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你才知道,我們過的是兩種不同的方式,我們這種清淨快樂他享受不到。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引用《阿彌陀經》經文來解釋。「又《阿彌陀經》曰:若有人已發願」,這是發願往生淨土,「今發願」,已是已經往生,今是我們現在,「當發願」是將來的人,他們將來遇到淨土法門也會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彌陀經》上的經文。「是表目前發願往生之人,悉不退轉于菩提。故雲悉皆度脫也」,《彌陀經》上也是這麼說法的。

  「《彌陀要解》雲」,這是蕅益大師的話,特別重要,「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這是講給念佛人。至心是真心,一心念;散心,這是平常我們有雜念、有妄想,還是可以念。散心念、至心念,有心念、無心念,都可以。或者對淨宗了解,或者對淨宗完全不了解,谛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那不了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或者是「此經名字」,《阿彌陀經》,「一經于耳」,你聽見了,聽進去了,「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這是什麼?這一句佛號真聽進去了,阿賴耶識就結了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會磨滅。這一生你不能成就,來生後世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你對于阿彌陀佛生歡喜心,你喜歡接受、喜歡學習,你就能往生。所以,只要聽到這句名號,或者看到這尊佛像,知道他是阿彌陀佛,你就在極樂世界注冊了,等于說報名注冊了,你將來肯定是極樂世界人,不會錯的。這一生當中,縱然幹了很多壞事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罪受盡了,將來出來還是會往生極樂世界,不可思議!這種殊勝的利益功德,我們要記住、要明了。底下,這是大師舉了個比喻,「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亦正是悉度脫之之旨」,這個宗旨相同的。

  「塗毒鼓」有個參考,這是《佛學大辭典》裏面,雜語。以毒這種材料塗在鼓上,這個鼓一擊,這個毒跟著聲音擴散,聽到鼓聲的人都會死亡。這是印度的一種傳說,是不是真的我們不必去考慮。爲什麼?在我們想到,聞到就死亡,那擊鼓的人他頭一個聞到,如何能令擊鼓的人聞不到?所以這個在邏輯上講有問題。從佛法理論上講有可能,害人的東西是不擇手段,現在多了,現在用這些化學東西害人,可是他自己懂得防範。像現在食物改變基因,這個麻煩太多,改變基因的食品都是不健康的。你看那個東西長得又大又好看,可是你細細的去品味,它不是味道。我們對于這些稻米、五谷雜糧還沒有接觸到過,但是像水果我們接觸很多。我們看街上賣的芒果,好大,又大又好看,但是吃起來沒有芒果味道。到鄉下,小芒果樹結的小芒果,你吃那個有味道,不一樣。這種在佛法講,破壞大自然的法則,破壞自然規律,這就有問題。隨順大自然的是道德,大自然是道,隨順是德。改變大自然的基因,這就是缺乏道德,把道德推翻了,推翻了,果報要自己承受。食少金剛,決定不消,金剛是不消化的,吃得再少它也不會消失。這些都是用來比喻畢竟因斯度脫,比喻彌陀的名號、彌陀的名字、彌陀的德相,你眼見到、耳聽到,在阿賴耶識裏頭結成種子,將來這個種子一定會起作用,會引導你往生極樂世界。

  「彌勒大士末後曰:受佛重誨」,這個字,兩種音都可以讀,兩個意思都可以用,可以作輕重的重,可以作重複的重,兩個意思都可以,「不敢違失」。彌勒菩薩,法身大士,後補佛,都不敢違失,我們怎麼敢違背?真的我們要想想,彌勒菩薩不敢違背,代表法身大士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沒有一個人敢違背,我們違背會成就嗎?這值得我們叁思。「此乃代現在當來一切含靈而言者也」,彌勒菩薩是我們大衆的代表人。「故我等今日皆當如大士所雲,不敢違失」,這是真佛弟子,真正得佛教誨的德用。

  「又彭際清曰」,這也是一位大德,很難得。生長在富貴人家,一生不做官,在家學佛,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一代的大德。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等于現在的國防部長,這是高幹子弟。有才華,傳記裏面說他,是弱冠還是童子就考中進士,弱冠是二十歲,應該是十九歲、二十歲的時候,很年輕,考中進士。進士是古時候最高的學位,相當于現在博士學位。從前進士學位是皇帝做主考,主考官是皇上,所以叫殿試。考場是在皇宮,在大殿上,殿試。這是國家最高的考試,他考中進士。

  他說「淨土至善之地」,這至善兩個字不能疏忽,至是到頂點,換句話說,一切諸佛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諸佛如來尊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至善之地,我們能遇到何等的幸運。我們要不重視、要不爭取,這一生當中要疏忽了,不能往生,那才叫冤枉,那才真叫可惜。到底還有什麼東西能障礙你?實際上是什麼東西?煩惱習氣,沒有別的,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自己對它有懷疑,不相信,所以這一生去不成。「求生淨土乃止于至善之功」,止于至善是中國古聖先賢講的,《大學》的叁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往生西方淨土,你說這還得了嗎?這不得了!「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換句話說,只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善圓滿了,惡統統幹淨,斷幹淨了。彭際清說的,這要不是真正過來人,這句話說不出來。這還是叁教都通,因爲他開頭止于至善是儒家的,《大學》上的話,把它用在極樂世界。「是故我等皆當遵佛訓誨,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還有話說嗎?沒得講的,一定要遵守,一定要幹。彭際清這句話是教學達到至圓至精。

  《無量壽經》的會集、注解的會集也是止于至善,我們今天有緣能遇到,這是不可思議的緣分,確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也是彭際清說過,「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這一天我們遇到了。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明了,他接受,他一生成就;不是真正有大福報、大智慧,他對這個有疑惑,對世間還有貪戀,這一次因緣當面錯過,當面錯過的人多!這一品經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一品:

  【禮佛現光第叁十八】

  這個向下,在科判裏面是「勸」,叁十八品到四十二品都是佛勸導我們。這一共有五段,每一品是一段。第一段,「佛勸禮念求見依正」,禮是禮拜,念是念佛,求什麼?求你能夠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相信了。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現前,你見到了。凡夫見不到佛,是業障障礙了,真正用功,功用得很純熟的時候你就見到了。我們相信初祖慧遠大師他決定不是說妄語,他在往生之前告訴大衆,他一生曾經叁次見到極樂世界。往生這天,這個境界又現前,告訴大衆,我要走了。而且還看到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一個一個名字他都叫得出來,這不是假的。

  我們看前面這一小段,是念老對于這一品的品題簡單的介紹。「本品彌顯兩土導師,慈恩無極」,在這一品經文裏頭顯示。兩土是我們這個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兩土導師,大慈大悲布施恩德,慈悲、恩德都是到無極。「加被一切會衆」,當然這個會衆包括我們現在的大衆,我們今天展開經本讀到這品經,我們就參加這次的法會。佛的法會,會會都是超越時間空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他入定了,看到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他還坐下來聽了一堂課。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散,還在講。智者大師去釋迦牟尼佛至少一千年,這會沒散。這就是說的,在法身菩薩境界裏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不存在,所以能夠「普令親見極樂依正莊嚴」。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法性土,說到法性,時間空間都沒有了。阿賴耶裏面有時間空間,法性身土裏頭沒有時間空間,所以有緣就見到了。

  「《嘉祥疏》雲:現土」,這就是把極樂世界讓你看到,「使人欣慕。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就是上面佛講得很多,你都聽說了,但是不如眼見,如果你真看到了,那不一樣,「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現土用意在哪裏?你看到自然生仰慕之心,自然肯認真修行,認真修行是真正一切放下。這個地方太好了,但是要進入這個地方,不能帶任何東西進去。你的身、心要真正到清淨平等覺,你就進去了;沒有清淨平等覺,你進不去。那我們要問,那個鍋漏匠有沒有到清淨平等覺?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他得到了,他要沒有得到清淨平等覺,他不可能有那麼好的瑞相。鍋漏匠有最大的一個好處,我們都比不上他,他等于是乞丐,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放下很簡單,他什麼都沒有。他做生意就是那個擔子,鍋漏匠可能你們都沒有看見過,抗戰時候有,跟叫花沒兩樣。只是叫花乞討,他是給人補鍋補碗,人家給他一個銅板、兩個銅板,很便宜的。這個行業非常辛苦,挑著一個小擔子,等于說到處化緣一樣,人家真有鍋碗打破了,還保留下來讓你來補。如果實在破得很厲害,丟掉了,沒有法子補就不要了。補鍋的多,補碗的比較少。所以他很容易放下,他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牽挂的。這種人在世間下下人,他有上上人的福慧,我們一般人看不到。

  又義寂法師雲:「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說佛這四樣東西,佛身、佛土、佛的因、佛的果報,「衆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這個沒有問題的,上根的人理明了,所以事他就不懷疑;可是,「劣慧下輩」,智慧達不到上根人,他聽了之後,「未能決定」,半信半疑,才會有放不下的事情發生。這個事情是大事情,不是小事情。我是早年章嘉大師一再提醒我,不要以爲你懂了,他就怕我自以爲懂得了,你沒有做到就是你不懂。就是教我常常反省,我是不是真懂了?我沒有做到,沒真懂。做到,你一定真懂。他舉個例子…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