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P2

  ..续本文上一页“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一日,文忠公曾孙翔,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

  《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课本见示。其卷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持诵,故其经本只4寸多长,3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7]”

  

  译者按2:《径中径又径》作者张师诚传

  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湖州(浙江吴兴县)归安人。有一天,他父亲梦见太阳的光芒照耀在窗户上,醒来之后,就生下了张师诚。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张师诚事奉父亲以孝顺闻名。少年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及第,曾经多次担任各地方首长的官职,后来任江苏的巡抚,见到苏州城的杀业很重,屡次提出告示规劝戒杀。每遇有放生河等地方,则颁布严禁捕猎鱼类的禁令。在他任职的官府中,从不宴请客人,也不杀生。

  不久之后长年持斋奉持佛法,专心学习净土法门,自号『一西居士』。张师诚拣择过去贤人的净土论说,编辑成《径中径又径》一书,并在此书的最后附上净土歌咏,张师诚亲自作了数十首,最为警策切要,今收录其中八首。

  一云:「宿世以来的佛缘,使得我们今日能够识得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因此应当尽此一生如火急般地向西方净土归去。如果不向此生拚命地求生极乐世界,恐怕堕入无明而再度落入轮回的胞胎之中。」

  一云:「才一提起佛号则烦恼众魔不断地来侵挠,要怎么样降伏妄念而达到一心呢?只要口念佛号耳朵仔细听,心念要和手中持念的念珠相应,一字一句心中寂静、清楚明白地念去即可。」

  一云:「要完全地抛弃名闻利养和悲欢离合之事。对自己生死最切要的就无如『放下』这一件事了。想要斩断恩爱的绳索就要凭著智慧之剑,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应当要看千万回。」

  一云:「乘著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度脱尘世的生死轮转,心中要平等生起自利利他的念头。先籍著极乐净土安稳的世界暂时栖息,等到羽毛丰满后即可任意地飞还娑婆世界度化众生。」

  一云:「执持佛号无有间断、誓愿不改最初发心,尤其是在临命终时能够一念融入阿弥陀佛,可惜苏东坡先生往生的公据虽然在,但是临命终时未能著力而虚弃了从前的功夫。」(张师诚自注:苏东坡常将阿弥陀佛圣像随身携带,说这是他往生西方的公据,好像是有志於求生西方净土,等到临终病危时,则说:「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没有,但是在这里著力不得。」钱世雄在旁边说:「这是东坡先生您平时实践想要达到的地方,到了此时更应当著力用功才是 !」东坡说:「著力用功就错了!」说完后就气尽而逝。苏东坡临命终时,竟然不能著力用功,不能往生西方。实在是令人叹息! )

  一云:「最怕的就是临命终时神识昏迷。此时舌根坚硬气力难提,若非平日深信切愿专一念佛。哪里有资粮能够助我们往生西方。」

  一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道理很难明了,水、火、镜子这种观想譬喻是非常地精要,念佛念到一心时,心念与阿弥陀佛相合,临命终时自然有佛来相迎。」(张师诚自注:《般舟三昧经》的水、火、镜子的比喻,其中说到镜子具有水、火之性,比喻众生本具佛性之作用。而必须假藉日、月之光来照者,比喻阿弥陀佛慈光摄取众生之力。以明珠、艾草能引发水火者,比喻信心念佛之力量。故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空无依据的话。如果能够专注净修,念到一心不乱,则此心此性,回复到最初的本来面目,与阿弥陀佛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自然能够见到佛。)

  一云:「稍微留下一点爱念尚未完全舍弃,便恐怕临命终时,被此爱念所牵引。想要出离娑婆世界,贪爱之心必须除尽,杨次公的名论可以重新再诠释。」(张师诚自注:宋代杨次公曾经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极乐世界之所以能够往生,必定由於心念的专一,此实在是究竟之论。而想要出离娑婆世界,如果还有一个爱念未除尽,即恐怕很难脱离尘世的罗网,不仅是只有爱念重的才会堕入娑婆。应当说:「爱不除不出婆婆」似乎更为精到。)

  清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年六十余岁,请假回到故乡。自己寂静地居住在一间小屋子内,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过一年后往生,临命终时,课诵《阿弥陀经》之后,才举佛号,称念至第五句。即安然寂静地往生。(张兰渚年谱。径中径又径。汪石心述)

  (以上传记摘录自《净土圣贤录易解》慧律法师讲述,1998年台湾文殊文教基金会出版)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上卷

  起信法

  醒迷门

  “人生若梦,一切皆空”,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也都能说。然而却是终日营求不止,竟然不知醒悟。大概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又有人认为人死后,依然转世为人,用不着忧虑。他哪里知道祸福业报,毫厘不爽。得人身极难,既得人身,又入梦境造业,依然轮回六道,其苦无边。要想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除了西方净土,你归向何处呢

  要使人发起敬信,必须先消除他的迷惑。于是我辑录了这《醒迷门》。

  宋朝王龙舒著《龙舒净土文》说,人在活着的时侯,父母妻子房舍田园,以及器具衣服等物,没有一样不喜爱的。粮仓虽已满,心还不满足;金帛虽已多,而谋求仍未停止。一旦无常到来,这些东西全都抛弃。就是我的这个身体,尚且还要舍弃,何况身外之物呢?静心思量,人生犹如一场梦。古人说:“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我又添作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

  注:以上黑体字为[径中径又径]译文,以下同。

  往昔,韩持国的女婿王实,拜访苏东坡,说韩持国自己认为年老多病,来日无多,打算沉浸于声乐酒色之中,以娱晚年。苏东坡说:“正因为已是残年,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他告诉王实,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关头,极为了然。在临终的那天,他置办酒席,聚会亲友。酒席快要结束时,他就与众辞别,奄奄一息,即将离世。他的儿子齐声呼唤,请留一句话,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教训。老人说:“只宜第一五更起。”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请父亲明示。老人说:“只有五更天可以办自家的事。自家的事,就是临命终时,可以带得去的东西。你们看我平日治家理生,今日去世,什么东西可以带得走

  ”儿子们恍然大悟。苏东坡对王实说:“请你回去转告持国,赶紧预办自家事。与其将有限光阴耗费在声色之中,何不如为临命终时能够带得去的东西作准备呢!”

  注:以上为[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文,以下同。

  《龙舒净土文》又说,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好像水上的气泡,生灭无常。人们只看见眼前的老者,却没有想想年纪未老而死的也很多呀!何况世间无不是苦,即或称心如意,也是暂时的。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全无罪恶,命终之后,免不了随业缘而去,杳杳冥冥,知道在哪里呢?或堕地狱,受无量极苦;或为畜生,任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为嗔恨所逼迫。虽然生前修积善业,得生天上人间,然而福报享尽,依旧轮回六道,流浪生死,没有出期。只有西方净土,最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捷径。人身难得,趁着健康时,办好这件大事,临命终时,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再回头看看那些死后押送冥府、见阎王而受恐怖的人,自然是大不相同了!

  道彻,钱塘人。乾隆年间,临命终时,对众人说:“娑婆[8]世界的痛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世界[9]的快乐,不可说,不可说!如果你们还记得我的话,只要念阿弥陀佛,不久就可以见面。要是错过这一生,轮回六道的长夜,实在太痛心了!”

  死心和尚《净土文》说,阿弥陀佛最容易念,极乐净土最容易生。然而世人不肯相信,只晓得贪生,不知道怕死。人生百岁的有几个

  七十古来稀,大限[10]到来,还是一死。比如功名富贵人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难道不希望长生在世吗?奈何时光有限,暗里光阴催人老,无常[11]一到,立刻就得走,不容稍有迟缓。并且大家眼里所见、耳中所听、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那些强壮的年轻人,死了多少啊!古人云:“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我劝少年人,趁着血气充盛,体力未衰,正好修行。

  奉劝衰老人,最好念佛,年老体衰,日月无多,发白脸皱,耳聋眼花,头低背弯,脚手颤抖。去天堂的路太远,入地狱却很近。如此还不为死时预办,还要等到什么时侯!

  有儿女的人,正好念佛,自从早年娶妻养子,经营家业,受尽千辛万苦。如今儿女长大,家业已成,正好将担子交付儿孙,自己落得现成享福,念佛修行,要是不知回头,必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气断,不免一旦皆休。如果是孝顺儿孙,斋请几位僧人,读上几部经,哭得几声,这还是记得爹娘的;若是不肖之子,父母刚死,尸骨未寒,挥霍钱财,出卖田园,纵情享乐。由此看来,着什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没有儿女的人,正好念佛,孤单一身,无忧无虑,不须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饭,多么清闲,若不修行,后悔莫及。

  富贵人最好念佛,高楼大厦,衣食丰足,百事现成,这都是前世修来的。

  贫穷人正好念佛,缺衣少食,贫穷下贱,常受饥寒,这都是由于前世不修行,才遭此现报,如果不改往修来,一死之后,如秤砣落井,何时…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