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清 张师诚 编纂
清 徐槐廷 征义
李隆莲 译注
李恕豪 审定
译注缘起
卷上 起信法
醒迷门
易行门
析疑门
卷中 立愿法
决定门
广度门
卷下 励行法
兼观门
断爱门
饬终门
助行门
译 注 缘 起
《径中径又径》一书,为淸末张师诚居士(?—1892),精选各种经论和祖师大德关于净土法门的切要论述,分为起信,立愿,励行三部分,取莲池大师持名为径中径之意,编辑成书。
路小而捷,就称为“径”。“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号极为简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极为迅速。诚以摄心为学佛之要道;念佛为摄心之捷径;而持名念佛又为捷径中之捷径;古今诸大德多赞净土为最方便,最快速,最稳当之法门.并归纳有四种殊胜处:
(1) 不断惑业,得出轮回;
(2) 不经多劫,一生解脱;
(3) 不修余行,得波罗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 不值佛世,常得见佛(临终佛来接引,往生花开见佛)。
由此观之,称为捷径中之捷径,真实不虚。
此书又经徐槐廷居士,斟酌损益,并在有关各条之后,补充注释,引证事例,名为《径中径又径征义》。益臻翔实,便有利于读者之理解和生信。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书评价颇高,谓对于净土法门,“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明白通达)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直入)净土堂奥(精髓)。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但此书文辞古奥,一般读者每感难解。十年前,昌臻曾请托李恕豪教授(网编注:李恕豪老师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译为白话。以利普及。恕豪与余俗家有世谊,书香门第,学富品端,深研儒学,兼及释典。著有:《清凉澄观禅师传》、《太上感应篇事证语译》、《法华经辞语解释》及佛学论文等。惜译稿未及付梓,即告遗失,深为慨叹!近年,有李隆莲居士,于文学修养有素,进而探索佛典,颇多解悟。曾写佛学论文,并语译《印光大师文钞》多篇。刊载佛学杂志,颇受读者好评。因知此书尚待译注,慨允承担此任。历时近半年,不辞辛劳,数易其稿。稿成复请李恕豪教授详加审订,以期完善。
所望此书出版,能为初机指明一条捷径中之捷径,修学净土,应如何从信、愿、行下手用功,获得真实受用,实所熏香以祷者!付印在即,谨将此书译注缘起,略记如上。
在编辑上,《径中径又径译注》列在前面,方便阅读;原著列在后面,以利查对。又〈译注〉部分;《径中径又径》译文,用黑体字;《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文,用小一号字,以资区别。特此说明。
释昌臻于四川省乐至报国寺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径中径又径征义自序
我少时读书,受的是儒家教育,研究孔孟的圣贤之道。而对于佛教的经典,从没有阅读过。庚戌年出任粤东行政长官,我已经亡故的儿子用康那时正潜心研究佛教经典,购请了大藏诸经,经中阐明了心法的要义,我因此才能够遍读佛经。读后感觉到此心豁然贯通,诸相俱空,慨然有出世之意。于是汇集《金刚经》宗旨,撮其要义,名为《金刚经解义》。此时,还没有接触到净土法门。
丙寅年退休后,友人张子简送我一部《弥陀疏钞》,说是云栖大师教人修习净土法门。我接受并认真阅读,仰见我佛如来,救度众生,了脱生死,只有这一念佛法门最为简要。
而云栖大师,指示迷途,详加引证,实为往生津梁。我于此书中采撷其精华,分别章节目次,名为《弥陀疏钞撷》。我的净业修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傅大士说:“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云栖大师说:“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
浙江张兰渚中丞,汇集各家劝修净土的论著,编著成《径中径又径》一书,立信、愿、行三法,又分别十二门,详细扼要。我不揣冒昧,将书中繁者节选,略者增补。又在各条之下,对其内容加以说明,又举事例加以验证,再加旁注,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发愿、念佛,不是很恰当的做法吗?
白居易念佛偈说:“日暮而途远,此生已蹉跎。”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夕阳虽好,光景无多,只有谢绝尘缘,皈依佛法。《弥陀经》一卷,佛号千声,预办资粮,作为身后大计。这本书,就是我自修自度的证明啊!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四月乐净居士徐槐廷序
径中径又径征义序
净土法门,自东晋庐山远公开创,迄今一千五百多年中,不论僧俗男女,不论贵贱贤愚,凡深信有阿弥陀佛,专心持念佛名的人,无不应愿往生。如《往生集》及《净土圣贤录》等书记载,件件可考。什么原因呢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又偈颂云:“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然而我在今日,得闻佛名,深愿念佛。此时阿弥陀佛在西方,得闻我名,深愿念我。惟以佛愿感我愿,故以我愿应佛愿,感应道交,至捷至灵。所以信愿念佛,终生不改变的人,早已念念汇入弥陀大愿海中,如水归壑,决定往生。
或有疑问者说:“我虽早晚念佛,但整日事务繁多,都是尘劳,并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纷纷,恍惚无定,要想求得一心不乱,太难了,不知能不能往生
”回答说:“不要多疑,无论一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只怕所发的信愿行三心不真实,果然能发起真心,此心就会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之事就会像江流入大海,怎么会江流进入大海时,水波不消散,反能阻挡江水长流呢!”又有人问:“如此说来,尽管作恶,只要肯念佛,也得往生。那么西方不就成为这些逃犯的躲藏地了吗
这如何是好
”答:“唉!你不作恶,尚且不肯念佛,怎么说作恶的人,反而肯念佛呢!况且人不信佛,才敢造作罪恶,绝对没有真正信佛,而不知道行善止恶的。如你所疑,就是诽谤正法!佛也不能救你!”
兰渚张中丞,深知世俗的种种疑障,可怜可悯,所以著《径中径又径》一书。我们乡中的乐净徐居士,主管粤东行政时,曾著《金刚经解义》,刊印广施。退休回家后,在斗室之中清静修行。徐居士与常惺成为忘年之交,专谈佛法,笃修净业。由于张中丞所著《径中径又径》一书,最能启发信根,徐居士曾手抄数遍,并为之增加注解及事证。他将一册赠送于我,我足足珍藏了三十年。现在遇到陆静涵居士初发心念佛,愿力精进。我将此书给他看,他钦慕张中丞、徐居士的至诚,也手抄了一册,并发愿出资印刷,广为流通。
静涵居士的心愿,也就是张中丞、徐居士的心愿,也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光明所照所感。
所以凡是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发一念信心,发一念愿心,发一念念佛真心,阿弥陀佛,就在你的一念心中,垂手接引。他日莲池会上,把臂同行。祈望不要错过这大好机缘呀!
时在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元宵净业学人海盐张常惺谨叙于吴门寓斋,时年六十有六
译者按1:有关《径中径又径》作者张师诚与林则徐学佛的关系。
1998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1933年6月所书跋语说:“先文忠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1]中丞,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千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文忠公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2]之时,当时香火因缘,其详不可得闻已。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棲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
印光法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敬则致福,慢则获咎。余每诵斯言,辄凛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写经,往往多破体字,或间以行草。揆诸古德规范,殊多未合。今观此册,笔意矜严,无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则手泽流传,足为后世法者,岂惟日有恒课,处尘劳而不易,又当将之以诚敬,而无或亵慢,则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诸心,而知所勉欤!公元1933年6月曾孙大任谨识。”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焚毁英帝鸦片,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林则徐,福建福州人。20余岁,在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任职,深受器重。因“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3]”。那时,林则徐即用蝇头小楷[4]书写《阿弥陀经》等经咒,随身携带,终生受持。并常书联语为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又联云:“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年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罢官判罪,毅然销毁鸦片。正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已求安乐”的菩萨精神的体现。在流放新疆四年中,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两三年里即组织开垦近百万亩荒地;推广“坎井”以利灌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 改名“林公井”,以誌纪念。”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
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至今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证明历史自有公论。而林则徐的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至今分布在各地有联系的尚有300余人[5]。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院长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6]。从佛法观点看: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更是大善。《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综观古今历史,真实不虚。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谓…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