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八集)  2012/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7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一百零六页第三行,科题「宿愿得生」。请看经文:

  【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念老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这句经文在唐译本里面说得比较多一点。唐译本里头说,「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这是前面一科说的。「彼无量寿佛昔行菩萨道时,成熟有情,悉皆当生极乐世界」。这是原本的经文,五种原译本唐译的经文。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盖一切法从因缘生」,这是大小乘佛法建立的总原则,佛法离不开因缘,一切法也离不开因缘,因缘聚会果报会现前。「如是众生」,这句含义广大而无边际,可以说十方法界有缘听到这部经典,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有极乐世界,都是宿世有缘众生。「得与因地中之弥陀相值」,值就是相遇,你就能在因地,不是说果地,因地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能遇到佛法,能遇到阿弥陀佛,「深蒙教诲,成熟善根」。

  阿弥陀佛在哪里?《般若经》上有说,经典所在之处即是佛在之处。我们这个地方有这部经,就有极乐世界,就有阿弥陀佛缘分,有这个缘分。这个缘分,我们是业障深重,烦恼太重,无明烦恼、见思、尘沙把我们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我们没有见到。如果这些障碍除掉,一定在现前就看到佛,看到极乐世界,决定真实不虚。所以现在我们有理由肯定,极乐跟弥陀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不能够觉察,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业障除掉就见到!无论我们有没有见到佛的身,见到极乐世界的相,总之经典是摆在我们面前,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从这个信息里面知道,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十方世界的众生,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许许多多众生对於这个法门接受了,欢喜接受,真信真愿,次第都得佛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事实。这些人深蒙教诲,成熟善根,「是乃无上殊胜之善缘」。这个善缘我们今天才接触到、才遇到。这是这一生。

  「又因宿世」,是过去生中,「受教因缘」,过去生中我们也曾经接受过这部经典的教诲,甚至於也曾经修过这个法门,但是没能往生。没能往生的原因是什么?肯定是信心不足,愿心不切,对於这个世间还有一些放不下的,这些就是障碍了我们往生。这一生又遇到了,这一生了解得比上一生更透彻,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完全看自己能不能克服烦恼的障碍,如果真能克服,这一生就决定得生。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希望我们在这一生能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就决定成佛,决定成就无上菩提。佛为什么这样深切期望我们?佛了解诸法实相,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他是一体,所以他对众生修学这个法门,有殷切的期望,盼望你早一天成佛。这是真心没有虚妄,我们真能体会得到,才知道佛菩萨对众生的恩德无与伦比。父母对儿女恩德是一世,佛菩萨对众生的恩德生生世世,永远没有改变,没有间断,只是众生迷惑不知道这桩事情。

  这一世我们又遇到这个缘,跟前世的善根福德接上了。过去「曾从闻起思」,闻是闻佛法,听说这个法门,思是思考,细心去考量这个法门该不该接受。「从思生愿」,考量到结果知道发愿往生是正确的。发愿往生,一切诸佛、法身大士都赞叹你,这一次总算是你选对了,为什么?你在这一生当中稳定成就,这真正不可思议。「如是正思正愿」,正思就是你真信,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真正相信,没有丝毫怀疑,真正发愿求生。这个心愿,「印入八识心田,决定不消。是为无上殊胜之善因」。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种子、阿弥陀佛的种子种在你八识田中,这是真正无上殊胜的善因。讲善因,这第一善因,没有任何善因能超过这个善因,我们今天全体统统都得到。「今弥陀觉满功圆,成究竟觉」,阿弥陀佛功德圆满,到今天,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已经十劫,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十劫。十劫这个时间并不很长,经上常讲阿僧只劫、无量劫,十劫是很短的时间,他成佛了。

  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闻思也算是圆满,现在问题是修,我们肯不肯干。我们有信心、有愿心,行就是念佛,行就是修行。念佛,用这句佛号不知不觉、有意无意自自然然把八识田里面,其他善与不善的这些种子、习气都把它打扫干净,全都放下,我们的心恢复到清净平等,把阿弥陀佛请到心中来,心中除了阿弥陀佛什么也没有,这佛就是觉。我们的心变成什么?变成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世尊在这个经里面告诉过我们,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这真的不是假的。让清净平等觉常住在我们心中,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清净平等觉,就成佛了。成这个佛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那是不是阿弥陀佛?是的,没错,一点都不错。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一生成就不可思议。

  「於是因缘俱熟,蒙佛威力摄受」,『俱得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它的条件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真放得下。往生极乐世界成究竟果觉,有一丝毫放不下就是障碍。这个障碍很可怕,就是这个障碍让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生生世世纠缠不清。所以烦恼习气当中第一个,排名第一情执,这个东西最麻烦,什么时候能把它放下,你这一生问题全解决。别的容易放下,情执很难放下,这是多生多劫习气薰成的,一定要有大智慧,才能把这个情执转过来。「可见极乐世界菩萨、声闻、天人俱皆无量者」,没有数字能够说得清楚,比喻也比喻不到,比不到,极乐世界菩萨之多、声闻之多。声闻过去学小乘,也是无量劫带著很重的声闻习气,到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用这个世间声闻名词来称呼他,实际,实际全是菩萨,连天人也是菩萨。极乐世界除菩萨没有第二种人,声闻、天人是比喻说的,都无量。

  「正表弥陀因地,於无量劫,於生死海中」,这个生死海中是比喻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教化摄受六道众生,实无量也」。为什么?这人都跟佛有缘,大乘教说得很好,「佛不度无缘众生」。缘有善缘、有恶缘,善缘、恶缘都度,都是有缘人,佛都能摄受,就怕没有缘。没有缘他不接受你,不跟你往来,你没有办法。有缘他跟你往来,善缘跟你往来,恶缘也跟你往来,只要往来就有办法帮他,就有办法教他,就有方法摄受他。经里面特别有,你看教化摄受,这个摄有引导他,有接引、有指导这个意思在里头。

  佛用什么方法接引初机?经教上教导我们四摄法,四摄法要常用。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布施财物固然重要,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布施什么?布施真诚,布施爱心。你真诚心,你有爱心,你爱他,布施他信心,让他对你相信。你真爱他,他真相信你,他就听话。他听话,你叫他念佛他肯念,逐渐逐渐引导就把他带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对於这些小恩小惠那是最初方便,这个也不能少的,礼物不必很重,小礼物要常常送。小礼物,中国人所谓「礼轻仁义重」,那个礼物代表什么?代表你的诚意,代表你爱他,你常常想到他,你没有把他忘记,用意在这里。

  在家居士你对你家里喜欢的人,你最爱的人,儿女年岁大了,孙儿、孙女这一辈分人,你上街去逛街会买一点小东西,想到哪个小孩喜欢这个,那小孩喜欢那个,你常常给他一点,小孩跟你的感情就愈来愈浓。他知道你真爱他,他也会真爱你,你相信他,他也会相信你。佛用这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自己原本是一体,我们这种用诚意、爱心就能化敌为友。敌对的、冤亲债主起因都是很小的误会,没有在这个时候把它化解,演变就愈演愈深。这什么原因?不往来,不往来就愈想愈错。实际上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没那么严重,都是自己打妄想想错了,应该怎么样?往来。

  往来要学美国的修.蓝博士,夏威夷这四句话那也是四摄法要用的,给人说「对不起」,给人说「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四句话能把一切怨结都化解掉,从真心里头说出来。冤家宜解不宜结,宿世的怨要化解,现前绝不跟人结怨,言语真诚柔和,就不跟人结怨。阿弥陀佛好,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阿弥陀佛没有一个冤亲债主,如果有,经上一定会给我们说,没有,一个都没有。佛菩萨心目当中,人人都是佛菩萨,人人都高过我,自己永远谦卑,永远在下面,把别人抬举上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处世待人都是这样的心态,我们要能够体会得,要能学到,要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弥陀在因地,没成佛之前,他就这样热心教学,教化摄受六道众生,无量无边,到他成佛的时候他的法缘比哪一尊佛都殊胜。

  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教我们结法缘,从哪里做起?老师每个星期讲经一次,星期三风雨无阻,只要是星期三一定在慈光读书馆讲经,所以到星期三这一天喜欢听经的人都来了。一个星期讲一次不够,一日暴之,六日寒之,我跟老师建议,能不能一个星期多加一天?老师告诉我,在家人工作很忙,每天讲他不能每天来听,缺几天课他就不想听了。一星期一次他一定会来听,时间定好了,他星期三那一天,他把应酬什么他都安排好,他会来听经。老师考虑也对,我想的也没错,所以我到台北,离开台中在台北讲经,我是每天都讲。最初到台北一个星期讲三天,一年之后七天都讲。确实听众人数没他多,但是有人听,三个、五个也行,不在乎听众多少。天天薰习最大的利益是自己,自己天天薰习。以后慢慢的是人愈来愈多,大概听众总数不会超过两百人,真听。老师成就的人多,每次讲经四、五百人听,人数不会减少的。那我们讲经大概平…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