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浅释▪P4

  ..续本文上一页">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第十智度:亦名不违实相智。以上九行,一一皆是自利利他,清净无染。究竟无漏法,一真无为,非关修证,因真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叫做真实行。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这是讲十回向位。阿难,这个修满十行的善男子,神通已满足了,佛事也已成就了。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一真无为,藏性之用也已精真,不著于有,就不留界内之患,不滞于空,就不留界外之患。当度众生之时,不见有众生可度,亦无度生之相。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这样来救度一切众生,永无休息,这就叫做救度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金刚经上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是无著相之意,我们的责任是应该度生,而不应该有度生之相。

  

  

世上有很多人都在埋怨说:我又不偷盗,不杀生,不做坏事,为何我还不好呢?好像他的责任是应该去偷,去杀,去做坏事!这是错误的思想。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这里是说有为无为,中道妙义,坏即灭除,可坏即度相,即是灭除度生之相,故能不著于生死有为法。远离即能离。诸离,即不见我,是能离;不见他,是所离。不见中间度生之法,是诸离。能远离这些离,就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这便是中道妙义,所以叫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这是本觉妙觉,中道妙义,自己的本觉已能湛然常照,和佛的妙觉一样相等,自己的本觉法身和诸佛法身,无有高下,已能齐等,这就叫做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这是因地果地,中道妙义。精真即因地心,佛地即果地觉,发明即开发明了。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开发明了,就等于佛之果地觉,能含无边境界,能现无量国土,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这是依报正报中道妙义。世界是依报,如来是正报,前二位觉齐佛觉,地如佛地,还有自他之分。现在则互相涉入,自他融一不分了。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轮,如帝网千珠,交光相映,一珠入多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摄,主伴交参,故得无挂无碍,这叫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这是理事一多中道妙义。同佛地即明理是一,各生净因即明事是多。这是说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是一,各各生出清净之真因,依这些真因,发出智慧之光辉,来取究竟涅槃正果,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异名,但本体是无二,故是平等,所以叫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这是自身生身中道妙义。随顺平等善根既然已成就了,就生起大悲心,遍观十方众生所具佛性,和我原是同体。这即同体大悲心。现在我既圆满成就,也当使众生成就,不能失却众生而不化度,这叫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这是真如变不变中道妙义。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和离两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边双亡,虽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叫做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这是无缚解脱真如妙义。既得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体遍十方,自然再无障碍,无所拘束,这就是无缚解脱回向。

  

  

上面所说是理无碍,这里是理事与事事两无挂碍,即入法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此是法界有量无量中道妙义,既无所著,已得性德的全体。既然无碍,当获性德的大用,体用俱遍,性德圆成,体用周遍。一毛一尘,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这就叫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阿难,这个修圆通的善男子,从干慧地,以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共四十一心,全是清净心。这信住行向修证后,再加功用行,渐次进到入道要门的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现讲四加行,第一暖地:佛即心,以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证得佛即是心的境界。然心见未忘,果地未发,将要觉悟而还未圆觉,这时,就好像钻火,火譬喻本觉智光,本在木中。木譬喻无明,本觉智光欲出还未出;无明之木,将燃还未燃。加功至此就如钻木燃火,先得暖相,叫做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第二顶地:心即佛。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为佛觉的所履,心为佛依,有如履地,好像有依,但实在又不是依,好像登高山,身已经高入云霄,但是脚还未离开山顶,脚下还有些微阻碍,也即心相还未完全破尽,这叫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第三忍地:即心即佛,顶地是以己心为佛觉的所履,故还有心佛二相,现在到达忍地,则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著二边,善得中道妙义。但在将证而未证,这时,心中自己明白,很想告诉他人,又觉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欲说而说不出,就和忍事人一样,故叫做忍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第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暖地中以佛心为己心,尚有己心的数量,顶地以己心为佛所履,又有佛履之数量,忍地虽是心和佛相同,但还有相同之数量,现在则数量都已消灭。既不迷中道,亦不觉于中道。为何不迷?因根本不迷。为何不觉?因根本无觉。无己心亦无佛心,心佛双忘,非心非佛,什么都没有,还归于零字。零字是万物的母体,但没有母体名。没有名故勉强起个名字,叫做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现在浅释十地位。阿难,这个善男子,于无上的菩提大道,已能通达,以自心的本觉,与诸佛的妙境,融合贯通,能证诸佛的微妙境界,回归零字。零字什么都没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