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前城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角,让你整个城的人丢人,你们出这么一个不孝的人,城墙拆掉一角。这真叫大事,国家重视,怎么敢不教孝道?地方的官员要把孝做出来给人民看,人民向地方领导看齐、学习,他要先做出来。现在没有了,走遍全世界看不到了。
对老师不尊敬,中国的学生,我还很少,没接触过,我们在外国、在美国的时间,有十几年长的时间在美国。学校去看,上课的时候,学生坐在那边靠在椅子上,两个脚放在桌子上,老师在上面讲课。怎么可能有这种态度?老师也不说话。在国外,在美国,确实学生杀老师、杀同学,常常听说。美国枪支是可以自由买卖的,买一支手枪二十多块钱,很多学生书包里带枪的,带武器的。一直到今天,美国的武器泛滥,政府都没有办法。人民要什么?人民要保卫自己。所以美国人的家庭长长短短的枪支总有几支。我在美国住达拉斯,我隔壁邻居是美国人,我到他们家里去参观的时候,家里有八支枪,长长短短的,自卫。所以美国人家庭,你不能随便靠近它,你在他院子里头,他有个小围墙很低,在这里头他打死的时候不偿命。为什么?他属于自卫。所以跟他们往来的时候一定是先按电铃,你才能进入他的小圈圈。你要电话给他通知,约定,他有安全感。我们中国人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经文上,「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就感触非常深。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要恢复,大乘佛法要再兴旺起来,从哪里开始?从孝敬。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从哪里来?从孝顺父母来的,尊师重道。孝养父母,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以这个为原始点。大乘佛法亦如是,佛在净业三福里头,这三种福第一个,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这是做人,做人的根本。这四句话做不到,你不能做佛弟子。佛经上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就这四句。我们讲儒释道三个根就是这一句话,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修十善业,儒释道的三个根,佛说的。
有人问我,你学佛,为什么讲儒跟道?我说,讲儒跟道不是我开头的,你要去问唐朝中叶那些祖师大德,你去问他去。为什么?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那要怎么样?得先学小乘。佛的教学,当年在世的教学跟现在办学校没有两样,先办小学,十二年阿含,小乘;再办中学,八年,方等,这中学;再办大学,般若,二十二年;最后办研究所,八年,《法华经》。它有次第的,不是乱来的。所以教导我们学习要从小乘开始,打基础。在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一个俱舍宗、一个成实宗,那个时候很盛行,因为学佛必须先从这两个学起,这两个是基础教育。
可是到唐朝中叶,祖师大德改变了方法,不学小乘。学什么?学儒跟道,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是那时候祖师大德他们搞的。行不行?行,历史证明了。这一千三、四百年,用儒跟道做基础来代替小乘,这对中国人特别方便,因为儒跟道是自己家里东西,很熟悉、很亲切。我们看大乘八个宗,每个宗里头世世代代都出祖师、都出圣贤,这就说明没错,可以这样做法,这个做法不违背佛的教诲。今天成问题了,小乘不学,儒也不学,道也不学,就深入大乘经藏,这个学习方法行吗?在今天学术界讲行,大学里头都开着有佛经的课程,我还曾经教过五年。那是学的什么东西?佛学常识,或者说佛学知识,不是智慧。把它当作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与本来的佛教就毫不相干。所以他不讲求力行,他只讲求文字,教理行果,他只讲教跟理,行跟果他不讲了,当作学术来研究。这是我在伦敦所看到的,这里面汉学系的学者全都是儒释道的知识分子,不是圣人、不是贤人。
中国从前读书志在圣贤,学佛志在证果,就是志在成佛,是以这个为目标的。现在不是,现在完全是知道这些经典里讲些什么,知识。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知识再丰富,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你没有行做为真正支持你学习的支柱,行是支柱。这些东西通过行,就等于通过实验,实验过了之后,你的信心才真踏实,你才真相信,真得受用。知识没有经过检验,究竟有没有效果是问号。所以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局限,而且有后遗症,这在今天的世界学术界普遍看到的现象,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的学佛,我们孝父母、孝祖宗,这个一定要做。父母不在了,祖宗也不在了,怎样尽孝?我认真努力学习,我把所学的东西都用在生活上、都做到了,这就是孝亲,这就是尊师。如果我像一般学经典里面的知识,跟我自己生活不发生关系,没有影响,这就是大不孝。我们的课堂,上课要拜祖宗,下课也要拜祖宗,念念不忘。讲堂里面的学习,如同父母、祖先在场,我们不能不认真的学习,时时刻刻想到父母、师长的恩惠。身体得自于父母,要爱惜,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身体非常关心,让他放心自己就得爱惜身体。老师所教导的得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这老师欢喜。
下面接着,「无得为妄,增减经法」,这就是老老实实依照经典教诲的学习,不必要增,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再加一点别的经咒行不行?没有必要。我把里头减少一点,简单一点?也不行。但是我们便于初学,初学的人说这个经太长,我没办法念,那我们就减,减了。怎么个减法?叫他专门念第六品,早课念第六品,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念这一段,其他的不放在课程里面。这是什么?这是减,这是接引初机方便法。他学个两年学熟了,你再叫他学全部的,他很欢喜,他就很容易了。所以初学的时候可以减一点。但是一定要知道,这是有时间性的,初学。上轨道的时候,那就要统统要学,不能增减。
读经研教就是持戒,你守着这个规矩。它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教你远离妄念,天天研究,妄想就没有了。换句话,这是修行,修定。不研究经教就会胡思乱想,研究经教胡思乱想就没有了。用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妄念打掉,把我们的妄念放下。时间长久了,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不是大彻大悟,但是我们见色闻声有小悟。小悟虽小,管用,能解决一些问题。所以说「于此同旨」,于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的,「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与这些经文同一个宗旨,同一个想法、同一个理念。
下面这念老说的,也是引用祖师的话,「盖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世之行人,唯当以圣言量为依止也」。这是祖师大德教导人的,念老把它抄在此地提醒我们,我们对于佛要尊敬,尊敬就是不敢改动一个字,决定要依教奉行,这就是尊师重道。世间行人迷的多,觉悟的少。迷了怎么办?我们能以圣言量为依止就对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用经典,经典的话就是圣人的言语,用它做标准。这个量就是标准,决定不能违背,依止就是依靠,才不至于有过失。佛菩萨所说的是正确的。
再看下一段经文,「无住生心」。请看经文: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第一句,注解里头。『咸为道慕』是前面一段最后一句。「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这一段的解释,到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这应该放在前面。第二句是这一段的第一句,这一句也非常重要,心里面所仰慕的、所追求的,在净宗来讲就是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决定是真实,不能有其他的念头。我所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我所仰慕的阿弥陀佛,我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亲近弥陀,做弥陀弟子,在极乐世界成佛,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真正的弥陀弟子。我们时时刻刻都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强烈,这个人叫真念佛人。不管他口上念不念,口上念那是形式,他心里头真有,这真佛弟子、真念佛人。这也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仰慕就是这桩事情。
『旷无他念』,「旷者空旷。其心空广无有妄念」,心里没有别的念头。「信心坚定,智慧明了,于世无虑」,世间一切全放下,没有忧虑了。「于法无疑」,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一点怀疑都没有。「故无有忧虑之思」,所以『无有忧思』,无忧、无念,这个思就是念头,无思、无念。底下是念老的话,「若约净宗」,如果就净土法门来说,「则旷无他念者,万缘放下也。咸为道慕者,一念单提也。无有忧思者,当念即是」。这个说法说得好,这就是净土,这就是净宗修学的不二法门。什么叫真修净土,什么叫会修净土,这一段文字全都道出来了,都说出来的。无有忧思,当念即是。
「一声佛号,万虑齐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罄然独存,何喜何忧。故云无有忧思」。真正念佛人,我常说,李老师当年在世也常常提醒我们,这几句话什么人能当?我们看到农村里头阿公阿婆,他们敢当。年老了,可能没有文化,不认识字,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他一串念珠一天到晚拨来拨去在手上不断,口里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杂念。你跟他说什么话,我们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他回你的,满面笑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回答这一句话。你给他说再多,他就一句话回你,就那么简单。这种人不能小看,他的行持跟这个经上完全相应。
上一次,我把这个事情告诉大家,开利师在此地,他说我们道场有。我说有几个?他说有四、五个。我说不得了,那个道场有四、五个,这个地方绝不遭灾难。为什么?他们是真正念佛人,他们是菩萨、圣人,我们是凡夫,千万不要瞧不起他。这些人跟这个经上讲的完全一样,我们是在学经教,他们是真干,已经完全兑现了。一声佛号,万虑齐消,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善念恶念都没有,染净也没…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