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禅指要
本光法师
湖南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禅道继承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乃青原行思之惟一得法弟子。青原系六祖慧能上首法嗣。以故,惟俨禅师禅道与从上祖师一脉相承。师住澧州药山,大弘禅道,参学衲子甚众,当时即形成参药山禅之风气。与百丈怀海禅师齐名。
惟俨禅师山西绛州人,姓韩氏。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唐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乃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岂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
”即谒石头希迁密领玄旨。
一日俨师坐次,石头睹之问曰:“汝在这里作么
”曰:“一切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
”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甚么
”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俨师从山西绛州发足,行脚到衡岳,若未发心向道,扣己了道之心,则不可能跋涉山川之险。人人有个大事因缘,以无明无知即耽误了也。这里俨师曰一切不为。笔者要问,由绛州到衡岳是不为吗
发心向道,扣己了道是不为吗
若都不为,那就狼籍不少。不为到底是闲坐呢
亦或为了不为而闲坐
这个就是结角受创。解悟鲜明,俨师不错,才赢得希迁禅师的赞许。
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扎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石头希迁禅师真是老婆心切,这即是一般人讲的“为人要为彻”。此有两个含义:人乘正法的任运中,为人要为彻;师家上人为学人参学禅道,亦要为彻。当知禅宗师门道义之可贵,就在于此。此处希迁禅师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就展现了为人要为彻的作略。言语动用没交涉,这句话是警诫学人当忍掉凡情凡心。即是说,凡夫俗子终日言语动用,与“从来共住不知名”的那一回事,是没交涉的。惟俨禅师不仅明白了凡人对那事是没交涉的,且进一步还明白了“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所以希迁禅师转一语“我这里针扎不入。”针扎不入亦有两层含义:不仅言语动用没交涉;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什么叫没交涉
希迁禅师形象地道出了“针扎不入”这句真实意。惟俨禅师却悟入到针扎不入的下落。所以乘势回答他的法和尚一句:“我这里如石上栽花。”请问学人,“针扎不入”与“石上栽花”是同是别
同在哪里,请道一句。别在哪里,请道一句。如此,才可了结这段师生问答的参究因缘。我辈参学人当于“针扎不入”再参究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针扎不入
又是什么东西保卫得他针扎不入
这样的追问,能道出一句话么
旁通一线,烦恼邪见如针,非烦恼邪见亦如针,都不可能扎入“它”。这样洞察,“它”是不受侵袭的。知么,惟俨禅师明白了“针扎不入”的旨意,道出一句:“我这里如石上栽花。”这句话就令人咬嚼。难道是心如顽石吗
着,不错。达摩祖师不曾说过吗
“心如墙壁,方可入道。”这里的顽石如墙壁也可,那里的墙壁如顽石亦可。常识之见,石上是不能栽花的。为什么要在针扎不入的石上栽花呢
石上栽花到底可能不可能
常识之见是不可能的。明白自性清净心的人,就如针扎不入的顽石一样,这样就可能在石上栽些花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在石头上栽花。以花引诱人天进入佛法观心法门,这就是悟道后说法为人。人们见花要欣赏,佛所说的法,禅师的垂语,也希望与佛有缘的人能欣赏一下。这段针扎不入、石上栽花的公案,学禅的佛弟子要盘剥得熟,这叫参公案。假如以为这样分析认识是多余的,那正合祖师意。如以为可以这样参究,那也不至于走错路途。会了要骂笔者这段话,不会就不骂,或者骂得更凶。听之任之,与我何关
且再说药山禅吧。
院主报:“打钟也,请和尚上堂。”师曰:“汝与我擎钵盂去。”曰:“和尚无手来多少时
”师曰:“汝祗是枉披袈裟。”曰:“某甲只恁么,和尚如何
”师曰:“我无这个眷属。”
禅宗寺院里参学禅和子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来亲近寺院里主法和尚。惟俨禅师到澧州药山为住持,即为主法的和尚。打钟集众于法堂这是院主作的事。寺主与院主有别。寺主是一寺之主,指住持佛法的禅师。院主即监院师,是管一寺财务与供养全寺僧众的总务。
对这个无手持钵盂公案,情想臆解者多。就表面事相看,这是院主与主法禅师在闹别扭,两方的言语都在抬杠子。其实不然,院主还是参禅的里手。院主为僧众请法,就是请惟俨禅师上法堂说法。这段公案就出现在上法堂前。至于上法堂不上法堂,说法不说法,却没有下文了。正因为没有下文,这段公案就大放异彩了。
惟俨禅受院主之请,答应上法堂,偏叫院主:“汝与我擎钵盂去”。擎钵盂是上斋堂吃饭,为什么上法堂要擎钵盂呢
这是惟俨禅师给院主安了一道门坎。这门坎就有点难翻。两个人都是醒眼子。上法堂不擎钵盂,上法堂要带的物件是:拄杖、拂子和如意。院主沉得住气,道出了“和尚无手来多少时
”惟俨禅师明明有手,怎么说无手呢
这个“无手”之说,需要咬嚼一下。惟俨禅师答院主:“汝只是枉披袈裟。”这句话以俗情来看,把院主骂得够历害了。可院主并不动气,他是知道枉披袈裟的下落,我不能在袈裟下失却人身禅道。所以院主一点不生气,只回答说:“某甲只恁么。”“某甲”即院主自称法名,记录的人不说法名说某甲也是可以的。妙在“只恁么”这句话。“只恁么”犹言“我就是这个样子。”院主真是忙者不会,会者不忙,还从容地问道:“和尚如何
”惟俨禅师则答道:“我无这个眷属。”什么叫眷属
眷属就是贴亲人。惟俨禅师真是定慧等学,才道得出:“我无这个眷属”之语。就俗情而言,眷属贴亲自己是好事。就佛法禅道而言,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们将这个持钵盂公案盘剥得熟,自有入道的份儿。
道吾、云岩二师侍立次。惟俨禅师指案山上枯荣二树问道吾曰:“枯者是
荣者是
”吾曰:“荣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问云岩:“枯者是
荣者是
”岩曰:“枯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高沙弥忽至,师曰:“枯者是
荣者是
”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这个枯荣二树问对公案,对当时丛林禅和子参究自然生态环境是有巨大的影响的。自然景观的悟入能启导禅僧说法的意境。惟俨禅师闲坐山门上,宗智与昙晟二师随侍在侧。(此时此二师还未上道吾山、云岩山。)惟俨禅师觉察这两个法徒是有悟境的,趁此闲坐考验一番。对面山上两株树,一枯一荣。荣者枝叶繁茂,枯者枝叶疏落。先问宗智曰:“枯者是,荣者是
”宗智答到:“荣者是。”惟俨禅师对他的回答表示认可,嘉许说:“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问昙晟,昙晟答:“枯者是。”惟俨禅师亦认可并嘉许说:“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惟俨禅师嘉许之词,宗智、昙晟并无表态,默契于心。有何言说
“灼然”一词,指宗智、昙晟二师有真知灼见,是具眼之禅和子了。
我辈当知,荣与枯是相对的两个范畴。相对的都落在两边,人们只可能在一边的境界里看另一边,自己所在之边即能契合中道。因此有“边即是中”之说。若离两边,岂有中道
这是经教里辨中边的辩证明言。但经教里并未对中边加以形象化的描绘。这里惟俨禅师拈提荣枯二树繁茂疏落的现实境,宗智、昙晟由此悟入,深得惟俨禅师之嘉许。这是宗门下辨中边的范例。世上景观,荣也好,枯也好,都在说法,盲修瞎炼者岂能知之。自然生态环境如此,社会人事环境,我辈能具眼知之乎
参究不离人法境,澄想习禅、辩见修观,总起来说都是要明了那么一回事。说来也出奇,偏偏来了个高沙弥,惟俨禅师还是要问他一问。这个高沙弥回答得多超脱啊!“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自以为回答得好。惟俨禅师却决不放过这个假惺惺的高沙弥,顾宗智、昙晟二师说:“不是,不是。”仔细想想,恐怕我们也是高沙弥一流的人物。这高沙弥来得却好。惟俨禅师否认高沙弥的回答,说“不是,不是”,坚定了宗智、昙晟的“是”,即“枯者是”、“荣者是”。我辈当明了,若我也是高沙弥,得个“不是,不是”,应知惭愧才好。高沙弥这样的人,是世间上经常见到的所谓清高之士,于实际问题,是不负责的。我辈依教习禅,参究人生向上一着的大事,不能入高沙弥的行径。
惟俨禅师久不升堂,院主白曰:“大众久思和尚示诲。”师曰:“打钟着。”众才集,师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曰:“和尚既许为大众说法,为什么一言不措
”师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
笔者讲药山禅,着重在指要。这则公案,打钟上堂一言不发而下座,院主追问,又推诿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怪不得他不说法。这个院主也就是前番“无手持钵盂”公案里的那个院主。院主为众请法,确实是一番好意,因为惟俨禅师确能作诸方参学禅和子的宗师。说此公案是药山禅的指要,指要在哪里
在于教诫参学人不要忘掉经论的言教。药山禅强调文字般若的启导,成为以后曹洞宗的家风。曹洞宗重视从上祖师传下的《参同契》、《信心铭》、《宝镜三昧》等重要文献。这些偈颂式的文字般若,可以与经论言教流光并美。这折上堂不说法的公案是真事不是假设。参学的禅和子一定要追问院主,为什么他们听到钟声云集法堂禅师一言不发就下座呢
院主将惟俨禅师说的话:“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透露给诸禅和子,参禅学子们也无回答,默契于心而已。这样观察药山禅的上乘境界,才是宗与教无两样的最大指要。有人说曹洞宗不振,就是因为重视偈颂式的文字般若,这话似是而非。当知门庭兴旺的禅寺是一哄而上,真正成就的人极其有限。倒是不兴旺的冷坛破庙,反能在寒灰里爆出豆…
《药山禅指要(本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