境界是平等的。不一樣的,是釋迦牟尼佛曾經認真學過,他從小好學,學得不錯,十九歲離開家庭到外面去參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離開家庭出國去留學。他學得很廣泛,學得很多,他什麼都學,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學,所有的學派他都學,真正是廣學多聞。這是什麼?爲我們做示現的。示現什麼身分?今天的話說知識分子,非常好學,廣學多聞的人,他學這個。學了之後,學了十二年,叁十歲了,大概能學的地方他都去過,都去參學過,再找不到地方學了。所以,他就在菩提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印度普遍人都有定功,但是只限于四禅八定,這個最高的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沒有超過的。世尊這次入定超過了,所以大徹大悟,對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完全見到了,真的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盡知盡見,他達到這個境界。

  就在定中,把他所見所知的跟大家做了個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告做得很詳細。六祖大師做的報告是很簡單,可是內容完全相同。能大師前面講的是理,自性清淨,「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講的是理,事實真相,後面一句講的是事,「能生萬法」。能生萬法,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裏面講的萬法,那是自性所生的。所以我們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它濃縮,就是惠能大師的二十個字;能大師說的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增不減。世尊在印度,以佛的身分應化在世間,惠能大師在中國,是以比丘的身分應化在中國,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說法,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完全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性德裏頭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自性流露。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一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惠能大師不是凡人,示現的,佛再來的,你要把他看作凡人就錯了。他示現一個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樣的人也能成佛。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知識分子,勤學,廣學多聞,他能成就。那不就顯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于一切法盡知盡見,這就真的無所畏了。

  「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隱,得無所畏」。這句話非常叫人羨慕。我們處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過去曆史上所沒有的,我們遇到了。遇到怎麼樣?心不安穩,時時刻刻有所畏懼,不是無畏。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算是非常幸運,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大乘,尤其是遇到了淨宗。對于淨宗這部大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經的義理逐漸明白了。明白我們心就安了,我們可以離開一切的畏懼。我們知道依照這個經典方法修行,這修行並不困難,依法修行決定得生淨土,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

  「在大衆中作師子吼,能轉*輪」,這是真正覺悟者。菩薩學佛,講經教學,佛在這部經裏面告訴我們,告訴每個人,每個人都應當教學。你明白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你把你所明了的,你所修學的成果,到處去告訴別人,勸導別人,這叫自行化他,這叫行菩薩道,這叫報佛…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