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八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八集)  2012/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7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一百零六頁第叁行,科題「宿願得生」。請看經文: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念老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這句經文在唐譯本裏面說得比較多一點。唐譯本裏頭說,「八萬億那由他衆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這是前面一科說的。「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這是原本的經文,五種原譯本唐譯的經文。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蓋一切法從因緣生」,這是大小乘佛法建立的總原則,佛法離不開因緣,一切法也離不開因緣,因緣聚會果報會現前。「如是衆生」,這句含義廣大而無邊際,可以說十方法界有緣聽到這部經典,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有極樂世界,都是宿世有緣衆生。「得與因地中之彌陀相值」,值就是相遇,你就能在因地,不是說果地,因地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能遇到佛法,能遇到阿彌陀佛,「深蒙教誨,成熟善根」。

  阿彌陀佛在哪裏?《般若經》上有說,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佛在之處。我們這個地方有這部經,就有極樂世界,就有阿彌陀佛緣分,有這個緣分。這個緣分,我們是業障深重,煩惱太重,無明煩惱、見思、塵沙把我們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了,我們沒有見到。如果這些障礙除掉,一定在現前就看到佛,看到極樂世界,決定真實不虛。所以現在我們有理由肯定,極樂跟彌陀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不能夠覺察,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業障除掉就見到!無論我們有沒有見到佛的身,見到極樂世界的相,總之經典是擺在我們面前,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從這個信息裏面知道,真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十方世界的衆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許許多多衆生對於這個法門接受了,歡喜接受,真信真願,次第都得佛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事實。這些人深蒙教誨,成熟善根,「是乃無上殊勝之善緣」。這個善緣我們今天才接觸到、才遇到。這是這一生。

  「又因宿世」,是過去生中,「受教因緣」,過去生中我們也曾經接受過這部經典的教誨,甚至於也曾經修過這個法門,但是沒能往生。沒能往生的原因是什麼?肯定是信心不足,願心不切,對於這個世間還有一些放不下的,這些就是障礙了我們往生。這一生又遇到了,這一生了解得比上一生更透徹,這一生能不能往生?完全看自己能不能克服煩惱的障礙,如果真能克服,這一生就決定得生。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希望我們在這一生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就決定成佛,決定成就無上菩提。佛爲什麼這樣深切期望我們?佛了解諸法實相,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跟他是一體,所以他對衆生修學這個法門,有殷切的期望,盼望你早一天成佛。這是真心沒有虛妄,我們真能體會得到,才知道佛菩薩對衆生的恩德無與倫比。父母對兒女恩德是一世,佛菩薩對衆生的恩德生生世世,永遠沒有改變,沒有間斷,只是衆生迷惑不知道這樁事情。

  這一世我們又遇到這個緣,跟前世的善根福德接上了。過去「曾從聞起思」,聞是聞佛法,聽說這個法門,思是思考,細心去考量這個法門該不該接受。「從思生願」,考量到結果知道發願往生是正確的。發願往生,一切諸佛、法身大士都贊歎你,這一次總算是你選對了,爲什麼?你在這一生當中穩定成就,這真正不可思議。「如是正思正願」,正思就是你真信,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真正相信,沒有絲毫懷疑,真正發願求生。這個心願,「印入八識心田,決定不消。是爲無上殊勝之善因」。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種子、阿彌陀佛的種子種在你八識田中,這是真正無上殊勝的善因。講善因,這第一善因,沒有任何善因能超過這個善因,我們今天全體統統都得到。「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阿彌陀佛功德圓滿,到今天,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已經十劫,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十劫。十劫這個時間並不很長,經上常講阿僧只劫、無量劫,十劫是很短的時間,他成佛了。

  我們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聞思也算是圓滿,現在問題是修,我們肯不肯幹。我們有信心、有願心,行就是念佛,行就是修行。念佛,用這句佛號不知不覺、有意無意自自然然把八識田裏面,其他善與不善的這些種子、習氣都把它打掃幹淨,全都放下,我們的心恢複到清淨平等,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心中除了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這佛就是覺。我們的心變成什麼?變成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世尊在這個經裏面告訴過我們,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這真的不是假的。讓清淨平等覺常住在我們心中,我們自己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清淨平等覺,就成佛了。成這個佛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那是不是阿彌陀佛?是的,沒錯,一點都不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一生成就不可思議。

  「於是因緣俱熟,蒙佛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它的條件說白了,就是一句話,你真放得下。往生極樂世界成究竟果覺,有一絲毫放不下就是障礙。這個障礙很可怕,就是這個障礙讓我們在六道輪回裏頭,生生世世糾纏不清。所以煩惱習氣當中第一個,排名第一情執,這個東西最麻煩,什麼時候能把它放下,你這一生問題全解決。別的容易放下,情執很難放下,這是多生多劫習氣薰成的,一定要有大智慧,才能把這個情執轉過來。「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沒有數字能夠說得清楚,比喻也比喻不到,比不到,極樂世界菩薩之多、聲聞之多。聲聞過去學小乘,也是無量劫帶著很重的聲聞習氣,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余土。用這個世間聲聞名詞來稱呼他,實際,實際全是菩薩,連天人也是菩薩。極樂世界除菩薩沒有第二種人,聲聞、天人是比喻說的,都無量。

  「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這個生死海中是比喻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頭,「教化攝受六道衆生,實無量也」。爲什麼?這人都跟佛有緣,大乘教說得很好,「佛不度無緣衆生」。緣有善緣、有惡緣,善緣、惡緣都度,都是有緣人,佛都能攝受,就怕沒有緣。沒有緣他不接受你,不跟你往來,你沒有辦法。有緣他跟你往來,善緣跟你往來,惡緣也跟你往來,只要往來就有辦法幫他,就有辦法教他,就有方法攝受他。經裏面特別有,你看教化攝受,這個攝有引導他,有接引、有指導這個意思在裏頭。

  佛用什麼方法接引初機?經教上教導我們四攝法,四攝法要常用。四攝法裏面的布施,布施財物固然重要,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布施什麼?布施真誠,布施愛心。你真誠心,你有愛心,你愛他,布施他信心,讓他對你相信。你真愛他,他真相信你,他就聽話。他聽話,你叫他念佛他肯念,逐漸逐漸引導就把他帶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對於這些小恩小惠那是最初方便,這個也不能少的,禮物不必很重,小禮物要常常送。小禮物,中國人所謂「禮輕仁義重」,那個禮物代表什麼?代表你的誠意,代表你愛他,你常常想到他,你沒有把他忘記,用意在這裏。

  在家居士你對你家裏喜歡的人,你最愛的人,兒女年歲大了,孫兒、孫女這一輩分人,你上街去逛街會買一點小東西,想到哪個小孩喜歡這個,那小孩喜歡那個,你常常給他一點,小孩跟你的感情就愈來愈濃。他知道你真愛他,他也會真愛你,你相信他,他也會相信你。佛用這種方法攝受一切衆生。一切衆生跟自己原本是一體,我們這種用誠意、愛心就能化敵爲友。敵對的、冤親債主起因都是很小的誤會,沒有在這個時候把它化解,演變就愈演愈深。這什麼原因?不往來,不往來就愈想愈錯。實際上與事實相違背,事實沒那麼嚴重,都是自己打妄想想錯了,應該怎麼樣?往來。

  往來要學美國的修.藍博士,夏威夷這四句話那也是四攝法要用的,給人說「對不起」,給人說「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能把一切怨結都化解掉,從真心裏頭說出來。冤家宜解不宜結,宿世的怨要化解,現前絕不跟人結怨,言語真誠柔和,就不跟人結怨。阿彌陀佛好,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冤親債主,如果有,經上一定會給我們說,沒有,一個都沒有。佛菩薩心目當中,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高過我,自己永遠謙卑,永遠在下面,把別人擡舉上來。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處世待人都是這樣的心態,我們要能夠體會得,要能學到,要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彌陀在因地,沒成佛之前,他就這樣熱心教學,教化攝受六道衆生,無量無邊,到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法緣比哪一尊佛都殊勝。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教我們結法緣,從哪裏做起?老師每個星期講經一次,星期叁風雨無阻,只要是星期叁一定在慈光讀書館講經,所以到星期叁這一天喜歡聽經的人都來了。一個星期講一次不夠,一日暴之,六日寒之,我跟老師建議,能不能一個星期多加一天?老師告訴我,在家人工作很忙,每天講他不能每天來聽,缺幾天課他就不想聽了。一星期一次他一定會來聽,時間定好了,他星期叁那一天,他把應酬什麼他都安排好,他會來聽經。老師考慮也對,我想的也沒錯,所以我到臺北,離開臺中在臺北講經,我是每天都講。最初到臺北一個星期講叁天,一年之後七天都講。確實聽衆人數沒他多,但是有人聽,叁個、五個也行,不在乎聽衆多少。天天薰習最大的利益是自己,自己天天薰習。以後慢慢的是人愈來愈多,大概聽衆總數不會超過兩百人,真聽。老師成就的人多,每次講經四、五百人聽,人數不會減少的。那我們講經大概平…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