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把这些书籍统统搜集起来,编成一套《净土丛书》,也称之为《净土藏》,就是净土全书,分量也相当可观。这么多的典籍,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哪是根本,五经一论是根本,《无量寿经》是五经里面的第一经,根本的根本。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提供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来解释这部经。这一百九十三种里头,有八十三种是经论,一百一十种是祖师大德的注疏,所以内容无比的精彩丰富。这是为什么?便利后学。我们要找这些资料很辛苦,到哪去找?他都替我们找好了,而且抄在一起,给我们做参考。这是念老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怎么报恩?「广为他说」这就是报恩。广为他说的方法,多印,多流通。现在不但我们印书方便,做光碟更方便,大量流通,这一部就够了,这一部是净宗精华的精华。唐太宗编《群书治要》,这是净宗治要当中的治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部经就够了。对现在工作繁忙的人,我们要简单、要容易,还要详细,这部书这些条件统统具足。
「今者正是流通分」,我们现在读的经文是本经的流通分,本经流通分有六品经。「故劝演说,以广流通。如《愿力宏深品》云: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这是佛在这里教我们,如果有大因缘,你就做大功德,大功德是培养人才。齐老居士那里有计划,要建立学校、道场,传承传统文化。罗马城造好了,她要建个汉城,汉城可以搞传统文化。孔子集大成在汉之前,春秋战国下来就是汉朝,汉朝确实做了很好的流通分。国家正式纳入制度,以儒来治国,以佛来教民,教化人民用佛,以道来祭祖,把儒释道分配得很好,祭祀祖先用道家的。这个设想很周到,而且他实现了,他真正做到了,留给后人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所以汉这个城,传统文化城。
那唐城,唐城应该还是做文化,做多元文化城。因为唐朝时候,基督教传到中国来,景教,那个时候叫景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来。唐太宗的心量广大,统统接纳,平等待遇。道场都是帝王下令,国家来建造,他是多元文化的总护法,是个好皇帝。读书,要读那么多的书,从哪里读起?他想出个很妙的方法,让魏徵领导一个小组,这个小组都是读书人,都是对古籍有相当研究的人。让他们从古籍里头,从唐往上去二千五百年,三皇五帝到隋朝,这二千五百年当中,所有典籍里头,有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教训,把它抄起来。抄出来之后送给他看,就是《群书治要》。一共差不多有五十万字,唐太宗读书就读这一部书,这部书是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太宗很聪明,用最少的时间,把群书里头的精华他统统掌握到了。他用这些理念来治国,成为历史上非常辉煌的「贞观之治」。
我们这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我们净土宗群书的精华,也是会集的。《群书治要》是会集的,如果没有《群书治要》这个会集本,唐太宗就没有办法念书了。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从哪来,理念从哪里来,方法从哪里来,他都不知道,做皇帝的时候太年轻,二十七岁。他的聪明智慧,就是让这些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文人,给他做一个会集本,《群书治要》就是会集本。不但那个时候管用,现在最管用,现在整个世界社会秩序大乱,如何整顿?这个会集本比什么都管用。简单,容易学,很快就学会了,马上就用,它就派上用场。真难得!这部书确实如他所言,能救全世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四句话的意思,这四句话就是流通。要「转相教授」,我们知道的要很乐意、欢喜教别人,不辞辛苦,希望这个大法世世代代传下去。「转相度脱」,我依这个法修,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后人都修这个法,同生极乐国。这样一代一代辗转传下去,「不可复计」,世代相传。「故知乐为人说,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方是知恩报恩之正行」。这句话重要,什么叫知恩?什么叫报恩?你没有把你所学到的东西兑现、做到,没有把你得到真实利益传给别人,这不叫报恩,这也不叫做知恩。老师把这个传给我,我自己受用了,不能传给别人,这哪叫报恩?
正法久住要靠承传,没有承传法就灭了。世出世间教学的承传好比传灯,我这盏灯点燃了,是从别的光那里点来的。我这个灯可以点尽,油没有了就灭了,需要别的人点燃他的。这个光明永远不灭,不衰不灭,世世代代承传,叫正法久住。让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得度,都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圆满功德。自己如果修学的缘不具足,想修没有环境,最低限度也应该印送经书。像现在光碟成本都很低,这也是报恩的心,是报恩的行为,真正报佛恩靠这个。建道场固然不错,如果道场没有法,等於白建,还不如印送几本经书,有人看,看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得利益,就是无边功德。
「妙法流通,正符如来本愿」。如来本愿就是世世代代流通不绝,有人讲经、有人听经、有人修行、有人证果,这就是正法久住。「是故《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上这一段说得好,「法师品」里头的话。若,这是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法华经》,知道多少?也不过知道是一句半句,但是他能受持、能接受、能保持住,他能读诵,他能解说,他能书写,他能够恭敬供养。这个人得的福,下面是佛说的,他所得的福报是「一切世间所应瞻奉」,瞻仰、奉事。像三福里面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这是什么人能做到?菩萨做到,菩萨晓得,世间人不知道,菩萨知道,对这种人的供养,跟对如来供养没有两样。菩萨认识他,这个人就是大菩萨,这个人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於大众中,广为人说」。底下还接著,「又曰: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就是书写、受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这段话,他们演释迦牟尼佛传,《法华经》就这一段就够了。他们那个时间短,就这一句话,这一段念著,把字幕打上去,就很有意思了。五时说法,要找五段经文,《华严经》里头找几句,阿含找几句,方等找几句,般若找几句,《法华》就这一段就好了,「法师品」里面的话。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那就是现在,能为一个人,这没有人听,学佛的人太少了,一个人想学,你跟他讲《法华经》。讲多少?乃至一句。这一段就不止一句了。「当知是人,是如来使」,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如来差使的,如来派遣的使节,代表如来的。就是如来所派遣的,他来「行如来事」。这句话重要!如来行的是什么事?就是教化众生,没有其他的事情是如来事,如来一生教学。没开悟之前已经在教学,开悟之后就正式教学,启动他一生的行业,或者说一生的行事,他所干的事情。
他在定中开悟的,开悟就把定中的境界圆圆满满详细说了出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多大?我们无法想像,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了。这个经讲完之后,大龙菩萨将它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龙树菩萨有幸到龙宫去参观,看到了。告诉我们多大分量?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用微尘来做单位。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化区,多大?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里头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磨成微尘。一粒微尘是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不管长短,四句叫一首偈,一粒微尘代表四句偈。多少偈?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那么多,没法子说,这一部经的分量。多少品?现在的《华严经》,我们读诵的,大概有五万偈,三十九品。这个经是什么?这个经是《华严经》目录提要,不是全经。像我们看《四库全书》,这不是《四库全书》,是《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这个书我们这儿有,目录提要只有五册,全书一千五百册。这是看目录提要,现在我们的《华严经》。龙树菩萨一看这么大,他以前还有一点傲慢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成就了。一看到《华严经》之后,傲慢心马上就没有了,自叹不如,跟佛比差太远太远了,不能比。
这说明什么?说明自性本自具足无量无边智慧德能相好,为我们说明这桩事情。这个事情绝对不是假的,假的会被人拆穿,什么人?明心见性的人。他见性了,看到不是这样的,那就把你说穿了。龙树菩萨见到,每一个明心见性的人都会见到,龙树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跟圆教初住完全相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是这个境界;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大彻大悟,也是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对《华严经》上所说的,他都承认,没有异议。可见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如果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也能见到这个境界。证明这不是假的,是真的。
「行如来事」就是教学,就是为人演说。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榜样。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觉心,这就是表演。世间人在生活当中随缘,心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这叫凡夫。菩萨反过来,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而且菩萨肯定一心念佛,为什么?《华严经》上说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初地;终,十地。从初地到十地,他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所以《华严》到最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鼓励我们要流通。「何况於大众中,广为人说」,为一个人演说就是行如来事,为大众演说更不必说了。
又说,「当知如来灭后」,佛灭度之后,其能书写,书写是古时候流通最有效果的方法,让这部经不至於…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