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才知道,我们过的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这种清净快乐他享受不到。
我们再看下面,念老引用《阿弥陀经》经文来解释。「又《阿弥陀经》曰:若有人已发愿」,这是发愿往生净土,「今发愿」,已是已经往生,今是我们现在,「当发愿」是将来的人,他们将来遇到净土法门也会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弥陀经》上的经文。「是表目前发愿往生之人,悉不退转于菩提。故云悉皆度脱也」,《弥陀经》上也是这么说法的。
「《弥陀要解》云」,这是蕅益大师的话,特别重要,「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这是讲给念佛人。至心是真心,一心念;散心,这是平常我们有杂念、有妄想,还是可以念。散心念、至心念,有心念、无心念,都可以。或者对净宗了解,或者对净宗完全不了解,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那不了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或者是「此经名字」,《阿弥陀经》,「一经于耳」,你听见了,听进去了,「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这是什么?这一句佛号真听进去了,阿赖耶识就结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叫金刚种子,永远不会磨灭。这一生你不能成就,来生后世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你对于阿弥陀佛生欢喜心,你喜欢接受、喜欢学习,你就能往生。所以,只要听到这句名号,或者看到这尊佛像,知道他是阿弥陀佛,你就在极乐世界注册了,等于说报名注册了,你将来肯定是极乐世界人,不会错的。这一生当中,纵然干了很多坏事堕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罪受尽了,将来出来还是会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思议!这种殊胜的利益功德,我们要记住、要明了。底下,这是大师举了个比喻,「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亦正是悉度脱之之旨」,这个宗旨相同的。
「涂毒鼓」有个参考,这是《佛学大辞典》里面,杂语。以毒这种材料涂在鼓上,这个鼓一击,这个毒跟着声音扩散,听到鼓声的人都会死亡。这是印度的一种传说,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必去考虑。为什么?在我们想到,闻到就死亡,那击鼓的人他头一个闻到,如何能令击鼓的人闻不到?所以这个在逻辑上讲有问题。从佛法理论上讲有可能,害人的东西是不择手段,现在多了,现在用这些化学东西害人,可是他自己懂得防范。像现在食物改变基因,这个麻烦太多,改变基因的食品都是不健康的。你看那个东西长得又大又好看,可是你细细的去品味,它不是味道。我们对于这些稻米、五谷杂粮还没有接触到过,但是像水果我们接触很多。我们看街上卖的芒果,好大,又大又好看,但是吃起来没有芒果味道。到乡下,小芒果树结的小芒果,你吃那个有味道,不一样。这种在佛法讲,破坏大自然的法则,破坏自然规律,这就有问题。随顺大自然的是道德,大自然是道,随顺是德。改变大自然的基因,这就是缺乏道德,把道德推翻了,推翻了,果报要自己承受。食少金刚,决定不消,金刚是不消化的,吃得再少它也不会消失。这些都是用来比喻毕竟因斯度脱,比喻弥陀的名号、弥陀的名字、弥陀的德相,你眼见到、耳听到,在阿赖耶识里头结成种子,将来这个种子一定会起作用,会引导你往生极乐世界。
「弥勒大士末后曰:受佛重诲」,这个字,两种音都可以读,两个意思都可以用,可以作轻重的重,可以作重复的重,两个意思都可以,「不敢违失」。弥勒菩萨,法身大士,后补佛,都不敢违失,我们怎么敢违背?真的我们要想想,弥勒菩萨不敢违背,代表法身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没有一个人敢违背,我们违背会成就吗?这值得我们三思。「此乃代现在当来一切含灵而言者也」,弥勒菩萨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人。「故我等今日皆当如大士所云,不敢违失」,这是真佛弟子,真正得佛教诲的德用。
「又彭际清曰」,这也是一位大德,很难得。生长在富贵人家,一生不做官,在家学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一代的大德。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等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这是高干子弟。有才华,传记里面说他,是弱冠还是童子就考中进士,弱冠是二十岁,应该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很年轻,考中进士。进士是古时候最高的学位,相当于现在博士学位。从前进士学位是皇帝做主考,主考官是皇上,所以叫殿试。考场是在皇宫,在大殿上,殿试。这是国家最高的考试,他考中进士。
他说「净土至善之地」,这至善两个字不能疏忽,至是到顶点,换句话说,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诸佛如来尊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至善之地,我们能遇到何等的幸运。我们要不重视、要不争取,这一生当中要疏忽了,不能往生,那才叫冤枉,那才真叫可惜。到底还有什么东西能障碍你?实际上是什么东西?烦恼习气,没有别的,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自己对它有怀疑,不相信,所以这一生去不成。「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止于至善是中国古圣先贤讲的,《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往生西方净土,你说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换句话说,只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善圆满了,恶统统干净,断干净了。彭际清说的,这要不是真正过来人,这句话说不出来。这还是三教都通,因为他开头止于至善是儒家的,《大学》上的话,把它用在极乐世界。「是故我等皆当遵佛训诲,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还有话说吗?没得讲的,一定要遵守,一定要干。彭际清这句话是教学达到至圆至精。
《无量寿经》的会集、注解的会集也是止于至善,我们今天有缘能遇到,这是不可思议的缘分,确实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也是彭际清说过,「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遇到了。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明了,他接受,他一生成就;不是真正有大福报、大智慧,他对这个有疑惑,对世间还有贪恋,这一次因缘当面错过,当面错过的人多!这一品经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一品: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这个向下,在科判里面是「劝」,三十八品到四十二品都是佛劝导我们。这一共有五段,每一品是一段。第一段,「佛劝礼念求见依正」,礼是礼拜,念是念佛,求什么?求你能够见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相信了。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现前,你见到了。凡夫见不到佛,是业障障碍了,真正用功,功用得很纯熟的时候你就见到了。我们相信初祖慧远大师他决定不是说妄语,他在往生之前告诉大众,他一生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往生这天,这个境界又现前,告诉大众,我要走了。而且还看到莲社比他早往生的人,都在阿弥陀佛的身边,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一个一个名字他都叫得出来,这不是假的。
我们看前面这一小段,是念老对于这一品的品题简单的介绍。「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在这一品经文里头显示。两土是我们这个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两土导师,大慈大悲布施恩德,慈悲、恩德都是到无极。「加被一切会众」,当然这个会众包括我们现在的大众,我们今天展开经本读到这品经,我们就参加这次的法会。佛的法会,会会都是超越时间空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他入定了,看到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坐下来听了一堂课。出定之后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散,还在讲。智者大师去释迦牟尼佛至少一千年,这会没散。这就是说的,在法身菩萨境界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都不存在,所以能够「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极乐世界是法性身、法性土,说到法性,时间空间都没有了。阿赖耶里面有时间空间,法性身土里头没有时间空间,所以有缘就见到了。
「《嘉祥疏》云:现土」,这就是把极乐世界让你看到,「使人欣慕。上虽耳闻说妙土,未如眼见」,就是上面佛讲得很多,你都听说了,但是不如眼见,如果你真看到了,那不一样,「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现土用意在哪里?你看到自然生仰慕之心,自然肯认真修行,认真修行是真正一切放下。这个地方太好了,但是要进入这个地方,不能带任何东西进去。你的身、心要真正到清净平等觉,你就进去了;没有清净平等觉,你进不去。那我们要问,那个锅漏匠有没有到清净平等觉?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他得到了,他要没有得到清净平等觉,他不可能有那么好的瑞相。锅漏匠有最大的一个好处,我们都比不上他,他等于是乞丐,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放下很简单,他什么都没有。他做生意就是那个担子,锅漏匠可能你们都没有看见过,抗战时候有,跟叫花没两样。只是叫花乞讨,他是给人补锅补碗,人家给他一个铜板、两个铜板,很便宜的。这个行业非常辛苦,挑着一个小担子,等于说到处化缘一样,人家真有锅碗打破了,还保留下来让你来补。如果实在破得很厉害,丢掉了,没有法子补就不要了。补锅的多,补碗的比较少。所以他很容易放下,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牵挂的。这种人在世间下下人,他有上上人的福慧,我们一般人看不到。
又义寂法师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说佛这四样东西,佛身、佛土、佛的因、佛的果报,「众皆得闻,胜智上流,虽皆信解」,这个没有问题的,上根的人理明了,所以事他就不怀疑;可是,「劣慧下辈」,智慧达不到上根人,他听了之后,「未能决定」,半信半疑,才会有放不下的事情发生。这个事情是大事情,不是小事情。我是早年章嘉大师一再提醒我,不要以为你懂了,他就怕我自以为懂得了,你没有做到就是你不懂。就是教我常常反省,我是不是真懂了?我没有做到,没真懂。做到,你一定真懂。他举个例子…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