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詳觀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業,道濟當時,德被後世,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知識、志節、忠義,爲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淨業,不稍間斷。以學佛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鹹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一日,文忠公曾孫翔,字璧予者。以公親書之
《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課本見示。其卷面題曰:《淨土資糧》、其匣面題曰:《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淨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爲備行輿持誦,故其經本只4寸多長,3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不苟。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7]”
譯者按2:《徑中徑又徑》作者張師誠傳
張師誠。字心友,號蘭渚,湖州(浙江吳興縣)歸安人。有一天,他父親夢見太陽的光芒照耀在窗戶上,醒來之後,就生下了張師誠。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張師誠事奉父親以孝順聞名。少年時即參加科舉考試及第,曾經多次擔任各地方首長的官職,後來任江蘇的巡撫,見到蘇州城的殺業很重,屢次提出告示規勸戒殺。每遇有放生河等地方,則頒布嚴禁捕獵魚類的禁令。在他任職的官府中,從不宴請客人,也不殺生。
不久之後長年持齋奉持佛法,專心學習淨土法門,自號『一西居士』。張師誠揀擇過去賢人的淨土論說,編輯成《徑中徑又徑》一書,並在此書的最後附上淨土歌詠,張師誠親自作了數十首,最爲警策切要,今收錄其中八首。
一雲:「宿世以來的佛緣,使得我們今日能夠識得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因此應當盡此一生如火急般地向西方淨土歸去。如果不向此生拚命地求生極樂世界,恐怕墮入無明而再度落入輪回的胞胎之中。」
一雲:「才一提起佛號則煩惱衆魔不斷地來侵撓,要怎麼樣降伏妄念而達到一心呢?只要口念佛號耳朵仔細聽,心念要和手中持念的念珠相應,一字一句心中寂靜、清楚明白地念去即可。」
一雲:「要完全地抛棄名聞利養和悲歡離合之事。對自己生死最切要的就無如『放下』這一件事了。想要斬斷恩愛的繩索就要憑著智慧之劍,蓮池大師的七筆勾應當要看千萬回。」
一雲:「乘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度脫塵世的生死輪轉,心中要平等生起自利利他的念頭。先籍著極樂淨土安穩的世界暫時棲息,等到羽毛豐滿後即可任意地飛還娑婆世界度化衆生。」
一雲:「執持佛號無有間斷、誓願不改最初發心,尤其是在臨命終時能夠一念融入阿彌陀佛,可惜蘇東坡先生往生的公據雖然在,但是臨命終時未能著力而虛棄了從前的功夫。」(張師誠自注:蘇東坡常將阿彌陀佛聖像隨身攜帶,說這是他往生西方的公據,好像是有志於求生西方淨土,等到臨終病危時,則說:「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沒有,但是在這裏著力不得。」錢世雄在旁邊說:「這是東坡先生您平時實踐想要達到的地方,到了此時更應當著力用功才是 !」東坡說:「著力用功就錯了!」說完後就氣盡而逝。蘇東坡臨命終時,竟然不能著力用功,不能往生西方。實在是令人歎息! )
一雲:「最怕的就是臨命終時神識昏迷。此時舌根堅硬氣力難提,若非平日深信切願專一念佛。哪裏有資糧能夠助我們往生西方。」
一雲:「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個道理很難明了,水、火、鏡子這種觀想譬喻是非常地精要,念佛念到一心時,心念與阿彌陀佛相合,臨命終時自然有佛來相迎。」(張師誠自注:《般舟叁昧經》的水、火、鏡子的比喻,其中說到鏡子具有水、火之性,比喻衆生本具佛性之作用。而必須假藉日、月之光來照者,比喻阿彌陀佛慈光攝取衆生之力。以明珠、艾草能引發水火者,比喻信心念佛之力量。故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是空無依據的話。如果能夠專注淨修,念到一心不亂,則此心此性,回複到最初的本來面目,與阿彌陀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然能夠見到佛。)
一雲:「稍微留下一點愛念尚未完全舍棄,便恐怕臨命終時,被此愛念所牽引。想要出離娑婆世界,貪愛之心必須除盡,楊次公的名論可以重新再诠釋。」(張師誠自注:宋代楊次公曾經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往生,必定由於心念的專一,此實在是究竟之論。而想要出離娑婆世界,如果還有一個愛念未除盡,即恐怕很難脫離塵世的羅網,不僅是只有愛念重的才會墮入娑婆。應當說:「愛不除不出婆婆」似乎更爲精到。)
清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年六十余歲,請假回到故鄉。自己寂靜地居住在一間小屋子內,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過一年後往生,臨命終時,課誦《阿彌陀經》之後,才舉佛號,稱念至第五句。即安然寂靜地往生。(張蘭渚年譜。徑中徑又徑。汪石心述)
(以上傳記摘錄自《淨土聖賢錄易解》慧律法師講述,1998年臺灣文殊文教基金會出版)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上卷
起信法
醒迷門
“人生若夢,一切皆空”,這句話人人都知道,也都能說。然而卻是終日營求不止,竟然不知醒悟。大概以爲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又有人認爲人死後,依然轉世爲人,用不著憂慮。他哪裏知道禍福業報,毫厘不爽。得人身極難,既得人身,又入夢境造業,依然輪回六道,其苦無邊。要想脫離六道輪回的苦,除了西方淨土,你歸向何處呢
要使人發起敬信,必須先消除他的迷惑。于是我輯錄了這《醒迷門》。
宋朝王龍舒著《龍舒淨土文》說,人在活著的時侯,父母妻子房舍田園,以及器具衣服等物,沒有一樣不喜愛的。糧倉雖已滿,心還不滿足;金帛雖已多,而謀求仍未停止。一旦無常到來,這些東西全都抛棄。就是我的這個身體,尚且還要舍棄,何況身外之物呢?靜心思量,人生猶如一場夢。古人說:“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我又添作一偈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
注:以上黑體字爲[徑中徑又徑]譯文,以下同。
往昔,韓持國的女婿王實,拜訪蘇東坡,說韓持國自己認爲年老多病,來日無多,打算沈浸于聲樂酒色之中,以娛晚年。蘇東坡說:“正因爲已是殘年,就更不應該這樣做了。”他告訴王實,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關頭,極爲了然。在臨終的那天,他置辦酒席,聚會親友。酒席快要結束時,他就與衆辭別,奄奄一息,即將離世。他的兒子齊聲呼喚,請留一句話,作爲對後世子孫的教訓。老人說:“只宜第一五更起。”他的幾個兒子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請父親明示。老人說:“只有五更天可以辦自家的事。自家的事,就是臨命終時,可以帶得去的東西。你們看我平日治家理生,今日去世,什麼東西可以帶得走
”兒子們恍然大悟。蘇東坡對王實說:“請你回去轉告持國,趕緊預辦自家事。與其將有限光陰耗費在聲色之中,何不如爲臨命終時能夠帶得去的東西作准備呢!”
注:以上爲[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文,以下同。
《龍舒淨土文》又說,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好像水上的氣泡,生滅無常。人們只看見眼前的老者,卻沒有想想年紀未老而死的也很多呀!何況世間無不是苦,即或稱心如意,也是暫時的。人一生的所作所爲,不可能全無罪惡,命終之後,免不了隨業緣而去,杳杳冥冥,知道在哪裏呢?或墮地獄,受無量極苦;或爲畜生,任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爲嗔恨所逼迫。雖然生前修積善業,得生天上人間,然而福報享盡,依舊輪回六道,流浪生死,沒有出期。只有西方淨土,最是脫離生死輪回的捷徑。人身難得,趁著健康時,辦好這件大事,臨命終時,直接往生極樂世界。再回頭看看那些死後押送冥府、見閻王而受恐怖的人,自然是大不相同了!
道徹,錢塘人。乾隆年間,臨命終時,對衆人說:“娑婆[8]世界的痛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世界[9]的快樂,不可說,不可說!如果你們還記得我的話,只要念阿彌陀佛,不久就可以見面。要是錯過這一生,輪回六道的長夜,實在太痛心了!”
死心和尚《淨土文》說,阿彌陀佛最容易念,極樂淨土最容易生。然而世人不肯相信,只曉得貪生,不知道怕死。人生百歲的有幾個
七十古來稀,大限[10]到來,還是一死。比如功名富貴人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難道不希望長生在世嗎?奈何時光有限,暗裏光陰催人老,無常[11]一到,立刻就得走,不容稍有遲緩。並且大家眼裏所見、耳中所聽、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那些強壯的年輕人,死了多少啊!古人雲:“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我勸少年人,趁著血氣充盛,體力未衰,正好修行。
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老體衰,日月無多,發白臉皺,耳聾眼花,頭低背彎,腳手顫抖。去天堂的路太遠,入地獄卻很近。如此還不爲死時預辦,還要等到什麼時侯!
有兒女的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娶妻養子,經營家業,受盡千辛萬苦。如今兒女長大,家業已成,正好將擔子交付兒孫,自己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要是不知回頭,必定是癡人!忽然叁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如果是孝順兒孫,齋請幾位僧人,讀上幾部經,哭得幾聲,這還是記得爹娘的;若是不肖之子,父母剛死,屍骨未寒,揮霍錢財,出賣田園,縱情享樂。由此看來,著什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作遠憂。
沒有兒女的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飯,多麼清閑,若不修行,後悔莫及。
富貴人最好念佛,高樓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這都是前世修來的。
貧窮人正好念佛,缺衣少食,貧窮下賤,常受饑寒,這都是由于前世不修行,才遭此現報,如果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砣落井,何時…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