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前城有城牆,把城牆拆掉一角,讓你整個城的人丟人,你們出這麼一個不孝的人,城牆拆掉一角。這真叫大事,國家重視,怎麼敢不教孝道?地方的官員要把孝做出來給人民看,人民向地方領導看齊、學習,他要先做出來。現在沒有了,走遍全世界看不到了。
對老師不尊敬,中國的學生,我還很少,沒接觸過,我們在外國、在美國的時間,有十幾年長的時間在美國。學校去看,上課的時候,學生坐在那邊靠在椅子上,兩個腳放在桌子上,老師在上面講課。怎麼可能有這種態度?老師也不說話。在國外,在美國,確實學生殺老師、殺同學,常常聽說。美國槍支是可以自由買賣的,買一支手槍二十多塊錢,很多學生書包裏帶槍的,帶武器的。一直到今天,美國的武器泛濫,政府都沒有辦法。人民要什麼?人民要保衛自己。所以美國人的家庭長長短短的槍支總有幾支。我在美國住達拉斯,我隔壁鄰居是美國人,我到他們家裏去參觀的時候,家裏有八支槍,長長短短的,自衛。所以美國人家庭,你不能隨便靠近它,你在他院子裏頭,他有個小圍牆很低,在這裏頭他打死的時候不償命。爲什麼?他屬于自衛。所以跟他們往來的時候一定是先按電鈴,你才能進入他的小圈圈。你要電話給他通知,約定,他有安全感。我們中國人沒有這種習慣。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經文上,「隨順我教,當孝于佛」,就感觸非常深。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要恢複,大乘佛法要再興旺起來,從哪裏開始?從孝敬。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從哪裏來?從孝順父母來的,尊師重道。孝養父母,尊師重道,中國傳統文化以這個爲原始點。大乘佛法亦如是,佛在淨業叁福裏頭,這叁種福第一個,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這是做人,做人的根本。這四句話做不到,你不能做佛弟子。佛經上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准就這四句。我們講儒釋道叁個根就是這一句話,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修十善業,儒釋道的叁個根,佛說的。
有人問我,你學佛,爲什麼講儒跟道?我說,講儒跟道不是我開頭的,你要去問唐朝中葉那些祖師大德,你去問他去。爲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那要怎麼樣?得先學小乘。佛的教學,當年在世的教學跟現在辦學校沒有兩樣,先辦小學,十二年阿含,小乘;再辦中學,八年,方等,這中學;再辦大學,般若,二十二年;最後辦研究所,八年,《法華經》。它有次第的,不是亂來的。所以教導我們學習要從小乘開始,打基礎。在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一個俱舍宗、一個成實宗,那個時候很盛行,因爲學佛必須先從這兩個學起,這兩個是基礎教育。
可是到唐朝中葉,祖師大德改變了方法,不學小乘。學什麼?學儒跟道,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是那時候祖師大德他們搞的。行不行?行,曆史證明了。這一千叁、四百年,用儒跟道做基礎來代替小乘,這對中國人特別方便,因爲儒跟道是自己家裏東西,很熟悉、很親切。我們看大乘八個宗,每個宗裏頭世世代代都出祖師、都出聖賢,這就說明沒錯,可以這樣做法,這個做法不違背佛的教誨。今天成問題了,小乘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就深入大乘經藏,這個學習方法行嗎?在今天學術界講行,大學裏頭都開著有佛經的課程,我還曾經教過五年。那是學的什麼東西?佛學常識,或者說佛學知識,不是智慧。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本來的佛教就毫不相幹。所以他不講求力行,他只講求文字,教理行果,他只講教跟理,行跟果他不講了,當作學術來研究。這是我在倫敦所看到的,這裏面漢學系的學者全都是儒釋道的知識分子,不是聖人、不是賢人。
中國從前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證果,就是志在成佛,是以這個爲目標的。現在不是,現在完全是知道這些經典裏講些什麼,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再豐富,解決不了問題,爲什麼?你沒有行做爲真正支持你學習的支柱,行是支柱。這些東西通過行,就等于通過實驗,實驗過了之後,你的信心才真踏實,你才真相信,真得受用。知識沒有經過檢驗,究竟有沒有效果是問號。所以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有局限,而且有後遺症,這在今天的世界學術界普遍看到的現象,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的學佛,我們孝父母、孝祖宗,這個一定要做。父母不在了,祖宗也不在了,怎樣盡孝?我認真努力學習,我把所學的東西都用在生活上、都做到了,這就是孝親,這就是尊師。如果我像一般學經典裏面的知識,跟我自己生活不發生關系,沒有影響,這就是大不孝。我們的課堂,上課要拜祖宗,下課也要拜祖宗,念念不忘。講堂裏面的學習,如同父母、祖先在場,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學習,時時刻刻想到父母、師長的恩惠。身體得自于父母,要愛惜,知道父母對我們的身體非常關心,讓他放心自己就得愛惜身體。老師所教導的得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境界,這老師歡喜。
下面接著,「無得爲妄,增減經法」,這就是老老實實依照經典教誨的學習,不必要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再加一點別的經咒行不行?沒有必要。我把裏頭減少一點,簡單一點?也不行。但是我們便于初學,初學的人說這個經太長,我沒辦法念,那我們就減,減了。怎麼個減法?叫他專門念第六品,早課念第六品,晚課念叁十二到叁十七,念這一段,其他的不放在課程裏面。這是什麼?這是減,這是接引初機方便法。他學個兩年學熟了,你再叫他學全部的,他很歡喜,他就很容易了。所以初學的時候可以減一點。但是一定要知道,這是有時間性的,初學。上軌道的時候,那就要統統要學,不能增減。
讀經研教就是持戒,你守著這個規矩。它的目的在哪裏?目的是教你遠離妄念,天天研究,妄想就沒有了。換句話,這是修行,修定。不研究經教就會胡思亂想,研究經教胡思亂想就沒有了。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念打掉,把我們的妄念放下。時間長久了,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是大徹大悟,但是我們見色聞聲有小悟。小悟雖小,管用,能解決一些問題。所以說「于此同旨」,于這一段經文裏面講的,「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與這些經文同一個宗旨,同一個想法、同一個理念。
下面這念老說的,也是引用祖師的話,「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世之行人,唯當以聖言量爲依止也」。這是祖師大德教導人的,念老把它抄在此地提醒我們,我們對于佛要尊敬,尊敬就是不敢改動一個字,決定要依教奉行,這就是尊師重道。世間行人迷的多,覺悟的少。迷了怎麼辦?我們能以聖言量爲依止就對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用經典,經典的話就是聖人的言語,用它做標准。這個量就是標准,決定不能違背,依止就是依靠,才不至于有過失。佛菩薩所說的是正確的。
再看下一段經文,「無住生心」。請看經文:
【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爲。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裏。過度解脫。】
第一句,注解裏頭。『鹹爲道慕』是前面一段最後一句。「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這一段的解釋,到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這應該放在前面。第二句是這一段的第一句,這一句也非常重要,心裏面所仰慕的、所追求的,在淨宗來講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決定是真實,不能有其他的念頭。我所向往的西方極樂世界,我所仰慕的阿彌陀佛,我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親近彌陀,做彌陀弟子,在極樂世界成佛,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我們時時刻刻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非常強烈,這個人叫真念佛人。不管他口上念不念,口上念那是形式,他心裏頭真有,這真佛弟子、真念佛人。這也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仰慕就是這樁事情。
『曠無他念』,「曠者空曠。其心空廣無有妄念」,心裏沒有別的念頭。「信心堅定,智慧明了,于世無慮」,世間一切全放下,沒有憂慮了。「于法無疑」,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一點懷疑都沒有。「故無有憂慮之思」,所以『無有憂思』,無憂、無念,這個思就是念頭,無思、無念。底下是念老的話,「若約淨宗」,如果就淨土法門來說,「則曠無他念者,萬緣放下也。鹹爲道慕者,一念單提也。無有憂思者,當念即是」。這個說法說得好,這就是淨土,這就是淨宗修學的不二法門。什麼叫真修淨土,什麼叫會修淨土,這一段文字全都道出來了,都說出來的。無有憂思,當念即是。
「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故雲無有憂思」。真正念佛人,我常說,李老師當年在世也常常提醒我們,這幾句話什麼人能當?我們看到農村裏頭阿公阿婆,他們敢當。年老了,可能沒有文化,不認識字,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看他一串念珠一天到晚撥來撥去在手上不斷,口裏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雜念。你跟他說什麼話,我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聽到,他回你的,滿面笑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回答這一句話。你給他說再多,他就一句話回你,就那麼簡單。這種人不能小看,他的行持跟這個經上完全相應。
上一次,我把這個事情告訴大家,開利師在此地,他說我們道場有。我說有幾個?他說有四、五個。我說不得了,那個道場有四、五個,這個地方絕不遭災難。爲什麼?他們是真正念佛人,他們是菩薩、聖人,我們是凡夫,千萬不要瞧不起他。這些人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我們是在學經教,他們是真幹,已經完全兌現了。一聲佛號,萬慮齊消,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善念惡念都沒有,染淨也沒…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