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偿,想得什么身都能得到。
底下还有一段,也是《佛学大辞典》上的,前面是《三藏法数》,《佛学大辞典》讲得简单。「净土论所说」,《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这拜佛。「二、赞叹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声声相续,念念不断,这叫赞叹。「三、作愿门,一心愿生于彼之国土也」,念念求生净土,念念希求亲近阿弥陀佛。「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八种,菩萨四种。「五、回向门,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彼此皆成佛也」。这下面说,「门为入出之义,前四门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后一门为出于利他教化之门」。这可以为前面的补充,有自行、有化他,前面四门成就自己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后面这一门有行动,是教化众生,这个意思非常之好。这五种念佛的方法,我们要会活用,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活学活用。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五念者:一礼拜,二赞叹,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也。要之一心称念六字洪名,即总摄五念妙门」。念老后面这句开示非常重要。《华严经》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怎么个念法?一心念就可以,一心称念,五门都摄在一门。一心是清净心,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道众生他之不能成就,就是六根往外面跑,它往尘境上去奔驰,它不会回头。所以佛教人回头是岸,眼不受色的影响,眼对色,如如不动,不受色的干扰,这就是眼根在色相上得定了,就是三昧现前。耳闻不受外面音声影响,耳根在音声上入定了。那我们这六根在六处入定,定久了就开智慧,不论哪一个根开智慧,一根开智慧,根根都开智慧,一多不二,这个是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
宗门老师常问学生「你会幺」,意思在哪里?就这个意思,你要会你就得受用。在哪里修?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什么地方是道场?处处都是道场。会修的,开悟不一定是在寺庙大殿面对着佛,很少,全都在生活当中。所谓豁然大悟,就是他定久了,他心清净,清净到极处,平等到极处,他没有波动现象,心定在那里。定在色上,知道色是幻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受它影响。怎么是幻色?如果我们能想到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我们的心很容易定下来。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幻相,哪一个相是我,哪一个相是你,哪一个相是他?统统不可得。
真的是有相,弥勒菩萨讲得不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这就是物质现象,眼能够见的,色出来了。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每一个物质现象都具足受想行识,谁看清楚了?观世音菩萨看清楚了,照见五蕴皆空,菩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一丝毫没有染着。凡夫的心像照相机,这一照,影子落谢了,落下来了;佛的心像镜子,照得很清楚,不但照了之后不落印象,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落印象,清清楚楚,决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落印象受影响的,凡夫,迷;不落印象,不受干扰,就是佛菩萨。佛菩萨空有不二,心境一如,确确实实是空无所有。现在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们不知道。
经上告诉我们,科学家给我们提出研究报告,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报告跟经文可以合参,合起来学习,我们容易契入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学不到,太难了,首先学不分别、不执著,不执著你就没有烦恼。我们今天烦恼是什么?得失观念太重了,得失是执著来的,利害都从执著来的,没有执著,这些都没有了。真正不执著,就入了阿罗汉的境界,在大乘里面,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这个时候像一觉睡醒了,睡觉时候做了个恶梦,那个恶梦就是六道轮回,现在醒过来,梦没有了。但是十法界还是一场梦,必须到不起心不动念,这第二次醒过来,醒过来的时候,实报土现前,十法界没有了,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完全明白了。
我们再看下面文,「又如《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本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句经文很重要,可惜现在《弥陀经》上没有这句经文。我们这里有参考资料,六朝,这南北朝时代,这段是从《佛光大辞典》里面节录下来的。「石刻阿弥陀经条:指于碑面雕刻阿弥陀经。最著名者为湖北襄阳龙兴寺之石刻弥陀经,世称襄阳石经。据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阿弥陀经脱文条」,脱文条是漏掉的,《阿弥陀经》漏了这一句。龙舒增广净土文收在日本卍续一0七册,三七一页下,因为日本印的《续藏经》它分成两段,上下排列,这是下面,有,记得清楚。「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隋朝时候,「陈仁棱所书」,他写的。「字画清婉,人多慕玩」,字写得很清秀,让人看到生欢喜心。「自一心不乱而下云」,就是说《弥陀经》上一心不乱底下还有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接着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现在我们《弥陀经》上没有这二十一个字。
这个底下还有资料,「又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这都是《卍续藏》里面的,第三十三册,一百三十五页下面。朝散郎陈仁棱书碑在(就是现在的襄阳)龙兴寺,「本朝殿撰李公讳友闻,字季益,尝守官于彼」,他做过这个地方的地方首长。「持此经皈钱唐。疏主(元照)得之」,元照法师,「喜不自胜」。这个《弥陀经义疏》就是元照法师的著作,他得到这一段的碑文,非常欢喜。「遂复刊石立于灵芝大殿之后」,最后还是在战争当中被摧毁了,「悲夫!逆推梁陈」,这六朝,宋、齐、梁、陈。「去晋未远」,晋朝亡国的时候就是南北朝。「可验得真」,这就是说明古时候这个本子上有这二十一个字,以后,因为那个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经文全是手抄本,手抄本漏掉了,以后依照这个手抄本,漏掉的手抄本,流通下去,所以这二十一个字就没有了。这个石刻的经文应当是很可靠的。
「依此可知,隋代有陈仁棱在碑面刻阿弥陀经,安置于湖北襄阳龙兴寺;宋代元照」,他也模仿刻了《弥陀经》,这个碑「立于灵芝崇福寺佛殿后。现今日本」,这字是不是念筑?这在什么地方?「日本筑前国宗像神社境内」,这应该在日本还存着有,「与此相同之经碑。(阿弥陀经义疏卷下)」。这有这二十一个字的碑文,在日本也有,这很难得。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阿弥陀经》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所以《阿弥陀经》的这个本子有三种本子。现在流通的鸠摩罗什的本子,第二种是玄奘大师他翻译的本子,第三种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两种本子会集编了一个会集本,有三种本子流通在世间。这二十一个字告诉我们,称名就是念佛,念佛能够消业障,诸罪消灭,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要累积善根,要积福德,要多因缘,怎么个修法?老实念阿弥陀佛就行。前面念老告诉我们的一心称念,一心就是清净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清净心。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就能够断烦恼、消业障,就能够增长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就能把它补足,你就具足往生的条件。
「是故阿难一心归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亦如诸已往生者,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故必能满往生之愿」。这些话我们要细心去参究,要用真诚,没有怀疑,深信不疑。我们这一生当中,肯定过去生中亲近无量诸佛,现在遇到这个法门,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的机缘我们获得了,关键我们是不是能真信。我们的信心不够,还有怀疑,为什么?还有很多嗜好,烦恼习气断不掉。那怎么办?用持名,一心称名的方法可以把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补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补足你就决定得生。
我有没有把握补足?肯定有把握补足。为什么?你真想这样做法,阿弥陀佛加持你,就把你这个缺陷补足。我们得有这个信心,没有这个信心,这一生当中错过了,要知道这一错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再遇到,绝不是来生就可以遇到的,没有那么简单。一错过,完全是业力在做主宰,想想我们的业力在六道里头哪一道,人天两道还能得到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用中国这四科做标准来衡量一下,五伦有没有做到,五常有没有做到,四维有没有做到,八德有没有做到?这统统都做到,来生得人身没问题。这个自己可以跟自己打分数,你够不够标准。
用佛法,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三皈肯定没分,都得零分,为什么?「皈依佛,觉而不迷」,我们现在还是迷而不觉,这有名无实;「皈依法,正而不邪」,我们现在还是邪知邪见;「皈依僧,净而不染」,我们现在还是染污,清净心没得到。所以觉正净对我们有名无实,说明我们三皈不是真的,这个一定要知道,不是真的我们受了。这桩事情,蕅益大师、弘一大师都说过,这是研究戒律的人,教我们形式上的戒应当受,但是自己晓得这是结缘,不是真的得到了。你以为这么一受就是得戒,错了,那你大妄语,大妄语就是地狱罪。是结缘,结缘什么?你可以看戒本,人家不会讥刺你,是这个意思。受了以后怎么样?我再学,我学多少算多少。这些话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你不受,戒律你不能看,不准你看,受了戒,这戒你可以看。可以看怎么样?学,一条一条的学,一条学到了,一条就得到了,就得戒了。我真能做到,才算是真的受戒,在今天这个社会假的多,真的少,有几分真实就很可贵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我跟同学们分析,我这样的程度,当年亲近方东美先生,如果用我当年这个年龄,再三十年之前,方先生他不会收我,为什么?差太远了。在我那个时候,三十年前,也就是说我出生那个时代,一般读书人对老师那种尊敬至少有百分之六、七十这样的标准,老师愿意教你。我们对老师的心,凭良心自己想,有恭敬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他就收了,他就肯教我了。那我们想想,学校?学校大概学生对老师恭敬心只有百分之三,那我百分之三十,比学校学生加了十倍。学校得缴学费,我老师教我,我一分钱都没有缴,没供养,那个时候生活很清苦,没有钱供养,老师尽义务。这就是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我们得的利益有限,跟上一代的比,我们没有超过。外面批评说我超过,我自己心里清楚,那是赞叹,那不是真的。
也许是我们的缘分跟上一代的缘分不相同,我这个缘分三宝加持的,自己哪有这种福德因缘,佛力加持的。为什么?现在没人做了,我们一发心,佛都照顾,如是而已。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个老师,跟任何一个老师我都不能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说能跟老师差不多的,只有慈悲,慈悲心真有,念念我都希望后人超过我,国家民族才有救,佛法才有救。如果不能超过我,你没有能力续佛慧命,你没有能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一生当中,小时候吃的苦头太多,过的是流浪的生活,是现在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今天恢复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不容易破除。第一个是根没有了,我们还有一点点根,现在这一点根都没有了。你们没有听过,更没有见过,你到哪里去学?现在的社会比我们学佛这六十年前复杂太多了,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什么人在这个社会上能不受诱惑?那真正能不受诱惑的,我们才晓得这是再来人,是佛菩萨来救世的,否则哪有不受诱惑的道理?这一诱惑,三途去了。这什么?不知道因果才会干这个事情。如果对因果很清楚、很明了,他不会干这个事情。今天不相信因果,你想学也学不到,因为现在社会上认为讲因果是迷信,讲佛法不反对那就不得了,那就是大善根了。
所以这些事情要清楚,唯有一心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应化到人间来,真正有再来人,这世间才有救,不是真正再来人,没有能力救这个世间,再慈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要成就自己,行,我们自己善根福德不够,念佛可以帮助。真干这个事情,知识不行,不管用,要智慧、要清净心、要定慧,真正定慧才能够拯救世间,才能够续佛慧命。佛学知识不行,常识也不行,真实的德行、真实的功德才能帮得上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