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三集) 2012/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一0六四页,倒数第三行:
「又《安乐集》曰: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是道绰大师《安乐集》里面一段话,劝导我们断疑生信。这注解上说得非常好,「若欲说法利人」,这就通常说的度化众生,「则自身首须断尽纤疑」,纤维是非常非常微细,极其小的、微细的疑惑都要断掉,才能够说法利人。「故应安住无疑」,这句话说得容易,做到很难。要怎样做到不疑?得智慧开了。智慧怎样才能开?烦恼断了。这个地方完全讲烦恼障,没有讲所知障,贪瞋痴慢疑,要断干净。垢去了,这个垢就是贪瞋痴,慢跟疑再挑出来,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疑是愚痴里头的一分。这一分我们常常讲,是核心,疑是愚痴的核心,不疑就不愚痴,智慧就生了。没有傲慢,瞋恚就没有了,所以傲慢是瞋恚的基因,不能有一丝毫。
我们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人,释迦牟尼佛无论对待什么人恭敬,对待乞丐他都非常恭敬。乞丐在这个世间没人瞧得起他,佛瞧得起他、佛重视他,为什么?他有佛性,他将来也会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乞丐并不例外。佛知道,所以他恭敬心不减,没有减少一点点。所以佛在一切境界当中烦恼不生,贪瞋痴慢疑这五毒不生,他生智慧。所以能度众生,教化众生法缘殊胜,道理在此地。有智慧,不会堕落在「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这个珍宝成就牢狱是诸天,天上享福,二乘、懈慢国、边地疑城,这都是珍宝成就的牢狱。断烦恼没断干净,修积功德,就在这里头,享受人天福报,没有得究竟解脱,这就是不自在。
《安乐集》里面所说,「称名亦尔」,称名是专念阿弥陀佛,跟前面所说的相同。只要你「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话说得非常肯定。诸佛如来在其他法门里头没有这个说法,纵有说,没有这种坚定的语气。说明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一切众生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我们遇到了,要真修、要真干。决定不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世间名利送到我们眼前,也不能动一点心,一动心就坏了,我们就堕落了。一定要保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不改变,圆寂的时候在树林里面,在野外,没有在房子里头。这个表演就是说明,世尊一生不改变。在家皈依弟子当中,有十六大国王,小国王不算,十六位大国王,大富长者很多。他们种种供养,世尊也随缘,但是没有接受。用现在的话说,我可以到你那里去住几天,或者住个一、二年,讲几部经,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使用权。所有权是你的,我决定不要所有权,用几天,我离开了还给你。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可以受用,说明什么?决定没有留恋,决定没有占有,决定没有控制,这就对了。
佛、菩萨、祖师大德在此地教导我们,真的是要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连三藏十二部都让给别人悟,何况世间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做好样子给人看,人家要看很久,看很多年才觉悟,不是一看就觉悟了,一看觉悟,上上根人;看好多年他才搞明白,中上之人。所以表演要有耐心表演。世尊表演一辈子,教学四十九年,到圆寂之后很多人觉悟的,不容易。我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圆寂,我在那个火化炉旁边,跟甘珠活佛几个人,搭了几个帐篷,在帐篷守了七天七夜。我有工作,只能请三天假,我住在那里三天三夜,才有一点悟处。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一句重要的话教我,我没有在意,没留意。在这三天,守住老人家火化炉,认真去思考,我跟老人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做一个回顾、做一个反省。这一回顾,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的「戒律很重要」,就这五个字讲了几十遍,几十遍我都没有在意,我都没有把它当真。这一反省,这句话印象深刻,他为什么讲这个?才认真去研究,研究两个多星期,这才肯定下来,真重要。为什么?它是行。
跟古人,中国古人教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笃行,戒律是行,就是落实。学得再多,不能落实在生活,不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没学,你全是假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看得很清楚,我不清楚,我迷惑。他看得清楚,用这个方法来点醒我,他要不圆寂,我就不会认真去想这个事情,可能一辈子糊涂。所以我那个时候心里想,老人是为我圆寂的,他不做这个示现,我醒不过来。这下让我真正醒悟过来了,我才觉得这是重要。谚语有所谓「讲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都是叫你真干重要,讲是假的,无济於事,要真做。所以老师,这才让我想到,释迦是老师,孔子、孟子是老师,老师决定是「先行其言」。
我们佛家讲根本大戒,比丘戒里头的四重戒,根本大戒,跟中国传统文化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五常完全相同。换句话说,这个根本大戒,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所建立的根基,基础。世间人成功立业,扬名於后世,出世间成佛、成菩萨,都以这个为基础。这比丘戒里头的四重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中国五常里头,仁义礼智信,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不妄语,这里头还有个智,智对五戒里头的不饮酒。一般人滑口念过,我们在过去也是一样,谁重视这个东西?念熟了,老生常谈,谁不知道?真的是鸟窠禅师所说的,「三岁小孩能道得」,三岁小孩都会说,「八十老翁做不到」。鸟窠禅师对白居易说的,白居易那个时候是杭州太守,就是现在杭州市的市长。服了,再不敢轻视佛法。
所以关键的关键就在先行其言,我没做到的,说出来感到羞耻,这知耻,「知耻近乎勇」。知耻才知道真正忏悔、改过,人到不知耻,完了。管仲把它说出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这个国家人民没有礼、没有义、没有廉洁、没有耻,这个国就会灭亡。由此可知,管仲做齐桓公的助手,齐桓公的宰相,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就是等於现在讲召集全世界各个领袖来开会,像现在联合国的会议一样,他一生搞了九次,让这些诸侯王都来参加这个会议。管仲的政治办得好,这四个字他肯定做到。齐国的人民守礼、明义、知道廉耻,它才能称霸一时。
道绰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我们用称名就可以断烦恼、消业障,就用称名这个方法。只要念到什么?专至、专心,至是达到极处,专之极就叫至,相续不断。这个人决定生佛前,他决定得生,得生就叫大圆满。讲经教学,讲得再好,得到一切人的尊重赞叹,最后自己不能往生,就全盘失败了。所以,谛闲老和尚赞叹锅漏匠:天下弘宗演教的善知识不如你。这句话语重心长,含的意思很深很广,要会听。「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二谛是真俗二谛,在此地用的就是智慧跟功德,智慧是真谛,功德是俗谛,能够把真俗圆融起来。「但知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念念不可得,念佛不间断,这真俗二谛圆融了。不可得清清楚楚,不执著,我念这句佛号,我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智慧门;又不间断,又念得很认真,这是功德门。他要是执著就是福德门,就不叫功德。因为他前面他有智慧,所以他干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能做往生的资粮,功德能提升往生的品位;福德不行,福德不能往生,福德一定要知道,果报在三善道。如果这福德里头还掺杂著染污,掺杂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傲慢、嫉妒,那就不是人天福报。到哪里去?阿修罗、罗刹,生到魔道里头去了,魔有福,魔的福报很大。
这是把因果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报,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日常修的时候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就是看破,看破就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而世间事情样样认真、样样努力,干得挺起劲,那俗谛。真俗二谛圆融。释迦牟尼佛做出这个榜样,历代祖师大德也给我们做出榜样,这是世间人真正的老师,真实教诲。这个四句话要记住,念念不可得,智慧;系念相续不断,功德,融合在一起。「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一向专念,这方法太妙了。
后面说「若始学者」,初学,初学还不能观空,不知道万法皆空,他执著、他分别,不要紧,没有破相没关系。「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著相念佛,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都著相。如果真的是智慧功德门,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本经讲的三辈往生,他是属於上辈。中下辈著相,到极乐世界再离相。所以我们今天著相就好,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塑像也行,画像也行。我感觉得画像比塑像好,为什么?塑像有个形式,容易执著,画像是一张纸,比较容易丢掉、看破,容易看破,容易做到离一切相。这个方便是各人不一样,你按照你的喜欢去做,只要你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念念不间断就好,你将来决定得生。而且我们真正希望我们自在往生,不需要人助念,我们可以站著往生,可以坐著往生。
四十年前,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站著往生的,是在家居士;我们在美国圣荷西看到的老太太,坐著往生的,也是在家居士。都是默默无闻,而且人家念佛的功夫并不很长,三年而已。一点病苦什么迹象都没有,一个站著走的,一个坐著走的,这是真的。一般出家人,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她为什么行?她真干,不是别的,真放下了,世间事什么都不要管了,我一心一意就求往生。黄忠昌给我们做了个例子,这是有意做的,两年十个月,也是预知时至往生的。这是我们眼前见到的例子,就在深圳。他闭关念佛,向小莉给他护关,试验一下,三年是不是真的。果然不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