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个经结束,偈颂里面我们看到,『若诸有情当作佛』,这是说你在这一世,你应当要作佛去了。『行超普贤登彼岸』,你不但是遵普贤之德,你超越了普贤。我们看注解,注子前面说,「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何耶」,何耶是问话,下面给我们解答,「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菩提流志翻译的经很多,绝对不会翻错。「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唐译》於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跟我们这个会集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意思完全相同。「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这一点,先要相信经文,不是翻译有错误,确确实实是原文。「且此不但无误」,不但没有错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释迦牟尼佛慈悲到极处,「剖出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代表后得智。文殊代表根本智,普贤代表后得智,「称为华严长子」。

  「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愿而称王」,叫愿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这个几句,我们略说一说。在中国大乘佛教,以四大菩萨表法。中国四大名山,第一个是九华的地藏。菩萨的德号就是表法的,地是大地,大地有宝藏。佛经上常讲的七宝,金、银、琉璃,佛经上讲的玻璃是现在讲的水晶,玛瑙,这些珍宝都在大地,从大地开采出来,我们才得其用。佛用地比喻我们的心地,心地里面的宝藏更多,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都没有办法称计的。这些宝藏在极乐世界全部开显出来了,人得其用。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琉璃是什么?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极乐世界没有泥沙、没有土,泥土没有,所以从地面上看到地底下。一切法从心想生,都是念力变现出的境界,美妙无比。地藏菩萨表这个法。

  世间人把这些宝藏开采出来,人得其用。我们心地宝藏,用什么东西开采?就是用孝亲尊师,孝、敬就是开采心地宝藏的工具。你没有这个东西,你心地有,开采不出来,你永远得不到受用。所以佛法从哪里学起?从地藏学起,《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实在讲,这一部经全是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也可以包含「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地藏法门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从这里学起。有这个基础,才能够提升,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代表大乘教上常讲的发菩提心。观音菩萨代表发菩提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要发清净的菩提心,救苦救难的心,平等的救苦救难心,究竟圆满的救苦救难的心,要把人救到底。什么才能救人?智慧,所以文殊代表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自性本定,因为自性的智慧是从自性本定里面流出来,因定开慧。流出来这些智慧,变成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部兑现了,这叫后得智,普贤菩萨代表。

  我们把根本智比作电流、电源,从自性里面流出来。后得智是什么?是电灯、电视、所有的电器,那个东西流在里头就发生作用、起作用了,我们在生活当中全享受到了,后得智就这个意思。你有千千万万种的电器,它一到了就活了,全都灵光了,管用、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完全是根本智变成了后得智,起作用。这个比喻大家容易懂。所以普贤代表差别智,差别智无量无边,也就是所说的无所不知。文殊代表根本智,是般若无知;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差别智,般若无知是根本智,没有根本就没有差别,先有根本,然后才有后得,就是先有本,才有枝叶花果,那叫后得智。

  所以普贤的愿,愿愿广大没有边际,你才能成得了佛。普贤菩萨第一个修礼敬,礼敬从哪里来的?从孝养父母来的,对父母叫孝,对一切众生叫敬。对一切众生跟对父母没有两样,字用得不一样,实际是一样,把父母那个孝推广了,就是敬。礼敬里面第一个是老师,对一切众生要像对老师一样的礼敬。对老师的礼敬,跟对孝养父母那个孝敬,是相同的,没有等级的,所以它是平等的,它是普遍的、是清净的,普贤大士之德。它依据什么理论?依据理论是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是自性所生所现,所以一切法跟自己是同一体,这是所依据的理论,也就是《观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法界根本是个平等的,不能有分别的念头,一分别你就错了。

  佛经上千经万论都是分别,它那个分别就是不分别,是为了说话、沟通意见方便起见,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佛自己没有分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随喜。随喜里头的分别,跟不分别是画成等号的,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事上你怎么分别,我随顺你。为什么?你还没觉悟,你觉悟就不分别了。所以佛跟佛在一起没有言语,不但没有言语,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不起心、不动念。如果凡夫听到了,他愿不愿意成佛?不愿意,一天到晚在一起不说话,不起心、不动念,这有什么味道?这个佛,我不要。他不懂,那个里头才有真乐!你不入那个境界,你没尝到,所以你不会懂,那才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有人懂得,没人看懂。真正修行人,愿意住在山里、住在山洞里头,跟任何人不接触,他快乐无比!看到你们这些人一天到晚生烦恼、造罪业,不一样!他要没乐趣,他怎么可以跑到那里一个人躲起来?一个人躲起来,独乐乐,真快乐。说修苦行,别人看到修苦行,他自己,人怎么那么傻瓜?决定是离苦得乐,哪是离乐得苦?哪有这种道理!只是他那个乐太高了,我们看不出来,我们也想像不到,真乐。这种乐,小乘法里头都说得很多;世间法里面,《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喜悦,那个悦不是外头来的,那个悦是独乐乐,别人无法享受的。

  两尊佛碰在一起,一个山洞里修行,都在打坐,一天到晚一句话不说,他们两个那个欢喜没人知道。他们对於遍法界虚空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众生有苦有难,他们去救助,他们在打坐,没动,救度众生事情都做到圆满了。这是什么?化身去了,真身没动,化身去了。化身是后得智,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是用什么方法来协助就用什么方法,巧妙到极了。问题解决了,他的化身不见,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地清净平等,丝毫没有受到干扰,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不像我们,起心动念都受到外境的干扰,内有贪瞋痴慢疑,外有七情五欲。他能如如不动,能圆满成就一切功德,这是什么?没有别的,心量大,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贤首国师的《还源观》上「含容空有」,这三个周遍第三个,含容空有。什么是自己的心?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真心。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现象是自己的身相,法身,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是他的法身。於是乎我们就体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怎么流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目的,「导归极乐」。所以「利」,利是利益,「济」是慈悲救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跟我们说,第二品里头,品题「德遵普贤」。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不离开普贤。普贤菩萨在座,经一开头要提到他,到最后结束也提到他,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要我们以普贤菩萨做榜样,以普贤菩萨做模范,向他学习。於是净宗法门圆极顿极,普贤、文殊代表华严境界。

  「但此经中,世尊於方便中独垂方便」,这个意思就是说方便到极处,「於圆顿中更显圆顿」,说方便,无量法门当中这个法门是最方便的,真正是第一方便。圆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它没有阶级。菩萨修行,从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步步高升,这叫渐,逐渐往上提升。顿,这就不是渐了,顿可以从凡夫一直到佛的果位,没有当中阶级。有没有这个法门?有,这个法门叫圆顿法门。圆是圆摄,把五十二个阶级统统包括在其中。像现在坐电梯一样,五十二层的高楼,乘电梯一下就上去了,有没有经过当中?有经过,但是没有停。电梯门打开,你进去,门再打开,到了,当中五十一个阶级全在其中。圆顿大法当中更显圆顿,没有比这个更圆,没有比这个更顿。

  顿到极处,一念就成佛。第十八愿讲的,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成佛。真有这种人,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没有别的,他能放下。我们再问,那些人为什么不能?不肯放下,没有别的。你肯放下、你不肯放下,没有任何人干涉你,全在自己做主。你说别人妨碍,假的,谁能障碍你?你放不下是真的。你为什么放不下?那你问你自己,别问别人,与谁都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遇到这个法门,我们要真正相信祖师的话,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近代的印光法师,就可以把一切经教统统放下,去学那个乡下的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不知不觉,就一句佛号念到底,那就成功了。他们随时都能往生,而且都是上辈往生,为什么?他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心中就一句佛号,想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能去得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段,「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这个要记住,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那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就不必说了,无量法门就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普贤十大愿王,这是表《华严经》的修行秘诀。《华严》修什么?就是普贤十愿,普贤十愿就是《华严经》修学的纲领。你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直入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全都包括了。「摄尽普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所以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话,说的人、听的人都未必真知道,为什么?真知道了,他就死心塌地一直念下去了,你问他什么,他都不会理你。为什么?理你,浪费时间,浪费他的精神,不理你了;不理你就是理会你,就是告诉你念佛重要,其他全是假的。念佛比吃饭、睡觉都重要,这没人知道,世出世间第一等法!

  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我们这里有一点参考资料,这是《佛学大辞典》里的,「(术语)心定於一行」,一行没有一定,但是净土宗定於这一句名号,就是定於信愿持名,这叫做念佛三昧,它是定於念佛。「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数》第四卷说,「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这是用作观,净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十六种观法,无论用哪一种都行,十六种方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种,还是十六观里面的一种,这一种比前面十五种更方便、更容易。

  《文殊般若经》下卷说,「法界一相」。这些话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前面我们学过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真相,真相确实是一相。一相是空相,但是这个空不能当作无讲,空能现一切相,但是空所现的这一切相,皆不可得。为什么?它是幻相,它不是真的。怎么不是真的?刹那生灭,刹那是形容它的时间非常短促、非常快。我们读过弥勒菩萨跟世尊的谈话,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是念头;三十二亿百千,一百个千是十万,十万乘三十二亿,三百二十兆,这是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个念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就告诉你,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这里头有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能现形,能现物质现象、能现精神现象、能现自然现象。虽现,这些现象了不可得,为什么?前念灭,后念生,是一种相似相续相。你不要认真,你要认真,错了,它是假的。所以空叫真空,有叫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大乘一般所说的诸法实相,要会归。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把这个理事看清楚。

  《文殊般若经》下卷,「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从差别当中看到无差别。恒沙,形容多,诸佛法界无量无边、无尽无数,全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里面生出来的幻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你得到、证得文殊的根本智、普贤的后得智,你就看到了;你没有这个智慧,你看不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二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