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二集)  2012/5/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一十六页第七行,从第一句看起:

  「又《甄解》宗善导意,释曰:《释摩诃衍论》所谓正定聚,从佛果至十地三贤,皆名正定聚」。《甄解》里面,宗是尊崇的意思,尊崇善导大师的教诲,解释《释摩诃衍论》里面所讲的正定聚。正定,他的方向目标决定是成佛,这叫正定。那邪定是决定成不了佛,他的方向目标错了,叫邪定聚。当中还有不定的,那要看缘分,这就是遇到善缘,他就变成正定,遇到恶缘,他就变成邪定,所以是不定聚。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的。《摩诃衍论》里头举了个例子,从佛果到十地,这个十地是圆教,三贤也是圆教,这都是正定聚,为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宗门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这是决定成佛的,所以皆名正定聚。

  「净土正定聚亦然」,净土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你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寿命无量,一生决定成佛,这是真正的正定聚。「或现十地三贤等。其体必至灭度」,这是说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或以地上菩萨这种身分,或者是三贤菩萨,这是示现,他到最后一定是示现入般涅槃。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以及学生当中,菩萨弟子、声闻弟子做种种示现。「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现差别耳」,这句话让我们想起经论常说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像做一个大型的表演,佛是表演当中的主角,那些菩萨们是配角,菩萨虽然是配角,菩萨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但是一涅槃界,只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身分不一样,有差别,在舞台的背后,他们的身分完全相同,叫千佛拥护。这是说众多的诸佛如来都来协助你,给你做配角。释迦出现在这个世间如是,在中国,那些祖师大德只是把那个差别相降了一等,主角以祖师的身分出现,配角以比丘的身分、以居士长者的身分来表演,都是一涅槃界,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为什么在印度用佛身,在中国这个地区用祖师大德的身分?这是环境不一样,印度人在修持功夫上比中国人高。在智慧上,中国祖师大德里面,有很多超人的智慧,能够跟如来相等的,但是在修行上示现不像印度,印度人人都修禅定,在中国没有,只有在定中才显现出真实智慧。所以中国圣人的智慧是解悟,契入境界浅深我们不知道,无法去测度,但是表现出来的是世间圣贤的样子。这在示现迹象上来说,印度比我们高,是印度人普遍都修禅定,中国人没有,这是差别的现象。

  「约一法句」,如果就一法句来说,这个一法句是《往生论》上天亲菩萨说的,「则十地三贤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话说得通,确实是如此。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一发心,那个心是真心,真心是不变的,不会退转的,朝五台山,将这个功德报父母之恩,这是尽孝道!这个心一发就感动诸佛如来。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他是七佛之师,也就是说,他的学生当中七位都成佛了,所以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是以等觉菩萨这个地位示现给我们看。虚老和尚一发心,他就感动,就一直在照顾他,遇到了灾难现身,需要帮忙的时候现身说法,现的是乞丐的身分。在中国,人身分上讲,乞丐是最低的,没有比这个更低的。人间最高的帝王,最低的是乞丐,示现这种身分帮助虚老,照顾他,把他身体调养好,让他继续再去朝山。所以这个乞丐,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不是普通人!

  「《甄解》之说,深显经意」,佛在经中讲这个意思,《甄解》体会得很深。「盖谓净土之主伴皆是大乘」,净土的主是阿弥陀佛,伴是十方世界往生的这些菩萨,菩萨有三辈九品,这些人皆住于正定聚。他们确实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诸佛果地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华语就是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一切种智,这是正定聚。「至于示现十地三贤,其体必入涅槃,当相即是法身」,无论他怎么示现,示现乞丐,当相也即是法身。「故于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句下,紧接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萨婆若海,因为这句话翻成中国意思,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一切种智,名字不一样,意思相同。「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决定成佛,极显弥陀大愿,不可思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弥陀四十八大愿帮助我们成就的,所以念佛,声声佛号当中要有感恩的心。

  「本品会集魏唐宋三译」,这三种原译本。「文曰:若已生,若当生」,若当生见唐宋二译,有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这个会集的文都是原译本的原文,「弥显弥陀大愿之深广。是则不但已生极乐者,住正定聚,必证菩提」。乃至现在往生的,「当来」是将来往生的,这一切众生,「将生极乐之人」,他们将要往生极乐世界。「但能发菩提心」,这个发心很重要,经与注解里头,这句话提了几十次。这部经一遍看下来之后,其他的印象不深,这两句话印象最深,为什么?遍数最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简单的说,真信、真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心发了之后,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能与弥陀本誓相应者,虽居秽土,仍是具缚凡夫」,这个缚是烦恼,我们现前这个身心没有离开烦恼,没有离开业障,这叫具缚凡夫。「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决证菩提」,虽然烦恼没断,业障没消,可是现在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念兹在兹,这就是已经住正定之聚。能存这样的心行,在任何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会改变,这个人就是已住正定之聚,他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是诚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绝待圆融,究竟方便」,这是赞叹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超情离见。

  情见,是十法界的众生,我们通常讲情执,情执跟此地的情见是一个意思。超越你的情执,超越你的情见。情见是带着感情,带着情的见解,世间人把这个字看得很好;佛法,这个字是往生的障碍,是修行证果的障碍。这个字从哪来的?从智慧来的。情跟见都是智慧,智慧迷了,智慧变成情见;如果情见觉悟了,情见就是智慧,所以它有来源的。情见、情执跟般若智慧是一个体,同一个体,迷悟不同,在佛菩萨叫智慧,在凡夫叫情见。超情离见就是转识成智,这个不可思议。绝待圆融,绝待是绝对的,它不是相对的,它是绝对的,绝对是圆融的。而且究竟方便,方便到极处。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所以方便没有一定的,它是随时、随人、随事千变万化,只要运用得很恰当,运用得非常好,就叫究竟方便。阿弥陀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信、愿、持名,这正是究竟方便,用这个方法就能往生、就能成佛,比八万四千法门,比无量法门都方便!因为那些法门要断烦恼、要消业障;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不要消业障,只要你真信真愿,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就成功了。成功比他们还高,比他们还快,所以叫究竟方便。

  「又《唐译》曰」,「大宝积经如来会」这一会的经文就是《唐译》的。「若当生者」,若是假设,假设这一个人他当生极乐世界,「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只要生到极乐世界,不管是什么人都是一样的,从菩萨往生,等觉菩萨往生,一直到地狱往生,离开地狱他也能往生。唐太宗离开地狱了,确实能往生,就是放不下那个皇后,情执太深了。这一段时间他总算搞明白,放下了,放下他真的就往生了。只有往生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与你有缘的众生,有缘,有善缘、有恶缘,统统都能生活在极乐世界,在那里大团圆。到那个地方去,怨亲平等,不再有执著、不再有分别,这是真实的究竟。「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邪定聚不知道,不定聚的人也不知道。不知道什么?不知道往生的真因,极乐世界的真因。他要知道真因,他就不会改变。知道真因的人,一定是死心塌地,真信真愿,一句弥陀念到底。这个意思是说,下面这是念老的话,「盖谓当生极乐者,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必然一生补佛」。这个一生补佛,就是证得后补佛的地位,像现在的弥勒菩萨,「故曰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我们再看下面,「又唐善导大师深入经藏」,「明」是明了、明白,正定聚的利益,通达此土、彼土。此土,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彼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括号有个解释,「谓弥陀入正定聚大愿之益,通显于彼土极乐与此土娑婆」,就是通此彼二土。「《甄解》曰: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密是什么意思?不明显,它真有大利益,但是你不能够觉察它,你不知道;或者是你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譬如,这个东西在现前有,不是没有,我们接受老师教诲,真懂得老师的意思,真懂得老师的爱护,我们虽然不知道有什么好处,真干!你看锅漏匠,这距离我们不远,抗战时期,谛闲法师这个徒弟,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赶紧接着念,将来一定有好处。他是个老实人,也不问什么好处不好处,你叫我这么干我就这么干。真听话,不改变,这密益,三年之后知道了。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密益,这一般人不知道。中国古人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这都是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真有利益,真有好处。

  现在学校修学的理念跟方法,它是显益,成绩单表现在外面。古人是密益,自己知道,自己怎么知道?自己法喜充满,晓得,到大彻大悟就完全明白了。彻悟之前一定得定,就是三昧,我们学《无量寿经》叫念佛三昧,学《华严经》叫华严三昧,学《法华经》叫法华三昧,先得三昧。三昧是得定,定久了,豁然大悟,智慧现前,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了。这一悟,不但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