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第十智度:亦名不違實相智。以上九行,一一皆是自利利他,清淨無染。究竟無漏法,一真無爲,非關修證,因真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緣故,所以叫做真實行。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衆生。滅除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這是講十回向位。阿難,這個修滿十行的善男子,神通已滿足了,佛事也已成就了。清淨無漏,則藏性之體已純潔。一真無爲,藏性之用也已精真,不著于有,就不留界內之患,不滯于空,就不留界外之患。當度衆生之時,不見有衆生可度,亦無度生之相。回有爲行,入無爲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這樣來救度一切衆生,永無休息,這就叫做救度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金剛經上說:“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一衆生實滅度者。”這是無著相之意,我們的責任是應該度生,而不應該有度生之相。

  

  

世上有很多人都在埋怨說:我又不偷盜,不殺生,不做壞事,爲何我還不好呢?好像他的責任是應該去偷,去殺,去做壞事!這是錯誤的思想。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這裏是說有爲無爲,中道妙義,壞即滅除,可壞即度相,即是滅除度生之相,故能不著于生死有爲法。遠離即能離。諸離,即不見我,是能離;不見他,是所離。不見中間度生之法,是諸離。能遠離這些離,就不滯守于涅槃無爲法。這便是中道妙義,所以叫不壞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這是本覺妙覺,中道妙義,自己的本覺已能湛然常照,和佛的妙覺一樣相等,自己的本覺法身和諸佛法身,無有高下,已能齊等,這就叫做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這是因地果地,中道妙義。精真即因地心,佛地即果地覺,發明即開發明了。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開發明了,就等于佛之果地覺,能含無邊境界,能現無量國土,名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這是依報正報中道妙義。世界是依報,如來是正報,前二位覺齊佛覺,地如佛地,還有自他之分。現在則互相涉入,自他融一不分了。以依報涉入正報,則一一毛孔中有無量寶刹,莊嚴微妙。以正報涉入依報,則一一微塵內,有無量如來,轉大*輪,如帝網千珠,交光相映,一珠入多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攝,主伴交參,故得無挂無礙,這叫無盡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這是理事一多中道妙義。同佛地即明理是一,各生淨因即明事是多。這是說始覺本覺,同佛之理地,其理是一,各各生出清淨之真因,依這些真因,發出智慧之光輝,來取究竟涅槃正果,隨順一理而成多事。事理雖異名,但本體是無二,故是平等,所以叫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這是自身生身中道妙義。隨順平等善根既然已成就了,就生起大悲心,遍觀十方衆生所具佛性,和我原是同體。這即同體大悲心。現在我既圓滿成就,也當使衆生成就,不能失卻衆生而不化度,這叫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這是真如變不變中道妙義。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和離兩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邊雙亡,雖隨緣而不變,不變而又隨緣,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叫做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這是無縛解脫真如妙義。既得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體遍十方,自然再無障礙,無所拘束,這就是無縛解脫回向。

  

  

上面所說是理無礙,這裏是理事與事事兩無挂礙,即入法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是法界有量無量中道妙義,既無所著,已得性德的全體。既然無礙,當獲性德的大用,體用俱遍,性德圓成,體用周遍。一毛一塵,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這就叫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阿難,這個修圓通的善男子,從幹慧地,以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共四十一心,全是清淨心。這信住行向修證後,再加功用行,漸次進到入道要門的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爲暖地。

  

  

現講四加行,第一暖地:佛即心,以初地所具之佛覺,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證得佛即是心的境界。然心見未忘,果地未發,將要覺悟而還未圓覺,這時,就好像鑽火,火譬喻本覺智光,本在木中。木譬喻無明,本覺智光欲出還未出;無明之木,將燃還未燃。加功至此就如鑽木燃火,先得暖相,叫做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

  

  

第二頂地:心即佛。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爲佛覺的所履,心爲佛依,有如履地,好像有依,但實在又不是依,好像登高山,身已經高入雲霄,但是腳還未離開山頂,腳下還有些微阻礙,也即心相還未完全破盡,這叫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

  

  

第叁忍地:即心即佛,頂地是以己心爲佛覺的所履,故還有心佛二相,現在到達忍地,則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著二邊,善得中道妙義。但在將證而未證,這時,心中自己明白,很想告訴他人,又覺得難以用語言表達,欲說而說不出,就和忍事人一樣,故叫做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第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暖地中以佛心爲己心,尚有己心的數量,頂地以己心爲佛所履,又有佛履之數量,忍地雖是心和佛相同,但還有相同之數量,現在則數量都已消滅。既不迷中道,亦不覺于中道。爲何不迷?因根本不迷。爲何不覺?因根本無覺。無己心亦無佛心,心佛雙忘,非心非佛,什麼都沒有,還歸于零字。零字是萬物的母體,但沒有母體名。沒有名故勉強起個名字,叫做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現在淺釋十地位。阿難,這個善男子,于無上的菩提大道,已能通達,以自心的本覺,與諸佛的妙境,融合貫通,能證諸佛的微妙境界,回歸零字。零字什麼都沒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