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朋友,在甲说乙的坏话,在乙说甲的坏话,让他们两个人不和,让他们两个人斗争,他在当中取利。今天这桩事情,古时候也有用,没有现在的普遍,现在挑唆两个国家战争。如果真的战争被他挑拨发生了,造作这个口业的人他堕无间地狱,因为战争死伤的人他都要负责任,很可怕!你真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得的利益太小了,付出代价太重了,不值得。堕到无间地狱,哪一世你才能出得来?这麻烦太大了。所以这种事情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把这些理事、因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我们对于佛那个感恩的心才会生起来,不是佛这样说明,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有意无意,在平常谈话,这些毛病自自然然流出来,干了自己还不晓得。最平常做的,我们遇到的,我听说某人说你的坏话。你看,前面我听说,让这个人跟那个人心里就产生对立,这何必!事实真相还没搞清楚,就在造谣生事,就在拨弄是非,全错了,多可怕。
我们继续看,这念老给我们提出来的,「经意隐诫十恶」,这里头确实有十恶的意思在里头,「故列举其余三恶。盖于合中复有开也。两舌,新译离间语。《四分律》云:彼此斗乱,令他破也。」「天台」,天台就是智者大师说的,「遘扇彼此,乖和合也」。遘扇就是挑拨、煽动,往往是斗争里头所用采取的一种方式,让彼此双方产生怀疑,失去信心。乃至于挑拨一家人父子不和,兄弟不睦,让这一家人家破人亡,这个罪是地狱罪。你得到多大利、多大的好处?乖是乖离、违背,违背和合,破坏和合。今天这些事情,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里头都看到,常常看到、天天看到。社会上还有这种事情,这社会能安定吗?这社会还有和平吗?破坏社会安定、破坏社会和谐,这个罪多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明白了,理事、因果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不但这些事我们不能做,念头都不能生。今天这些事在社会上是普遍现象,我们知道这个动乱的根在哪里、源头在哪里。我们万缘放下,一心求生净土,对于求生净土这个信念坚固不拔。我要帮助这个世间人,我智慧不足、福报不足、德能不足,这三样东西都欠缺,智慧德相。纵然想帮助人,古人讲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做不到。那怎么办?不如赶紧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成就智慧德能相好,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才有能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再回来不迟。我们再回来的时候,这些众生没有出六道,甚至于他堕地狱去,还没有出地狱,我们又来了。真正发慈悲心、怜悯心,还是可以救他,现在要救救不了。必须得清楚、得明了,真的放下万缘,彻底放下。
「又《大乘义章》云: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这话意思是什么?下面念老给我们讲清楚了,这就是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这两舌的意思,用这八个字来解释,大家都懂,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这个事情决定是恶、决定是罪孽,决定不能干。小的罪,拔舌地狱;大的果报、严重的,无间地狱。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要能忍,不造这个罪业,造这个罪业,来世苦不堪言,死后肯定在地狱。
「恶口者,新译为粗恶语」,就是说话很难听,粗鲁、不善,跟《还源观》上所讲的柔和质直恰恰是反面,菩萨对一切众生确实是柔和。中国古人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言语要「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里面才真正看到修行忍辱波罗蜜。六度就是生活,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把它用上。布施是什么?是服务,我尽心尽力把我的工作做好,让大家生活都感到快乐,布施是服务。持戒是守规矩,人与人的关系搞清楚,居领导地位的,要仁慈、爱护属下,在下的听从领导,要尽忠职守,这是生活。无论是上下,无论是同僚,地位平等的,或者对于下属,时时刻刻要想着忍、要想着让,决定不起摩擦、不生误会,这个团体就好!
佛要求团体,无论大小都要修六和敬,这是佛心目当中理想的僧团,就是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共修,就称为僧团,但是一定要修六和敬,不修六和敬不叫僧团,修六和敬才是真正的僧团。我们今天学习,别人跟我和不和,不要去过问,要回过头来问自己,我跟大家和不和、我对大家敬不敬?心里头真有诚敬,外面和睦自然就容易了。心里面没有诚敬,外面再听信谣言,如果有人有心煽动间离、拨弄是非,他就成功了,你就上当了。在今天的社会,这个事情太普遍了,我们要如何应对?决定不听谣言,决定不听是非,他来给我讲,我念我的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对人、对事,心地清净没有染污,心地平等没有高下。我们要把《无量寿经》用在生活上,《无量寿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能掌握住这句话,你就决定得生净土。紧紧抓住这一句,其他万缘放下。我在家庭、在团体,在这里修福,不是造孽。在这里修福,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做为我们往生的资粮,可以提升往生的品位,也是护持正法,弘法利生。所作所为都是善事,都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这是好事。决定不能做迷惑颠倒的事情、伤害和气的事情,这种挑拨是非是伤害和气,换句话就是破和合僧。
言语柔和。粗恶语,《法界次第》里头所说的,「恶言加彼」,骂他、教训他,「令他受恼」,他生烦恼,「名为恶口」,不应该的。可是,你做领导,下属要做错事情,要不要呵斥他?要。要不要教训他?要。这不是恶口,这是让他警觉,让他知道,他改过自新。这是慈悲、是爱心,不是恨他,是出之于爱护,让你改过自新,让你学好。所以,用心不一样。如果是讨厌他、恨他,来责备他、来骂他,这就是恶口。
帮助他改过,过去私塾里头教学,老师对学生有体罚,最平常打手心,戒尺打手心。李老师教学的时候还是打人,他没有戒尺,他有扇子。这就是扇,这个扇子打人,当然没有戒尺那么痛,但是也不舒服。老师打什么?打记性。这个地方没有记熟,挨打了,对这个地方就特别留意,打了你就记得了。可是老师因人施教,不一样,有些人常常挨打、常常挨骂,什么原因?我那时候初学,我没看出来。老师说那个人真干、真学,打都打不走。如果说重了,说几句脸就红了,老师以后对他就很客气,再不说他,他有再大的过失,老师都不说。为什么?他不肯学,他爱面子,你要是骂他、打他,他记恨在心,那就变成冤仇,到后来搞成冤冤相报,就不好了。原来老师教二十几个学生,他对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这些学生是真干、是假干,真干是几分真干,统统清楚,一点都不含糊。
「又《大乘义章七》云: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这个意思「是谓以恼他之心」,恼他、不喜欢他,「出粗恶之言,令人受恼」,叫他也生烦恼,这叫恶口。「妄言即妄语,新译」,佛经里头,特别是古大德的注解,我们看到新译,是玄奘大师以后翻译的,就称为新译,玄奘大师以前的翻译的称为旧译,区别在这个地方。妄言、妄语是旧译,玄奘大师翻的「虚诳语」。这前面有解释,虚是虚伪,诳是欺骗,虚伪、不真实、欺骗人的这些话,这叫妄语。「又如《梵网》云」,这《梵网经》上,「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违心不实之言,即妄语也」。总的来说,说话不诚实,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就是经上所说的妄语。
下面,「绮语者,新译为杂秽语」。杂是夹杂,秽是什么?是染污,是不清净。「《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这个里头包括的范围很广,诗词歌赋里头都有。听起来好听,里面什么意思?言情说爱,让你生起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染污。这一类的言语叫绮语。它带给你的结果是烦恼,我们今天讲情绪,挑起你怨恨恼怒烦。表演得好的,很能感动人,能叫观众随着你的音声也起舞,这是个成功的表演者。这样的人,我们细心去观察,他结果怎么样?看那些著名的明星,大明星,好像好死的很少,横死的很多,造业太重!他造什么业?绮语,天天都在表演绮语。这就是电影、电视这些东西扰乱了社会,把人都教坏了,用什么教坏的?绮语,花言巧语。里面的内容与伦理道德完全相违背,把过去善良的社会风气一扫而光。新的东西没有建立,旧的不要了,新的没有建立,人心没有依靠,长时间这样下去,社会乱了。社会怎么乱?人心坏了,人心坏了是因,社会乱了是果。社会这一乱,人心更坏,人心更坏,社会更乱,这麻烦大了,感应得地球上灾变异常。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我们要细细想想。古圣先贤防范非常严格,这些伦理、道德、因果、圣哲教学都在防止。这个东西丢掉、破坏掉了,泛滥了,洪水泛滥,没救了。所以,我们想世界恢复安定和平,还得把老东西找回来,它真有效。不能回归祖宗的教诲,这个世界就是愈来愈坏、愈来愈严重,到最后真的会崩溃。现在是崩溃的边缘,要救还来得及,再去拖延几年,恐怕来不及了,想救也没法子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