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清 張師誠 編纂
清 徐槐廷 征義
李隆蓮 譯注
李恕豪 審定
譯注緣起
卷上 起信法
醒迷門
易行門
析疑門
卷中 立願法
決定門
廣度門
卷下 勵行法
兼觀門
斷愛門
饬終門
助行門
譯 注 緣 起
《徑中徑又徑》一書,爲淸末張師誠居士(?—1892),精選各種經論和祖師大德關于淨土法門的切要論述,分爲起信,立願,勵行叁部分,取蓮池大師持名爲徑中徑之意,編輯成書。
路小而捷,就稱爲“徑”。“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號極爲簡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極爲迅速。誠以攝心爲學佛之要道;念佛爲攝心之捷徑;而持名念佛又爲捷徑中之捷徑;古今諸大德多贊淨土爲最方便,最快速,最穩當之法門.並歸納有四種殊勝處:
(1) 不斷惑業,得出輪回;
(2) 不經多劫,一生解脫;
(3) 不修余行,得波羅蜜("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4) 不值佛世,常得見佛(臨終佛來接引,往生花開見佛)。
由此觀之,稱爲捷徑中之捷徑,真實不虛。
此書又經徐槐廷居士,斟酌損益,並在有關各條之後,補充注釋,引證事例,名爲《徑中徑又徑征義》。益臻翔實,便有利于讀者之理解和生信。
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謂對于淨土法門,“若已有信心,當閱淨土諸書。若不能多閱,其最顯豁(明白通達)者,如《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直入)淨土堂奧(精髓)。于初機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師文鈔》複張雲雷居士書二)
但此書文辭古奧,一般讀者每感難解。十年前,昌臻曾請托李恕豪教授(網編注:李恕豪老師爲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譯爲白話。以利普及。恕豪與余俗家有世誼,書香門第,學富品端,深研儒學,兼及釋典。著有:《清涼澄觀禅師傳》、《太上感應篇事證語譯》、《法華經辭語解釋》及佛學論文等。惜譯稿未及付梓,即告遺失,深爲慨歎!近年,有李隆蓮居士,于文學修養有素,進而探索佛典,頗多解悟。曾寫佛學論文,並語譯《印光大師文鈔》多篇。刊載佛學雜志,頗受讀者好評。因知此書尚待譯注,慨允承擔此任。曆時近半年,不辭辛勞,數易其稿。稿成複請李恕豪教授詳加審訂,以期完善。
所望此書出版,能爲初機指明一條捷徑中之捷徑,修學淨土,應如何從信、願、行下手用功,獲得真實受用,實所熏香以禱者!付印在即,謹將此書譯注緣起,略記如上。
在編輯上,《徑中徑又徑譯注》列在前面,方便閱讀;原著列在後面,以利查對。又〈譯注〉部分;《徑中徑又徑》譯文,用黑體字;《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文,用小一號字,以資區別。特此說明。
釋昌臻于四川省樂至報國寺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徑中徑又徑征義自序
我少時讀書,受的是儒家教育,研究孔孟的聖賢之道。而對于佛教的經典,從沒有閱讀過。庚戌年出任粵東行政長官,我已經亡故的兒子用康那時正潛心研究佛教經典,購請了大藏諸經,經中闡明了心法的要義,我因此才能夠遍讀佛經。讀後感覺到此心豁然貫通,諸相俱空,慨然有出世之意。于是彙集《金剛經》宗旨,撮其要義,名爲《金剛經解義》。此時,還沒有接觸到淨土法門。
丙寅年退休後,友人張子簡送我一部《彌陀疏鈔》,說是雲棲大師教人修習淨土法門。我接受並認真閱讀,仰見我佛如來,救度衆生,了脫生死,只有這一念佛法門最爲簡要。
而雲棲大師,指示迷途,詳加引證,實爲往生津梁。我于此書中采撷其精華,分別章節目次,名爲《彌陀疏鈔撷》。我的淨業修習,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傅大士說:“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雲棲大師說:“念佛爲修行徑路,而持名又是徑路中的徑路。”
浙江張蘭渚中丞,彙集各家勸修淨土的論著,編著成《徑中徑又徑》一書,立信、願、行叁法,又分別十二門,詳細扼要。我不揣冒昧,將書中繁者節選,略者增補。又在各條之下,對其內容加以說明,又舉事例加以驗證,再加旁注,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發願、念佛,不是很恰當的做法嗎?
白居易念佛偈說:“日暮而途遠,此生已蹉跎。”我今年已七十歲了,夕陽雖好,光景無多,只有謝絕塵緣,皈依佛法。《彌陀經》一卷,佛號千聲,預辦資糧,作爲身後大計。這本書,就是我自修自度的證明啊!
同治七年歲在戊辰四月樂淨居士徐槐廷序
徑中徑又徑征義序
淨土法門,自東晉廬山遠公開創,迄今一千五百多年中,不論僧俗男女,不論貴賤賢愚,凡深信有阿彌陀佛,專心持念佛名的人,無不應願往生。如《往生集》及《淨土聖賢錄》等書記載,件件可考。什麼原因呢
《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中說:“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偈頌雲:“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然而我在今日,得聞佛名,深願念佛。此時阿彌陀佛在西方,得聞我名,深願念我。惟以佛願感我願,故以我願應佛願,感應道交,至捷至靈。所以信願念佛,終生不改變的人,早已念念彙入彌陀大願海中,如水歸壑,決定往生。
或有疑問者說:“我雖早晚念佛,但整日事務繁多,都是塵勞,並且口念佛時,不免雜念紛紛,恍惚無定,要想求得一心不亂,太難了,不知能不能往生
”回答說:“不要多疑,無論一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只怕所發的信願行叁心不真實,果然能發起真心,此心就會如長江水,種種雜念如水上波,往生之事就會像江流入大海,怎麼會江流進入大海時,水波不消散,反能阻擋江水長流呢!”又有人問:“如此說來,盡管作惡,只要肯念佛,也得往生。那麼西方不就成爲這些逃犯的躲藏地了嗎
這如何是好
”答:“唉!你不作惡,尚且不肯念佛,怎麼說作惡的人,反而肯念佛呢!況且人不信佛,才敢造作罪惡,絕對沒有真正信佛,而不知道行善止惡的。如你所疑,就是誹謗正法!佛也不能救你!”
蘭渚張中丞,深知世俗的種種疑障,可憐可憫,所以著《徑中徑又徑》一書。我們鄉中的樂淨徐居士,主管粵東行政時,曾著《金剛經解義》,刊印廣施。退休回家後,在鬥室之中清靜修行。徐居士與常惺成爲忘年之交,專談佛法,笃修淨業。由于張中丞所著《徑中徑又徑》一書,最能啓發信根,徐居士曾手抄數遍,並爲之增加注解及事證。他將一冊贈送于我,我足足珍藏了叁十年。現在遇到陸靜涵居士初發心念佛,願力精進。我將此書給他看,他欽慕張中丞、徐居士的至誠,也手抄了一冊,並發願出資印刷,廣爲流通。
靜涵居士的心願,也就是張中丞、徐居士的心願,也即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光明所照所感。
所以凡是讀到這本書的人,能發一念信心,發一念願心,發一念念佛真心,阿彌陀佛,就在你的一念心中,垂手接引。他日蓮池會上,把臂同行。祈望不要錯過這大好機緣呀!
時在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元宵淨業學人海鹽張常惺謹敘于吳門寓齋,時年六十有六
譯者按1:有關《徑中徑又徑》作者張師誠與林則徐學佛的關系。
1998年2月,上海佛學書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附錄林則徐的曾孫林大任1933年6月所書跋語說:“先文忠公早歲以文字受知于張蘭渚[1]中丞,遂佐其幕府。嘗以急促之時,治繁重之務,振筆累千言,精神貫注,略無疏懈,張公歎爲奇才。文忠公寫經之歲,即張公秉節吾閩[2]之時,當時香火因緣,其詳不可得聞已。喪亂之後,僅存此冊,然亦足見棲心淨土,行持無間,迥異尋常者矣。
印光法師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敬則致福,慢則獲咎。余每誦斯言,辄凜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寫經,往往多破體字,或間以行草。揆諸古德規範,殊多未合。今觀此冊,筆意矜嚴,無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則手澤流傳,足爲後世法者,豈惟日有恒課,處塵勞而不易,又當將之以誠敬,而無或亵慢,則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諸心,而知所勉欤!公元1933年6月曾孫大任謹識。”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焚毀英帝鴉片,傑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並真實履踐的事迹,則鮮爲人知。林則徐,福建福州人。20余歲,在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任職,深受器重。因“張師誠奉佛尤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淨業,多切至之語。林則徐自然深受影響[3]”。那時,林則徐即用蠅頭小楷[4]書寫《阿彌陀經》等經咒,隨身攜帶,終生受持。並常書聯語爲座右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又聯雲:“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當年爲國家民族的利益,能不顧威脅利誘,不怕罷官判罪,毅然銷毀鴉片。正是“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已求安樂”的菩薩精神的體現。在流放新疆四年中,將個人榮辱得失置之度外。“兩叁年裏即組織開墾近百萬畝荒地;推廣“坎井”以利灌溉。爲此,老百姓將“坎井” 改名“林公井”,以誌紀念。”真正做到以出世(無我)精神,辦入世(利他)事業。
在英國倫敦蠟像館中,至今屹立著林則徐的蠟像,證明曆史自有公論。而林則徐的後裔,子孫繁衍,人才輩出,至今分布在各地有聯系的尚有300余人[5]。其中較知名的如:曾任原國民黨政府最高法院院長林翔,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淩青[6]。從佛法觀點看:利人是善,損己利人更是大善。《周易》所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綜觀古今曆史,真實不虛。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謂…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