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二集) 2012/5/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一十六頁第七行,從第一句看起:
「又《甄解》宗善導意,釋曰:《釋摩诃衍論》所謂正定聚,從佛果至十地叁賢,皆名正定聚」。《甄解》裏面,宗是尊崇的意思,尊崇善導大師的教誨,解釋《釋摩诃衍論》裏面所講的正定聚。正定,他的方向目標決定是成佛,這叫正定。那邪定是決定成不了佛,他的方向目標錯了,叫邪定聚。當中還有不定的,那要看緣分,這就是遇到善緣,他就變成正定,遇到惡緣,他就變成邪定,所以是不定聚。這是善導大師爲我們解釋的。《摩诃衍論》裏頭舉了個例子,從佛果到十地,這個十地是圓教,叁賢也是圓教,這都是正定聚,爲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宗門裏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這是決定成佛的,所以皆名正定聚。
「淨土正定聚亦然」,淨土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你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一生決定成佛,這是真正的正定聚。「或現十地叁賢等。其體必至滅度」,這是說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或以地上菩薩這種身分,或者是叁賢菩薩,這是示現,他到最後一定是示現入般涅槃。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以及學生當中,菩薩弟子、聲聞弟子做種種示現。「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別耳」,這句話讓我們想起經論常說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像做一個大型的表演,佛是表演當中的主角,那些菩薩們是配角,菩薩雖然是配角,菩薩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但是一涅槃界,只是在舞臺上表演的身分不一樣,有差別,在舞臺的背後,他們的身分完全相同,叫千佛擁護。這是說衆多的諸佛如來都來協助你,給你做配角。釋迦出現在這個世間如是,在中國,那些祖師大德只是把那個差別相降了一等,主角以祖師的身分出現,配角以比丘的身分、以居士長者的身分來表演,都是一涅槃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爲什麼在印度用佛身,在中國這個地區用祖師大德的身分?這是環境不一樣,印度人在修持功夫上比中國人高。在智慧上,中國祖師大德裏面,有很多超人的智慧,能夠跟如來相等的,但是在修行上示現不像印度,印度人人都修禅定,在中國沒有,只有在定中才顯現出真實智慧。所以中國聖人的智慧是解悟,契入境界淺深我們不知道,無法去測度,但是表現出來的是世間聖賢的樣子。這在示現迹象上來說,印度比我們高,是印度人普遍都修禅定,中國人沒有,這是差別的現象。
「約一法句」,如果就一法句來說,這個一法句是《往生論》上天親菩薩說的,「則十地叁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個話說得通,確實是如此。我們看虛雲老和尚,一發心,那個心是真心,真心是不變的,不會退轉的,朝五臺山,將這個功德報父母之恩,這是盡孝道!這個心一發就感動諸佛如來。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他是七佛之師,也就是說,他的學生當中七位都成佛了,所以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是以等覺菩薩這個地位示現給我們看。虛老和尚一發心,他就感動,就一直在照顧他,遇到了災難現身,需要幫忙的時候現身說法,現的是乞丐的身分。在中國,人身分上講,乞丐是最低的,沒有比這個更低的。人間最高的帝王,最低的是乞丐,示現這種身分幫助虛老,照顧他,把他身體調養好,讓他繼續再去朝山。所以這個乞丐,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不是普通人!
「《甄解》之說,深顯經意」,佛在經中講這個意思,《甄解》體會得很深。「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淨土的主是阿彌陀佛,伴是十方世界往生的這些菩薩,菩薩有叁輩九品,這些人皆住于正定聚。他們確實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諸佛果地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華語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種智,這是正定聚。「至于示現十地叁賢,其體必入涅槃,當相即是法身」,無論他怎麼示現,示現乞丐,當相也即是法身。「故于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句下,緊接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薩婆若海,因爲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切種智,名字不一樣,意思相同。「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決定成佛,極顯彌陀大願,不可思議」。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彌陀四十八大願幫助我們成就的,所以念佛,聲聲佛號當中要有感恩的心。
「本品會集魏唐宋叁譯」,這叁種原譯本。「文曰:若已生,若當生」,若當生見唐宋二譯,有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這個會集的文都是原譯本的原文,「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住正定聚,必證菩提」。乃至現在往生的,「當來」是將來往生的,這一切衆生,「將生極樂之人」,他們將要往生極樂世界。「但能發菩提心」,這個發心很重要,經與注解裏頭,這句話提了幾十次。這部經一遍看下來之後,其他的印象不深,這兩句話印象最深,爲什麼?遍數最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簡單的說,真信、真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心發了之後,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雖居穢土,仍是具縛凡夫」,這個縛是煩惱,我們現前這個身心沒有離開煩惱,沒有離開業障,這叫具縛凡夫。「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決證菩提」,雖然煩惱沒斷,業障沒消,可是現在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念茲在茲,這就是已經住正定之聚。能存這樣的心行,在任何境界裏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會改變,這個人就是已住正定之聚,他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是誠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絕待圓融,究竟方便」,這是贊歎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超情離見。
情見,是十法界的衆生,我們通常講情執,情執跟此地的情見是一個意思。超越你的情執,超越你的情見。情見是帶著感情,帶著情的見解,世間人把這個字看得很好;佛法,這個字是往生的障礙,是修行證果的障礙。這個字從哪來的?從智慧來的。情跟見都是智慧,智慧迷了,智慧變成情見;如果情見覺悟了,情見就是智慧,所以它有來源的。情見、情執跟般若智慧是一個體,同一個體,迷悟不同,在佛菩薩叫智慧,在凡夫叫情見。超情離見就是轉識成智,這個不可思議。絕待圓融,絕待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它是絕對的,絕對是圓融的。而且究竟方便,方便到極處。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所以方便沒有一定的,它是隨時、隨人、隨事千變萬化,只要運用得很恰當,運用得非常好,就叫究竟方便。阿彌陀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信、願、持名,這正是究竟方便,用這個方法就能往生、就能成佛,比八萬四千法門,比無量法門都方便!因爲那些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只要你真信真願,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就成功了。成功比他們還高,比他們還快,所以叫究竟方便。
「又《唐譯》曰」,「大寶積經如來會」這一會的經文就是《唐譯》的。「若當生者」,若是假設,假設這一個人他當生極樂世界,「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只要生到極樂世界,不管是什麼人都是一樣的,從菩薩往生,等覺菩薩往生,一直到地獄往生,離開地獄他也能往生。唐太宗離開地獄了,確實能往生,就是放不下那個皇後,情執太深了。這一段時間他總算搞明白,放下了,放下他真的就往生了。只有往生極樂世界,確確實實與你有緣的衆生,有緣,有善緣、有惡緣,統統都能生活在極樂世界,在那裏大團圓。到那個地方去,怨親平等,不再有執著、不再有分別,這是真實的究竟。「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邪定聚不知道,不定聚的人也不知道。不知道什麼?不知道往生的真因,極樂世界的真因。他要知道真因,他就不會改變。知道真因的人,一定是死心塌地,真信真願,一句彌陀念到底。這個意思是說,下面這是念老的話,「蓋謂當生極樂者,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必然一生補佛」。這個一生補佛,就是證得後補佛的地位,像現在的彌勒菩薩,「故曰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我們再看下面,「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明」是明了、明白,正定聚的利益,通達此土、彼土。此土,我們現在住的地方,彼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括號有個解釋,「謂彌陀入正定聚大願之益,通顯于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就是通此彼二土。「《甄解》曰: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密是什麼意思?不明顯,它真有大利益,但是你不能夠覺察它,你不知道;或者是你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譬如,這個東西在現前有,不是沒有,我們接受老師教誨,真懂得老師的意思,真懂得老師的愛護,我們雖然不知道有什麼好處,真幹!你看鍋漏匠,這距離我們不遠,抗戰時期,谛閑法師這個徒弟,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趕緊接著念,將來一定有好處。他是個老實人,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好處,你叫我這麼幹我就這麼幹。真聽話,不改變,這密益,叁年之後知道了。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密益,這一般人不知道。中國古人說「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這都是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真有利益,真有好處。
現在學校修學的理念跟方法,它是顯益,成績單表現在外面。古人是密益,自己知道,自己怎麼知道?自己法喜充滿,曉得,到大徹大悟就完全明白了。徹悟之前一定得定,就是叁昧,我們學《無量壽經》叫念佛叁昧,學《華嚴經》叫華嚴叁昧,學《法華經》叫法華叁昧,先得叁昧。叁昧是得定,定久了,豁然大悟,智慧現前,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了。這一悟,不但你…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